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味羌活汤释义【草根一生】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7-08-25
九味羌活汤释义【草根一生】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见功。   

   九味羌活汤是一张有代表性的,划时代的方剂。很重要的。典型性意义:

  1. 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的代表方。张元素为代表这个时代开始,这个时代包括宋、金,这个是南北对峙的,到元,大概这个时代逐渐形成固定下来。 形成了治外感风寒里面的,羌防剂为主流的一个治法。经方派的麻桂剂为主代表治疗,以及时方派羌防剂为主的一种治疗,组成了两个大流派,这是它的第一个意义。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这个方是个代表方。
  2. 体现了分经论治理论。从方的角度,体现分经论治理论。它是个最典型的代表方。而分经论治的理论,就张元素提出来,它最早用的,分经论治,引经报使。张元素提出来的。而这个方又是他制定的。此方出处是王好古的《此事难知》,此方最早用在哪个书里,还是个“此事难知”。王好古是张元素的学生,也是再传学生。王好古注清楚,这是张元素方。里面记录了一些张元素的观点,谈的用法。过去都是称张元素叫易老,易水学派的祖师爷

主证病机分析

辛温解表剂 <wbr><wbr>九味羌活汤辛温解表剂 <wbr><wbr>九味羌活汤

外感风寒湿邪,内又蕴热证。

主证病机和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有两个不同。麻黄汤的典型意义-伤寒正局最标准的风寒表实证。学到其他风寒表实证,就可以用麻黄汤证作为参照,比较。这样来掌握。利用这种典型意义。

    既然这说到外感风寒湿邪,而这类的风寒仍然是表实,九味羌活汤的风寒,性质上仍然是表实,所以恶寒发热,无汗,这个是都有的。由于风寒引起了寒性收引凝滞,营阴郁滞布通,可以头项强痛。但所不同的,现在这个风寒是挟湿的。那就和纯感风寒的麻黄汤证不同了。它是挟湿的。所以他这种疼痛,带有酸楚疼痛的特点。酸楚疼痛,当然也包括了临床上沉重,沉重也是湿重的特点。可以头身沉重,或者四肢酸楚疼痛,这都是挟湿的特点。所以从这个病机的主证方面, 病机主要方面,它是一种风寒挟湿和麻黄汤证的纯属风寒是不同的。第一个区别。

主证分析当中内有蕴热,内有蕴热就有点像麻黄汤证配套的大青龙汤,大青龙汤证里有蕴热,外来风寒湿邪也可以入里化热,风寒湿邪在表,仍然存在,里热开始产生,那是寒包火,表里同病。这也符合风寒证为主的这类证候发展的一些方向。所以从麻黄汤到大青龙汤,这里呢,外感风热湿,也有发热,内热。当然九味羌活汤运用当中有内热、没内热都可以用。调整药味、药量就可以了。原方主治,是外来风寒湿邪,内有郁热的。内有热,反映在口苦微渴,我们说过口苦、口渴都是内热早期发生的一些标志。正常人你体内有些化热因素的话,就会口苦口渴。这个还是一种兼证。主要证候还是外感风寒湿邪为主。这是一种兼证,它不是属 于这种用和法的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不是这个。仍然有绝对为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

从舌像、脉像来说,也可以从麻黄汤证的典型证候来比较。从脉浮来说,一样的。从寒邪来说,当然没有以风寒为主的,那是重,有时候可以有紧脉,但是很多时候不一定有紧脉,苔白或微黄是动态的,反映了内热的程度。因为纯表证一般不影响整体气化的,舌质舌苔不变。都说苔是薄白的,舌淡红。如果说内热开始产生,随着这个苔就要发黄,苔黄越重,内热越重。所以苔白或微黄是动态地反映一种你入里的一个程度。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风寒挟湿证 肢体酸楚疼痛
里有蕴热 口苦微渴
  脉浮,苔白或微黄

从主指证候这个病机分析来看,它有一种动态思想,就是说整体是外感风寒湿,和麻黄汤证不同,而且里热开始产生。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要表里兼顾,主要的要发散风寒湿邪,这里用发汗祛湿来归纳它,谈到发汗,针对风寒才用发汗,发散风寒,或发汗解表,这是针对风寒。如果说发汗量小一点,或有的层次虽然深一点,用它透,由里向外透,往往叫解肌。葛根,包括石膏的透热都是解肌。桂枝有解肌发表,发汗在这里是发散风寒的意思。通过出汗发散风寒。祛湿的意思,这个风寒是挟湿的,那合起来就是发散风寒湿邪。

方义分析

羌活 发散风寒湿邪,止痛
防风 风中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苍术 发汗祛湿,善祛太阴寒湿
佐1 细辛 祛风散寒,宣痹止痛
白芷
川芎
佐2 生地 轻泄里热
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黄芩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羌活为君,从汉唐,到宋金时代,羌活用得越来越多。《神农本草经》羌活、独活不分的。它主要名字叫独活。异名羌活。从羌活的用法来讲,唐开始用了,宋多了,后来走向羌防剂的时代,那羌活很多了,很多方了。所以用它发散风寒湿止痛,作为君药,羌活临床常用,很好的一味药,不是说张仲景用药,把什么中药全都用过了,都认识到了。那个时代能达到那个水平,特别很多基础结构后世很多都不及。同样,用一分为二观点来看,后世发展也不能不承认羌防剂的出现。所以羌活,它的发散和麻桂不同,它不但针对风寒,还针对湿邪。能够散风寒,能够除湿,能够擅长止痛。现在临床上很多外感疼痛这些,我们可以说用羌活这类,要多于桂枝一类,麻黄不用来止痛的。这是一个九味羌活汤里用药的一个跟麻桂剂不同的特长。针对它还可以兼顾湿邪,止痛较突出。

   臣药防风、苍术防风是风中之润剂,它归经可以归肺经,用于表证。肝经、脾经,是用 它散肝疏脾,这种方法,过去用得还少,认为防风从归经,肺经,可以归肝经、脾经,有的说得很 宽,这个风药走十二经,又把它叫风药之卒徒,疗效又挺好,副作用小。风药多燥,防风是 风中之润剂,又不燥,所内证外证它都可以用。对肝它可以散肝,脾呢,它既能祛表湿,也能祛内湿。又能疏脾,实际上是湿困脾土这种提法,舒展,燥湿,内外之 湿兼顾。在这里当然侧重点在祛风除湿,散外湿,也能够止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和苍术相配,苍术也是表里兼顾的,和白术区别,它也能发散,也有发汗作 用。发汗除湿,同时它又善于祛太阴寒湿,是指的运脾燥湿,运脾燥湿力量较强。苍术是比较燥的,这样两个药结合起来,协助君药,加强君药羌活的发散风寒湿邪 作用。增强止痛作用,针对主病主证。

佐药用了细辛、白芷、川芎这三味药除湿作用不是很强,发散风寒,特别在止痛上非常突出,所以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宣痹止痛就是说你风寒之 邪阻滞了,不通则痛,引起的气血痹阻疼痛,这个痹不是仅仅指痹证,痹阻的疼痛,因为它可以发散,这三味结合除了散寒之外,有行气活血止痛,川芎可以活血行气,也体现一种治风先治血。治风、调血相结合。

佐药第二组,生地和黄芩生地善长于清泄里热,还有生津润燥,防止羌活、苍术、白芷;细辛、川芎温燥之品。虽然防风也是辛温的,少燥一点。毕竟风药容易性燥,其性多燥,生地既能够清里热,又能防止温燥,生津止 渴,针对兼证。在没有内热情况下,生地黄芩用来制约辛温燥类的药。防止过于温燥。黄芩清热,三黄中间它善长于清上焦之热,或者肝胆之热。所谓上焦这个病位概念,也包括在表里之 间,入里的初期,最浅,里之表。所以小柴胡汤会把它看作清半里之热,内热发生的初期,首先很多配伍先用黄芩,较浅的热邪,但已经涉及到里热,马上就用黄芩。所以它能清肝胆,或者内热的初期,治疗口苦,这样生地黄芩相配。

使药是甘草,甘草在其中能够调和、缓和药性。避免过于辛温燥烈也容易伤津。保护胃气,而且寒热两组药,它可以调和寒热。所以说它调和诸药。

    九味羌活汤是一个羌防剂,用来治疗风寒夹湿型的外感的一个代表方剂。又有分经论治这个思想,这张方的配伍特点,它既用升散药为主,又结合部份清热药,这张元素说它升散药得到清热药,升而不峻,不会很声势太过,清热药得到升散药,当然能清内热,它这种苦寒,因为过多用内_的苦寒药容易引邪入里,所以两个有一个相制的问题,相制,一个散表,一个清里,是分工,所以这里头有一个两样要相配,既有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

    配伍第二个特点,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这个分经论治在九味羌活汤的服法中间明确提出来了,要用这个方,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这不是头身酸楚疼痛吗,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经,那我们用这药要,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服法和剂型选择

   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剂型来讲,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宜用汤剂治内伤,杂病像痹证一类,宜用丸剂,这就是剂型不同,功效主治可以不同。《此事难知》里提出来的用法,剂型选择。这个方既可以用于外感,又可以用于痹证。

   引经问题,这个方里用的六经的引经,也符合我们后世一般公认的引经,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而防风,“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所以这个配伍特点,是学习这个方里面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有划时代的意义。

辨证的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这个是外感风寒的最基本表现,加上肢体酸楚疼痛,才反映出外感风寒挟湿,外感风寒挟湿这一段,是个基本依据,口苦微渴,是原方用于外感风寒夹湿,兼有内热的一个基本表现。口苦微渴是反映了以这样一个基本表现。生地、黄芩,主要针对兼有内热,没有内热也能用,量减少,它起到佐治药的作用。

使用注意

这个方比较温燥,阴虚内热,风热表证不能用。这个是因为整个方以温燥为主。

随证加减

   用于痹证,又兼内热,那围绕这几个方面的轻重,灵活用药。加减都围绕它的辨证要点,病机的几个方面展开。

既然风寒挟湿,挟湿轻,当然像苍术太燥,苍术细辛发散,适当减少。
痹证疼痛剧烈的,根据不同部位,上下,四肢,独活、灵仙、姜黄这一类可以选用增加,去风寒湿,或者活血,总的来讲,蠲痹止痛,
外有风寒湿,又有内湿,湿重胸满说明内有实邪阻滞气机,湿这个病邪,它有个特点,表湿很容易引动内湿,内湿又容易招致表湿,水湿都有这种特点,所以说,又见内湿的情况下,表现出胸闷,实邪阻滞气机,那应该把滋腻的黄芩这类,由于敛湿可以减少或不用,加一些行气药,像厚朴(芳香化湿)、枳壳(行气药),气行则湿化。
如兼里热,只有重和不重两种情况,里热不明显的,可减量用一点,可以制约温燥,里热如果重,加石膏、知母,是通常的一个里热还在气分的加减法。

运用
1.本方为主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剂。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痠楚疼痛, 口苦微渴为证治要点。方中虽有生地、黄芩之寒,但总属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2.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等病,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


《医方考》:“触冒四时不正之气 而成时气病,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之。谓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 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也。药之为性,辛者得天地之金气,于人为义,故能匡正而黜邪。羌防苍辛芎芷,皆辛物也,分经而主治,邪在太阳者治以羌 活,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阳者治以黄芩,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邪在少阴治以细辛,邪在厥阴者治以川芎,而防风者又诸药之卒徒也。用生地所以祛血中之热,而甘草又所以和诸药而除气之中热也。易老自序云: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用之以治四时瘟疠,诚为稳 当,但于阴虚、气弱之人,在所禁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