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4.8.17一个值得宝鸡记忆的日子

 songsgt 2017-08-26
     2017.8.16宝鸡日报
      渭河是宝鸡的母亲河,宝鸡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渭河两岸,渭河已经成为宝鸡人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如今的渭河通过多年治理,从上游林家村至下游千渭之会的市区渭河段,已经成为宝鸡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强有力的支撑,形成了东西长 28公里、南北宽 1公里多,以水面为主、以绿化为辅的“半城亲水,一城绿荫”的生态格局。

     2011年末,市区渭河段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宝鸡‘渭水之央’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今天的“美丽宝鸡”增加了一张国家级名片,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成为宝鸡在全省乃至全国利用河道大手笔改造生态环境的一个成功典范,自然也就成为宝鸡人心中的骄傲。

    然而,就是这条母亲河,在历史上也多次肆虐泛滥,给宝鸡人民带来过无数次的伤痛和无奈,尤其使人们难以忘却的是63年前的 1954年 8月 17日。这一天渭河大堤决堤,洪水肆虐泛滥,给宝鸡造成惨重损失和影响,从此这场洪水被称为渭河“ 54型”洪水,成为以后整个渭河防洪、警示、治理的一个重要水利专业参考标志。因此,无论怎么说, 8月 17日,都应该是一个值得宝鸡记忆的日子。

    1954年 8月 16日,已经经历连日大雨的渭河上游甘肃境内的葫芦河、牛头河一带以及千河上游,日降雨量分别为 166毫米和 205毫米,造成渭河河水暴涨,17日上午 11时到下午 2时,市区和扶风县又降特大暴雨。林家村水文站渭河洪峰流量达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峰——5030立方米 /秒,眉县魏家堡水文站由于有若干支流汇入达到 5780立方米 /秒。

    当时,上游洪水裹着大量树木禾秆等漂浮物,来势汹汹地倾泻下来,而宝成铁路大桥因为桥孔又低又少,造成洪水泄流不畅,水位急剧升高,渭河平均水深达到 4.5米,持续上涨的洪水对渭河河堤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到下午 3到 4时许,福临堡段左岸(现今儿童公园南门)首先决堤,洪水如脱笼猛虎一般由西向东顺流狂泻,冲毁宝成铁路路基,直奔市区,冲淹了经二路、汉中路等 7条主要街道,市区陇海铁路路基以南一片汪洋。

    据统计,当时市区受灾群众达 5713户 19402人(部队、工程单位除外),被洪水包围的群众有656人,浸淹房屋 3846间,其中倒塌 1897间,冲毁金陵河大桥 1座、渭河老桥南北桥台 7米,共淹没耕地 7681亩。时至今日,一些亲身经历过的老人谈起当时的情景仍唏嘘不已。

    其实,早在 8月 12日,中共宝鸡地委、专署接到上级汛情预报后,就成立了防汛救灾委员会,做了一些初步准备工作。 17日洪水危及市区后,市上又分别组成了防洪、抢险两个指挥部,向全市党政军民发出了紧急抢险救灾动员令,组织防洪救灾人员 1200多人。

     当时,大家日夜抢修西关堤防、老桥南堤,整修河堤 9处,疏通导水通道 10余条,采取从宝成新线开洞分洪、开挖明渠等办法,排除市区内涝,疏导洪水入渭河,封堵决口;组织 200多名干部组成 10个抢险组,利用汽艇、皮筏等抢救被洪水围困群众;抽调医务人员 39人,编成 6个医疗队,分赴市区各街巷进行抢救工作,给灾民发放救灾食品;组成卫生防疫工作队,修建临时厕所 6处,消毒饮水井 79眼,灾民防疫 2319人。经过八天的日夜奋战,抢救出被洪水包围的 656名群众和大批公私财物,安置灾民 943户 4246人,治疗伤病患者 4739人次。上级拨给救灾款 30万元,全市捐筹 29.5万元。

    8月 25日以后,抢险救灾转入恢复生产和安置阶段。 8月 31日,宝鸡地委在《宝鸡市洪水成灾的原因检讨及今后防洪意见》中指出:“ 8月 12日地委和专署发了指示,成立了防洪减灾委员会,但由于平时宣传教育较差,群众性防洪组织还未完全建立,建立的也流于形式;防洪设备准备不足,市上曾多次向省级有关单位提出修建渭河大堤的意见,但因工程艰巨、投资大,终未解决;对洪水水势估计不足;洪灾初期防洪抢险工作有些忙乱。”今天我们客观公正地分析当时情况,在刚刚解放仅 5年的状况下,当时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抗洪抢险经验等十分不足,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

    渭河“ 54型”洪水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宝鸡发生的最大洪水,其造成的损失之惨重,抗洪救灾之壮烈都是空前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纪念这次宝鸡各界军民英勇抗击洪灾的奋斗精神,追念在洪水中罹难的民众,经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省水利厅批准, 2011年,宝鸡市人民政府在当年渭河决口处(市儿童公园南门外)修建了“ 1954.8.17抗洪纪念碑”。

    纪念碑坐北向南,高 50.4米,碑基呈“覆斗”状,周长 19.54米,高 5.4米,以示洪水发于 1954年。碑座四周镌刻着碑文、碑记和渭河水系图。碑顶为钛材方管,长 8.17米,宛如利剑直刺天际,以纪念 8月 17日那个灾难深重的日子;碑中部东西向伸出双翼,两翼顶端连线长 5030毫米,寓意“ 54型”洪水的洪峰流量—— 5030立方米 /秒。

    纪念碑碑名由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题写。纪念碑在设计中还注重了第五立面,即从空中俯瞰,或站在市区南山、北坡俯视,可见一个“中”字造型,寓意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洪精神。在碑座底层建有“宝鸡抗洪纪念馆”,展示了宝鸡有史以来的洪灾及抗洪历史史实。

    纪念碑于 2011年 2月动工, 9月建成,总投资 300万元。同年 9月 29日,宝鸡市人民政府举行了庄严隆重的落成典礼,国家防总有关领导同省市数千民众及部队代表参加了揭碑仪式。
    1954年 8月 17日,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值得宝鸡记忆的日子,愿渭河这条母亲河永久安澜,愿世代居住在渭河两岸的人们都充满阳光的笑脸,愿人们的伤痛永远不再重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