配色: 字号:
周易中的“缶”
2017-08-25 | 阅:  转:  |  分享 
  
周易中的“缶”初稿2016.12.1在周易中,共有3卦出现“缶”,作为容器使用,第8卦比卦初六爻辞曰“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第29坎卦六四爻“樽酒簋(gui)贰,用缶,纳约自牖(you),终无咎”。作为民间乐器,第30离卦九三爻“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
,则大耋(die)之嗟”。“缶”读作(fou),陶制的瓦器,用来盛酒水食物,在饮酒过程中酒酣饭饱,人们起兴随手敲起了瓦缶,表达心中
的愉快心情,慢慢地“缶”也变成了一种打击乐器,只不过比起“金、石、土、革、丝、竹、http://baike.baidu.com/v
iew/364529.htm匏(pao)、木”八音乐器,就显得不那么高雅。在周易中,“缶”作为容器使用,一般表示虽然容器简陋但心诚
则灵,也有作为民间百姓的敲打乐器的意思。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http://baike.baidu.com/
view/1784587.htm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饱含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http://ba
ike.baidu.com/view/404170.htm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的造型,并非来源于真正的h
ttp://baike.baidu.com/view/168663.htm乐器“缶”,而是源于http://baike.baidu
.com/view/1792371.htm曾侯乙铜鉴缶,实为器皿,但是古代确实存在着缶这样一种陶制的乐器。击缶是秦地一带民间的土制
乐器,登不了大雅之堂,现在的秦腔中还保留着浓郁的击缶之音。著名的“http://baike.baidu.com/view/6195
37.htm击缶”典故出自《史记·http://baike.baidu.com/view/412968.htm廉颇蔺相如列传》,秦
王让赵王鼓瑟以示羞辱,蔺相如冒死上奏秦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和赵王的尊严。《古文观止》中《战国策.李斯谏逐客书》写到“夫击叩缶,弹
筝搏髀(bi),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
当前,适观而已矣”。这是丞相李斯上谏秦王不要驱逐“非秦之人士”,留住外来人才为秦所用,不能因为不是秦人就驱逐出境,何况连李斯本人也
不是秦国本地人,李斯拿乐器音乐来说事,大意是,大王难道你宁愿舍弃郑卫等国的美妙音乐,而每天忍受秦地击缶的呜咽之声吗。由此可见,“缶
”在远古时期既是一种简陋的乐器,也是非常粗糙的器皿。在第8卦比卦中,初六处大地为“釜”像是瓦缶,九五处上坎像是酒食,坎水渗入地下犹
如美酒盛满瓦缶,初六当然能享用到九五的恩泽。在地29坎卦中,非常时期不要讲究礼节,不仅饮食酒水简单,就连盛食物的器皿也用瓦缶来代替
。在第30卦离卦九三爻辞中,“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激起垂老者的斗志,这个古老的传统也延续到了现代,在一些地方出殡时
,起灵之前,孝子要在灵前摔碎一个瓦罐或瓷碗,才能上路,以唤起亡者的灵魂,这正是“鼓缶而歌”的寓意,可见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数千年香
火连绵不断,任何一个其他民族都比上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张武忠2016.12.1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