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省地名是从河南一个县名来的

 黑扭 2017-08-27

陕县城区全貌(三门峡西站)

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陕县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陕地属商朝。

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分封焦国、虢国于陕境,陕地先后属焦、虢。尔后,陕地成为西周初期两大统治区域的分界线。'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公元前775年,'虢人灭焦',陕地归虢。公元前655年,虢国为晋国所灭,陕地属晋,在历史上留下了著名成语典故--'假虞灭虢'。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陕地分归魏国。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陕县。此后,秦国与魏国在陕地多次征战,陕地时而属秦,时而归魏。公元前225年,随着魏国被秦国灭亡,陕县地域从此归秦,隶属三川郡。

西汉时,陕县归弘农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陕县均属陕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升直隶州。1913年废州置县。1928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管辖。1932年,属河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河南省陕州专区管辖,为陕州专署驻地。1952年,陕州专区撤销,并入洛阳专区,陕县归洛阳专区管辖。1959年底,陕县并入三门峡市。1961年恢复陕县建制,县委、县政府机关驻三门峡市区,隶属洛阳专区。1986年4月撤销洛阳地区,三门峡市升格为省辖市,陕县归三门峡市管辖。1994年5月,陕县县委、县政府机关迁至县西大营镇温塘村办公。[1]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陕县。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陕州。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均属陕州。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升直隶州。

公元1913年废州置县。公元1928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管辖;

1932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管辖。其间陕县均为行政公署驻地。

1949年5月,陕县解放,归属河南省陕州专员公署管辖。

1952年4月,陕州、洛阳两专区合并,归洛阳专属领导。

1959年,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动工兴建。陕县与三门峡市合并。

1961年10月与三门峡市分开办公。1962年3月恢复陕县建置,县委、县政府设于三门峡市。

1986年4月,洛阳专区撤销。三门峡市升格为省辖市,陕县归三门峡市管辖。

1994年5月,陕县县委、县政府迁址三门峡西温塘村。

1995年,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营乡和西张村乡撤乡设镇。

199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陕县人民政府从三门峡市区迁至陕县大营镇温塘村。

2017年,国家民政部批准设立陕州区。

在我国地方行政组织的'县'中,陕县建县是比较早的。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县陕',即'在陕设立县',到今年已有2394年的历史了。陕县的名称来源于地名'陕'。据清乾隆年间撰修的《直隶陕州志》说:'山势四围曰陕。环陕皆山,故曰陕。'陕的周围,东有崤山,南有甘山,西、北隔黄河有中条山。依《直隶陕州志》的说法,陕这个地方确实是'山势四围'、'环陕皆山'。'陕'的地理位置在我国古代的黄河流域是非常重要的,为东西之间交通的咽喉要地。周灭商后,按照惯例要保存商的祭祀,就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商族的所在地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为诸侯。武庚反周被杀,周公为防顽民反叛,将商的顽民迁到成周(今洛阳市东),又在成周以西营建王城(今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一带)。西周的都城在今西安市西南,又必须在东部监管商的顽民,陕就成为东西之间连接的纽带。据《春秋公羊传·隐公五年》记载,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后来的晋朝南渡以后,因为当时的扬州(令江苏省扬州市)和荆州(个湖北省荆州市)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而称扬州为东陕、荆州为西陕,可见陕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影响的久远。当时所说的'陕东'即指陕(陕陌、陕县)以东,'山东'即指崤山以东,'关东'即指函谷关以东,后来的'陕西'即指陕(陕陌、陕县)以西。秦国在陕设县,与陕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秦国抵御六国特别是魏国的进攻和向东统一六国的战略方针是分不开的。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占有陕时,在陕设县,自此,便有了陕县这一行政区域。此后,陕县时而属于秦国,时而属于魏国,后来还被韩国占领过。 秦国的陕县城在何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二年)汉王如陕,镇抚关外父老。'高祖二年为公元前205年,上年刚刚灭秦,此时刘邦尚未称皇帝而称汉王,刘邦所到的'陕'应当是西汉建立前秦国设立的陕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说:'(河水)又东,过陕县北,河南即陕城也。'河水即黄河,黄河从陕县北边流过,陕城位于黄河南岸。《水经注·橐水注》日:'橐水出橐山,北流出谷,谓之漫涧;与安阳溪水合;又西,迳陕县故城南,又合一水,谓之渎谷水。'橐水即今青龙涧河,漫涧即青龙涧河在今陕县菜园乡中庄川一段,安阳溪水即今陕县菜园乡南县川河流。青龙涧河经陕县老城南门外后入黄河,渎谷即今火烧阳沟。渎谷水发源于今陕县西张村镇前关村与后关村东边的沟里,向北偏西至今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关村北流入青龙涧河,因水小所以说'近溪',即近似溪水。陕县老城即今陕州风景区,也就是汉以后所谓的陕县城,应为西汉所建,为历代所沿用。郦道元所谓的'陕城'应为北魏的陕县县城,应是传为汉武帝所建且为后来历代陕县的县城。郦道元既有'陕城'和'陕县故城'的称谓,又有橐水经陕县故城后合入渎谷水,从文义上理解,可见当时既有'陕城',也有'陕县故城','陕县故城'应早于'陕城'且在'陕城'之东,在'陕城'之前的'陕县故城'则只有秦国的陕县城。再结合《左传》、《史记》、《汉书》、《水经注》等著作及其有关注解,'陕县故城'应紧邻今陕州风景区东,也即古焦国城、虢国上阳城所在地。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内仍有其残留的南城墙,黄河盆景园内有其残留的东城墙。春秋时期的县与战国及以后的县性质不同。战国以前的奴隶制国家地方行政组织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决定了世袭制。春秋时期虽然也有县,虽然县也直属于诸侯国君,但县实行的是世袭制,即使是国君直属的具有边地军事重镇性质的县,所任命的县的长官也是可以世袭的。如春秋时楚国申县的第一个县大夫是申公斗班,继任者是他的儿子申公斗克。战国及以后郡县制的形成是基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出现、世袭贵族统治体制的瓦解、君主集权政体的产生,具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性质,郡与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和考核。郡、县的一切权力控制在国君手里,便利了封建国君的集中统治。 县一般也有组织机构,如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县设有令、丞、尉,令是一县之长,丞主管民政,尉主管军事,还有啬夫、司空、司马、治狱、令史等。县以下有乡、里、聚(村)等基层组织,并有三老、廷椽、里正等管理人员。各诸侯国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 陕县建县已有2394年的历史,这是一份值得珍视的财富。悠久的历史必有其悠久的传统,悠久的传统必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会通过一定的条件和形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