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的开花音是一种能变化音色、渲染情绪的特殊声响,演奏方法是让左手手指轻触琴弦,右手用力拉出音头,由于左手手指与琴弦之间仅有微小的距离,琴弦振动时会不断碰撞指头,因此能产生丰富的噪音。开花音主要由高通噪音所构成,其截止频率约为1.7 kHz。演奏开花音时,琴弦接触手指的时间间隔长短不定,但通常短于0.5毫秒,此测量值与其截止频率大致吻合。
京胡演奏技法中的开花音又称虚实音、虎音、泛音、嘎音、炸音、人工噪音 ……等,在京剧老生、青衣、净角、老旦唱腔的伴奏中具有丰富音色、渲染情绪的作用。其奏法是让左手手指放松、轻触琴弦(称为「泛按」) ,同时右手用力拉出音头,如此便能奏出强劲的噪音。由于左手手指与琴弦之间仅有微小的距离,故琴弦振动时会不断碰撞左手手指,在琴弦上行进的波也会受到不规则的干扰,因此能产生丰富的高频噪音。
京胡「开花音」的运用
在中国众多的胡琴种类之中,似乎只有京胡使用了开花音的技巧,此技巧与京剧艺术的发展有关。早期的京胡为软弓,清代「四喜班」的琴师李四创造了硬弓胡琴,不仅演奏起来省力,较大的音量与强烈的表现力也易于讨好观众,于是软弓京胡逐渐遭到淘汰。中国胡琴的运弓方向大致垂直于琴板,与小提琴等运弓方向大约平行于琴板的乐器相较之下,更容易让振动的琴弦打在泛按的左手手指上,而京胡硬弓的发明与琴弦较大的振幅,更为开花音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孙佐臣 除了京胡从软弓到硬弓、从音量小到音量大的演化之外,开花音的使用也与京剧流派的勃兴有关。谭鑫培的琴师孙佐臣有个绰号叫「孙老咚」,沈玉才曾经指出,那是因为他拉西皮的“1”和二黄的“6”音效果如同小堂鼓发出的音色,既响亮又浑厚,音质饱满又有力,演奏方法是右手腕以爆发力拉出音头,同时左手一指要靠拢。从这段叙述看来,孙佐臣可能已经使用了开花音的技巧。马连良的琴师李慕良也十分擅长使用开花音,例如马派名段《借东风》的【二黄导板】前奏中,有一个开花音(“6”音)即以左手三个指头泛按琴弦所奏出,具有渲染情绪的作用:
【导板】过门在【导板头】锣鼓后沉稳而起, 亮出内弦空弦的低音“5” , 指法上没有任何装饰, 纯净的低音“5”显得特别沉静。在弓法上以小抖弓收尾音就不显过于单调。仅两三回合后突用“43”带出外弦敞音“2” , 由单“3”打音转为慢迤的连打2音。回归平稳, 于平稳短休止后分弓、连弓并施, 用迅急的小乐句拔高到“5”音, 戛然而止, 再出人意外地翻高到二黄上把位的 “6” 音。由于从指法上四个〔 按:应为“三个”〕指头由轻到重突发性地按弦, 并结合长弓猛抽, 迸发出微有炸音(泛音)的强高音, 演奏者和观众的情绪马上推向高潮。马先生经常要求配戏的演员尽量发挥, 他说: “你们把火烧旺了我正好出来。”李慕良完全达到这个要求。
除了老生唱腔的伴奏适合使用开花音之外,张君秋的琴师何顺信、裘盛戎的琴师汪本贞,也使用开花音来点染女性的外放情感与铜锤花脸的气势。另一方面,有些流派的唱腔较为内敛,伴奏基本上不使用开花音,例如程砚秋的唱腔以幽咽低回为特色,在程派的京胡教本中便有提到:旦行其他派别可以用开花音,唯独程派禁止使用。这个禁令除了为配合程派唱腔的风格之外,跟程派伴奏较为绵密的运弓方式或许也有关系。
演奏开花音时,左手还可以单用一根指头泛按琴弦,这类泛按外弦的情形有西皮把位的“5”音与二黄把位的“3”音,泛按内弦的情形则有西皮把位的“1”音与二黄把位的“6”音、“7”音、“1”音。有人把这种音称为「虎音」,以与前述三指泛按外弦的「泛音」互相区别。通常虎音的音头以左手泛按奏出,待右手拉弓到一半时,左手指头再按实,右手回弓、左手揉弦,此一奏法又称为虚实音,意即左手按弦「先虚后实」。当拉弓时左手食指泛按外弦、推弓时实按,如此拉推弓连续数次,可在同音反复中做出音色变化,常用于西皮把位的“5”音与二黄把位的“3”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