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千年古城——安居

 cxag 2017-08-26

安居古城,是重庆市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镇,隶属于铜梁区,距重庆主城区一小时车程,地处琼、涪两江交汇处,成渝两地中轴线上,又有乌木溪会于城下。

便利的水上交通带来发达的商贸。过去,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商人频繁往来安居古城,盐帮、酒帮、藻扎帮、屠宰帮等行会林立,古城经济文化空前发展。20世纪70年代前,安居城中尚且商肆鳞集,之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安居的水上交通逐渐荒废,商贸随之萧条。

近几年,代表着“朴实、传统、醇厚、清新”的古城镇日益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古城镇建筑文化得到大众青睐。随着古城镇开发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人们对于乡愁的追寻和守望,安居古城得以拂去岁月的尘埃,再现世人面前。

追寻古城记忆

安居古城原名“赤水县”,始建于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因境内有赤水源而得名。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更名为安居县。小小的傍河小镇曾经繁华旖旎,灯光浆影霓裳云衣,直到现在仍可见那斑驳厚重的旧居古巷。

古城镇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人认识和了解历史的鲜活载体。安居古城研究会秘书长肖刚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至今古城内有重庆市、区级文物古迹197处,城墙院落、宗祠行会、宫庙建筑群雄林立。其中以“九宫十八庙”最为璀璨夺目,湖广、福建、江西、广东等地会馆遐迩闻名,向往来的世人诉说着古城昔日的辉煌。

在古城,很多建筑可以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记忆。王翰林院始建于明代,原名天宫邸,是安居古城明清望族王氏故宅。坐落于化龙山前,有诗赞曰:“化龙山在后,身前双玉环。千人齐拱手,万盏明灯来。”

翰林院为三进院落,清代增修的前门牌楼已经损毁,现存部分中堂和后院。庭院中,一株穿檐而上的百年老树见证着这段辉煌的历史,而曾经的辉煌也激励着小镇上的子弟一代代发奋图强。

土生土长的安居人、73岁的邹孝长退休后从城区回到古城居住,平时最爱到王翰林院走走看看。他说,从这里走出过进士、秀才,也走出了博士硕士,他们是小镇的骄傲,也凝聚着小镇浓浓的文化情愫。

古镇老街的湖广会馆始建于明朝中叶,坐落于安居古城南,左与妈祖庙共壁,右与齐安公所相连。大门有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道出了那个年代商人的酸甜苦辣。

从大门步入宽敞的院坝,正堂屋下石坎中,已风化的草龙隐约可见。后院天井栏杆上,雕刻着的二十四孝人物图案,至今可辨。整座会馆可容纳上千人在此聚会听戏。

走出会馆便可发现,老街以城墙为界,自然分成了三段,至今还保存有1000余米。城墙城门耸立,老街起伏蜿蜒,两边民居依山而建,层次分明,轮廓清晰。巴渝古镇特有的刚毅与水乡的柔美相得益彰,造就了安居独一无二的古城韵味。

走过曾经的码头,看过百年的影壁,品过华丽肃穆的大宅,聆听风吹过的脚步,阳光下的安居古城,让人恍然有隔世的错觉。

古城的人文情怀

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古城,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城的历史文化,肖刚和他的同事们查阅各类古籍,寻找每一处古城建筑背后的故事,“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镇保护的核心内容。”

肖刚们发现,从宋代到清代,安居古城出过4名翰林、38名进士、87个举人,更有河南、福建、安徽巡抚等名垂青史。他们在安居的老宅大多保存至今,院落屋瓦、窗格横梁,显示出主人殷实的家产和典雅的文人气质。

以吴翰林院、王翰林院为代表的临街大院,均择高地而建,从上到下分层布局,大院工整严谨。以朱家大院、朱家小院为代表的临山大院,依山形而建,院内空间挑高,房屋布局层次错落。行走其间如同翻开了一本尘封的史书。

琵琶声声诉衷肠,泪湿罗裳透……”这是著名川剧《碧玉簪》的经典唱段,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安居古城。走在主角王玉林的宅院里,仿佛回到乾隆年间,置身于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中。

走出宅院,顺着老街往南走,一处旧书摊出现在眼前。摊主是一对耄耋老人。老爷爷坐在那扇油漆斑驳的门前,老奶奶在整理旧书,累了便坐在爷爷身旁,陪他聊天。末了,两个人手牵着手,互相搀扶着沿老街散步。“虽然年龄大了,但是我们尽量每天开店,然后我们坐在书摊前,看看书、听听收音机,有时候和来来往往的游客聊聊天。”老奶奶说。

以往漫长的岁月里,功成名就的传统文人在告老返乡后多将教育和办学作为其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对家乡的回报。清朝年间,安居县就同时拥有琼江、崇德两大书院。至今,吴鸿恩翰林亲笔手书的琼江书院大匾依然高悬厅堂,鞭策着古镇的后人奋发图强。而这种尚文之风和秀美的风景,也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流连于此。在波仑古寺的崖石上,至今还留有唐代诗人韩愈和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的摩崖石刻。

不仅是文人墨客,抗战期间,众多将士也曾在此停留。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黄埔军校西迁至安居,众多将官正是从古城出发,辗转千里前往前线,以简陋的装备对抗日本侵略者,书写了中国抗战史的铁血篇章。也是这个时间段,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大举内迁西南大后方,这场大迁徙因肩负着中国的命运而引得世界瞩目。

“安居的将士,重庆的枪”,这首民谣不仅将安居与抗战联系起来,也将安居与世界联系起来,令这座古城在人文山水之外,展示出铮铮铁骨的一面。

守护古城乡愁

歌手邓丽君的一曲《何日君再来》唱出了几多乡愁离情,其曲作者正是安居名士刘雪庵。一提到“何日君再来”,眼前便会浮现出安居的那山那水,心中洋溢着的便是那一股绵长的乡愁。

世居古城的吴林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40多岁的他说自己身上流淌着热滚滚的乡土情结。“我以前去过广东、浙江打工,可是每到夜深我就思念家乡,就连青石板上的青苔我也想,现在我更不愿意离开了

”2014年,吴林用打工攒下的钱,将自家三层楼高的老宅翻修一新,改造成了江景客栈。他希望凡是到古城游玩的人,都能在古城住一晚,这样才能真切感受到安居古城的风貌。

如果晚上待在古城,说不定可以见到安居舞龙表演。安居舞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安居的舞龙渐成规模,专门制作舞龙的作坊孕育而生。明清时期,安居舞龙更是达到了鼎盛,直至繁盛当今。

而扎龙技艺就出自安居。为了把扎龙技艺传下去,守护住古城的特色手工艺,56岁的手艺人李德瑜决心留在小镇。他师从重庆三大扎龙艺人之一的傅全泰,至今已有20多年扎龙经验。李德瑜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如今像扎龙这样的老手艺很多已挣不了钱,也没人愿意学。安居古城所在的重庆市铜梁区,会全套扎龙技艺的人仅剩下三四位。

“这门手艺也是安居古城的记忆,人们路过我的展厅,或多或少能了解一些舞龙历史,我也算是为家乡做了点贡献。”李德瑜说。

近两年来,有很多人慕名来到古城。“以前很少有说普通话的人到古城来,现在还有外国人。”吴林希望政府能规划发展好安居古城,让本地人留得住,也让外地人愿意来旅游。

2012年7月,在38万安居人民的见证下,重庆市铜梁区正式启动古城保护与开发项目。通过对全长近千米的火神庙街进行外立面修复和实施管网地下工程,再次呈现出气势磅礴的星辉门、徽式风格的马头墙等古城遗迹。如今的安居古城已经换了新颜,琼、涪两江湿地公园让现代人有了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目前,安居古城正在全力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按照重庆市铜梁区旅游产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融合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加快景区的整体开发进度,力争到2017年底将安居古城建设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旅游度假区,成为重庆的一张新名片。

最新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要优化空间布局,构筑新型旅游功能区,做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五大旅游城市群。其中,成渝旅游城市群将充分发挥长江上游核心城市作用,依托川渝独特的生态和文化,建设自然与文化遗产国际精品旅游区,打造西部旅游辐射中心。

“我们相信,随着规划内容的逐渐落地实施,这座古老的城镇将愈发充满生机。”肖刚说。

“对于浑然天成,真实而美丽壮观的事物我们近乎冷漠,视而不见。身边方圆几十英里内,就有世界上最美的风光。我们居住在这里,实在应该知道我们这个天大的福气。”这是美国自然主义大师梭罗在他的《野果》集中的一段话,套用在安居古城身上亦不为过,安居古城风貌依旧,这也实在是值得今人珍惜的福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