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弘电气·大事件】内燃机临终哀鸣 电动车如何改变全球经济?

 王滨31 2017-08-25


摘要

内燃机的第一轮临终哀鸣已回荡在世界各地,而汽车电动化正在搅动整个世界。

“属于内燃机的日子不多了。”

 

本周,在经济学人新一期的封面文章中,作者这样直截了当的写道:内燃机的第一轮临终哀鸣已回荡在世界各地,而汽车电动化正在搅动整个世界。

 

这篇题目为《引擎的末日:汽车迈向电动时代》的文章的主旨意思是,就像内燃机曾经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一样,靠电池驱动的电动马达正在颠覆内燃机的地位,重新塑造全球的经济格局。

 

回顾内燃机上百年历史,它确实成为强劲的经济发动机。富裕国家以汽车为出发点进行了重建,投入巨资修建道路网络,发明了郊区以及大型购物中心和汽车餐厅。约85%的美国上班族开车上下班。在二战后的美国和其他地方,汽车制造业也一度是经济发展和中产阶级扩张的动力。

 

而如今,席卷全球疾风骤雨式的电动汽车发展正在动摇传统内燃机建立的帝国。同为英国媒体的金融时报,在本周的评论文章中更是将这个风潮表述为“电动车领域的革命”。

 

国家政策上,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印度、挪威、荷兰等国家都已经设定了明确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从车企的布局上,主流国际车企都已经发布了电动化战略。

 

而在具体的产品上,随着续航里程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已经在明显变化,雪佛兰博尔特的续航里程为383公里;特斯拉车迷最近驾驶的一辆Model S在一次充电后行驶了超过1000公里。

 

瑞银(UBS)估计,到明年,一辆电动汽车的“总拥有成本”将与燃油汽车持平,到2025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14%。而国际能源署(IEA)认为,到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数量可能最高达到2000万辆,到2025年可能会达到7000万辆。

 

与此同时,电动化也正在让汽车行业甚至整个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变化。

 

汽车行业喜欢说,如果它是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该行业的数据显示,它单单在美国就支撑着大约700万个就业岗位,在欧洲接近1300万个。

 

然而,电动车与传统燃油车要简单的多,零部件也更少,更像是装在轮子上的电脑。这意味着电动车不需要那么多人来组装,需要专业供应商提供的辅助系统也更少。一个直观的数据是:雪佛兰Bolt只有24个可替换标准件,而大众高尔夫(VW Golf)有149个。

 

经济学人的文章中写道:工厂陈旧,员工队伍臃肿,这样的历史包袱让如今的汽车制造商不堪重负,而后来者将可轻装上阵。高端品牌也许仍能依靠外形设计和操控性能保有一席之地,但面向大众市场的低利润汽车制造商未来只能主要在成本方面展开竞争。

 

电动车带来的冲击波远不止对于车企的影响,还包括对于现有全球经济格局的动摇。可能从现在的以石油为中心向锂/钴等资源为中心转变。

 

过去的几年,锂资源的争夺战已然打响。碳酸锂的价格从2011年的每吨4000美元上涨到了1.4万多美元。对电动机里钴和稀土元素的需求也在飞涨。不少外媒甚至发出这样的疑问:电动化是否会让锂资源丰富的智利成为下一个沙特吗?

 

不管承认与否,就像二十世纪的内燃机汽车一样,二十一世纪的电动汽车可能会以深刻而意想不到的方式造福世界。不过前路崎岖,要系好安全带。

 

来看本周锂电行业大事~

 

1


动力电池行业4大商业模式之争 

任何市场的角逐,最终都是商业模式之争。高工锂电初步梳理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商业模式发现,主要存在4大类商业模式,包括动力电池企业与整车厂合作、与上市公司的资本合作、与产业链企业的结盟合作和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全产业链布局模式。

 

具体来看,上述四大商业模式有:

 

一是全产业链布局模式。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正在由单打独斗的1.0时代向协作团战的2.0时代过渡,但是以自身为基点,纵向布局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方式依旧成为动力电池企业壮大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是动力电池企业与上市公司的资本合作商业模式。动力电池企业面临产能提升、技术升级、降成本,资金压力巨大。其中寻求与上市公司合作,不管是资金参股,还是直接被收购,都已成为不少电池企业快速融资的捷径。

 

三是动力电池企业与整车厂的“联姻”模式。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补贴退坡、账期加长、原材料涨价、续航里程提升等多重压力。动力电池企业急需与整车厂达成深度绑定合作,以寻求技术提升、降低成本及锁定市场份额的突破口。

 

四是联盟模式。在个体实力比较弱小的前提下,电池企业采取连横产业链其他企业,以抱团形式与客户、政府等主体谈判,能够短时间内迅速开展业务,并且得到供应商的支持,在市场竞争中突围一片新天地。

 

戳此查看《4大商业模式之争 宁德时代/比亚迪/沃特玛/银隆谁将笑到最后?


2


3股动力电池“新旧”势力PK 

动力电池市场风起云涌,随着政策及市场的不断推进及演化,动力电池格局也呈现新旧势力竞逐更迭的特色。

 

拨开云雾之后,高工锂电发现,进入行业市场分水岭的2017年,新能源动力电池竞争格局主要呈现3股势力交汇相融之势,一是沉淀多年在市场占有量排名靠前的动力电池企业;二是以雄厚资本为后盾的铅酸转型电池企业;三是深耕锂电行业多年,近几年动力电池业务发展势头迅猛的“黑马”企业。

 

首先,作为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的中坚势力,如宁德时代、比亚迪、沃特玛等,这些企业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局面仍在不断巩固。其优势在于:、切入动力电池领域较早,及时把握住新能源汽车庞大的发展机遇;、深厚的技术积淀,并在智能制造提升上领先行业;、战略布局远见,从产能扩建到上下游拓展延伸,都把握住了准确时机;、形成了适合自身的发展逻辑及各自独特的商业模式。

 

其次,以铅酸企业转型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也优势不容小觑,如天能、超威、南都电源、猛狮科技、双登集团、圣阳股份等。这股势力的优势在于:、基于在铅酸领域的经验,其生产管理能力比锂电的企业要强;、成本控制能力强。经历过铅酸电池洗牌已练就出强悍的精打细算能力,这在当下降本提质的关口显得尤为重要;

 

、拥有原有市场背后的系列资源,尤其是积累的雄厚资本。在电动自行车、通信储能市场的积淀巩固下,铅酸企业形成了雄厚的资本后盾;、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控度更敏感。

 

再次,一股“黑马”势力也在迅速崛起,展开市场梯队排位赛。其优势主要在于:凭借动力电池产品的高性价比、产能规模的高匹配度等多方面因素,快速在市场中赢得一批甚至多家核心车企的信赖,从而在强敌环伺的动力市场中脱颖而出。比如从前7批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来看,国能电池、亿纬锂能、孚能等企业在2017年增长明显。

 

戳此查看《3股动力电池“新旧”势力PK 哪些企业更胜一筹?》


3


动力电池尺寸统一大势所趋 新国标出台引发行业争议

动力电池尺寸的标准化建立,对于研发生产成本的降低,梯次、回收效率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动力电池产品规格尺寸标准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具体执行层面仍存在诸多掣肘。

 

近日,GB/T34013-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正式稿发布,相比于意见稿,正式稿在圆柱、方形、软包、模组的规格尺寸上都有了相应的调整,并引入了尺寸公差及范围要求,同时将电池箱规格尺寸移至附录。

 

戳此查看《动力电池尺寸统一大势所趋 新国标出台引发行业争议

 

吉阳董事长阳如坤认为,这个标准对于设备企业来说实用性很弱。原因在于:一方面,标准只是做了尺寸规格的罗列,而尺寸太多必然导致规范性的弱化。另一方面,标准对于尺寸高度没有严格定义,对于包含极柱和不包含极柱的高度,每家企业的理解不一样,导致做出来的产品也会存在差异。

 

第三,标准先宽后严或将致使资源浪费,比如电芯尺寸调整将带来模组、箱体尺寸的变化,进而引起零件尺寸的变化,甚至是整线更换。

 

“定义不严谨,就会诞生可让企业钻空子的漏洞。不管是圆柱、方形、软包,只规定几种尺寸,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才最有用。标准的制定一定是先严后松的。”阳如坤表示,标准刚开始制定就过于宽松,对于整个动力电池产业而言其实是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4


金沙江正式收购AESC

金沙江收购AESC的靴子终于落地了。本周,日产发布声明称,公司与金沙江资本达成并签订最终买卖协议,金沙江资本将收购日产旗下电池业务及相关生产设备,这意味着AESC将正式获得中国“血统”。

 

根据日产发布的声明,此次双方签订的买卖协议不仅包括日产旗下电池子公司AESC,还包括日产位于美国和英国的电池生产业务、以及部分日产位于日本的电池开发和工程业务。

 

金沙江资本成功收购AESC,一方面将创造中国资本兼并购日本电池企业的首个案例,另一方面也将为AESC大规模进军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修桥铺路。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保障之下,AESC能否顺利打开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又将受到哪些冲击?

 

根据收购协议,日产首先将收购NEC与其全资子公司NEC能源元器件有限公司共同持有的AESC剩余的49%股份,进而全权持有AESC。NEC已于8月8日宣布,同意将AESC股份出售给日产,并承认其正与金沙江资本商谈出售极片子公司一事。

 

收购完成之后,金沙江资本将收购AESC和日产位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三个动力电池工厂。

 

戳此查看《金沙江正式收购AESC 外来“和尚”能否搅动国内动力市场?》

 

5


一周大事 

比克电池与东风柳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比克电池将于2017年12月31日前,为东风柳汽提供超2000套动力电池包,主要应用于S50 EV及CV3 EV两款车型上。

 

厦门钨业拟以货币出资的方式向赣州豪鹏增资7,884.87万元,增资后,公司持有赣州豪鹏47%股权,为其第一大股东。

 

长园集团发布公告,公司审议通过了《关于收购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80%股权的议案》。经双方协商确定中锂新材总估值24亿元,长园集团同意按照15.9亿元的价格现金收购湘融德创等19名非国有股东持有的中锂新材66.35%股权;以3.3亿元竞买4名国有股东合计持有的中锂新材13.7%的股权。

 

长信科技公告称,因海外上市公司分拆资产回归A股上市的有关监管政策尚未明确,公司中止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比克动力75%股权,改为启动现金购买不超过20%的比克动力股份。


6


新纶科技1830万㎡订单背后 国产铝塑膜突围还有哪些槛?

当长期坚持却还无法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走捷径是不是实现目标更好的选择?

 

在国产铝塑膜市场进展缓慢之下,深圳市新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纶科技)一个月之内分别与多氟多新能源以及捷威动力签署了231万平方米和1600万平方米的锂电池铝塑膜采购合同,合同总金额超过5亿元,创造了国产铝塑膜企业的最高订单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新纶科技并不是专业的铝塑膜制造商,能够取得如此良好成绩的关键原因在于其收购了日本凸版印刷旗下锂电池铝塑膜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收购日韩铝塑膜企业并吸收消化对方技术,成为了当前加快实现铝塑膜国产化的有效捷径,也给业内提供了实现目标的另一种参考。然而,是坚持自主研发取得突破还是直接收购走捷径却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和验证。

 

戳此查看《新纶科技1830万㎡订单背后 国产铝塑膜突围还有哪些槛?》


7


先导智能卷绕机如何实现进口替代?

特斯拉与松下的引领下,21700正在成为国际动力电池领域的新风向,而随着新一波21700产线的布局,国产高端装备也开始迎来一轮需求高峰。

 

7月底,苏州力神年产4GWh21700动力电池项目正式宣布投产,此次投产的项目总投资21亿元,是国内首家为21700产品定制的产线。

 

这其中,由先导智能配套的21700卷绕机成为苏州力神产线的一大亮点,而据高工锂电获悉,这也是力神首次在其动力电池高端产线核心设备上导入国产设备应用。

 

对于选择先导智能设备的原因,苏州力神总工程师李伟博士介绍,从实际测试和应用情况来看,先导智能的卷绕机在性能上已经达到甚至赶超日韩水平,此外,在产品性价比、售后服务、适配度等优势也非常明显。

 

戳此查看《配套苏州力神21700产线 先导智能卷绕机如何实现进口替代?》

 

“以先导智能为代表的国产设备正在快速崛起,加速高端设备的进口替代。”让李伟最为认可的是先导智能的控制系统技术,他介绍,先导智能在其21700卷绕机上采用IPC控制系统,相对于国内和韩国主流设备上的PLC控制器而言,速度更快,控制更精准,非常契合力神对于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设备需求。

 

李伟的认可背后其实代表了国内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对于国产高端设备的认可,令行业欣喜的是,作为国内高端锂电设备的领头羊,先导智能已经在锂电高端装备领域与国外设备分庭抗礼。

 

以上,就是本周锂电行业大事,下周见。

 


精彩回顾

·配套苏州力神21700产线 先导智能卷绕机如何实现进口替代?

·新纶科技1830万㎡订单背后 国产铝塑膜突围还有哪些槛?

·3股动力电池“新旧”势力PK 哪些企业更胜一筹?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9881213)获得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