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 立春: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宜农作,田间管理;观光出游等。春分时节,天空会打雷,下雨。 ![]()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更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 ![]() 谷雨: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 立夏:夏季的开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0或21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天气开始炎热的标志,但还没到最热。在中国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常喜欢用古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以及感受,给人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情怀。 ![]()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 立秋:秋季的开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 秋分:昼夜平分。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 立冬:冬季的开始。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 小雪:开始下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东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冬至这天,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并且从这天起开始“进九”。 ![]()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为“大寒”。这时是我国大部地区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二十四节气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