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世界史】《中南非源流史》(9)

 金色年华554 2017-08-27

科伊桑人


科伊桑人(Khoisan),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简称桑人,分为布须曼人(意即丛林人)和霍屯督人(意为“笨嘴笨舌者”),系荷兰殖民者初抵南部非洲时对本地土著的蔑称,后渐改为当地居民的自称“科伊桑”,意为“人”或“真正的人”。

科伊桑人为赤道人种的一个古老支系,发源于西南非卡拉哈里沙漠北部与赞比西河之间地带。其体貌特征与一般非洲人明显有别,他们肤色较浅,呈黄褐色,面部扁平多皱,颧骨突出,眼睛细小,多内眦褶,带有蒙古人种的很多特征。身材矮小,成人平均身高仅145~150厘米。目前主要分布于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境内,以狩猎采集为生。

有本民族的语言,约有30万人,主要包括霍屯督人、贝达马拉人和布须曼人。科伊桑人过去分布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和森林中。班图人扩散时,他们退居到南方。后来,受到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和奴役,人数集聚下降,幸存者被迫退居荒凉的卡拉哈里沙漠地区。

科伊桑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猎取大象、羚羊、兔子等野生动物,采集蜂蜜、野果和一些植物的根、茎、叶。他们有高超的狩猎本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动物发出的任何信息。

氏族是科伊桑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男人们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狩猎。妇女们主要从事采集,这是他们最主要的食品来源。科伊桑人居住在用树枝、树叶、草、泥等搭成的小屋里,也有露天的营地。各氏族的土地有一定的划分。在搬迁时,妇女们负责搭建新屋,火种由氏族首领保存。

科伊桑人具有突出的艺术才能,他们的石雕、赭石绘画、雕蛋艺术都十分有名。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他们的狩猎活动和社会生活,有的与他们所信奉的自然神有关。


科伊科伊人(霍屯督人)


科伊科伊人(Khoekhoe),是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在偏僻的内陆发现的非洲南部居民,现住在欧洲人殖民区或南非或纳米比亚的保留地。科伊科伊(意为「人中人」)一名系其自称;霍屯督一名则是荷兰移民(後来的阿非利堪人)对他们的称呼,大概是出於模仿他们语言中的吸气音而构拟的名字。

科伊科伊人,旧称霍屯督人(Hottentot, 贬义)。

大多数科伊科伊人不是纳马人就是奥尔兰人(Orlam),後者指「开普霍屯督人」(Cape Hottentot)的残存者和其他许多混血种的後代。主要的纳马人族群是邦德斯瓦特(Bondelswart)、鲁因纳西(Rooinasie)、札特布(Zwartbooi)和托普纳尔(Topnaar);奥尔兰人则为威特布(Witbooi)、埃姆拉(Amraal)、伯塞巴(Berseba)和伯沙尼。从体型上无法分辨出科伊科伊人和桑人的不同处。

战争、疾病以及被开普有色人种诸社区同化,已使大多数科伊科伊原住民四分五裂,其传统经济和社会组织从而发生剧烈变化。从前,他们的经济以放牧、狩猎和采集为基础。虽然某些独立家庭仍旧从事游牧生活,但绝大多数已定居下来,靠出卖劳力为生,并采取其欧化乡村环境的物质装备、衣著、语言和一般生活方式。据称,大多数科伊科伊人已成为基督教徒。过去以族长统治为基础的游牧单元目前在乡村仍可见。科伊科伊人以世系附属于氏族部落中,各氏族间的事务过去由头人议事会管理,现改由酋长和头人组成的政治单位来管理,以对他们的忠诚来决定部落成员。

霍屯督人(Hottentots),南部非洲的种族集团。自称科伊科伊人。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一般认为属于尼格罗人种科伊桑类型,但更像是远古蒙古人种的残存后代。使用霍屯督语,属科伊桑语系。分多种方言。有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霍屯督人的体质特征和语言同布须曼人相近,因而他们合称科伊桑人。

1、游牧民族

霍屯督人属游牧民族,居住的环境多是干燥而凉爽的地方,季节性比较明显,夏季炎热,冬季也能见到霜花。因而水在霍屯督人当中显得十分重要。他们的地区尽管雨水不多,但仍可见到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为他们放牧提供了天然草场。他们饲养一种角非常大的牛,多毛的肥尾羊和狗。牛在霍屯督人的社会生活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除牛奶是他们的主食之外,牛也是他们重要的运输工具。霍屯督的狩猎工具非常简单、原始,狩猎方法颇多但都十分落后。威尔逊在这里了解到,霍屯督人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家庭,并由若干个家庭组成一个父系氏族,每个父系氏族组成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和酋长。有的部落以自己的祖先命名,有的根据地理环境和物体命名。每一个部落在地域上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主要以原有水源、原有草地,来维持他们的生活。水源就是他们的财产。

2、酋长继承

有几个父系氏族相对强大,较有影响的氏族是孕育酋长的氏族,酋长由该氏族产生。酋长得到众多人的认可和尊重,并与其余的氏族首领组成部落会议,酋长按父系由长子继承,如没有儿子则由酋长的兄弟或兄弟的儿子继承。无论如何,这一权力绝不传给妇女。继承人是任何人无权争夺的,就是酋长也无权剥夺其继承权。当然酋长有权自愿将自己的职位让给继承人,酋长与普通老百姓之间来往没有任何清规戒律。

3、尚武好斗

霍屯督人尚武好斗,这令威尔逊等人感到有些茫然不解。这些霍屯督人对战争并不惧怕,也不陌生,部落之间的战斗经常出现,抢劫牛群,诱骗妇女,侵犯领土等事件,往往都是战斗的序曲。类似事件发生后,受害者一方往往派出一名使者向对方提要求和赔偿价格,如果对方接受这些要求,便可以息事宁人,如果对方不接受条件,恶战即将开始,全部落的男人在酋长的率领下前去劫寨。出发之前,那些没杀死过敌人的战士要喝牲畜的血,并利用占卜术求得吉兆。他们的战术往往是突袭并利用公牛助战,一般都偷偷地藏在水源附近,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早有防备。这时复仇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行箭攻,然后步步逼近,最后双方进行交手战。他们的武器则是长矛和圆木棒,有时手上还有一种防身的牛皮衣,这是用双层生牛皮制成的。在最激烈的时候,他们有时赶出公牛与敌人战斗。

4、万物有灵信仰

霍屯督人除部分改信基督教外,其余的人保持万物有灵信仰,崇拜自然力和祖先,相信巫术。巫师是看成最有魔力的人,他们法力很大,并非常人所能类比,他们有特殊的魔力,不仅可以在人间行使魔法,而且还可以到阴间与鬼神往来。他们一直以人与神鬼的媒介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求得他的魔力,帮助自己解决棘手的实际问题。

5、对月亮的崇拜

非洲的很多民族,对月亮的感情很深厚,霍屯督人对月亮的崇拜也显得十分突出。每当新月和满月之时,他们特别激动,称月亮为“统帅”,整夜为之欢歌曼舞。他们认为,月亮会给人们带来好运,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他们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对月亮高声呼喊“我们欢迎您!”“给我们的牛多多的饲料,多多的牛奶,让我们的生活比蜜还甜”。他们相信他们所爱的月亮会使他们如愿以偿。

6、传统婚俗

霍屯督人男女之间的婚姻是自由的。但表面上还要经过家长的同意,传统婚俗按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说亲,说亲是双方家长的事,男女家长首先请媒人到女方父母家去提亲,无论同意与否,女方父母最初的态度总是找理由推却,一般说这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序幕了,经过反复的磋商,女方父母才表示同意,但还必须经过女儿的同意。

第二步求婚,这是小伙子要亲自出场向姑娘求婚。他们的求婚方式既诚恳又奇异,男青年晚上到姑娘家,并睡在她的身边表示诚意,而姑娘则会起身离去,到别的地方去睡。小伙子不着急,一个入睡在那里到天明,有时这种行动要反复多次,这就需要小伙子有耐心,这是姑娘对他的考验,如果姑娘几天以后仍回到原来的地方睡觉,就证明婚姻大有希望,姑娘已经同意了。男青年等到第二天便高高兴兴地向女方的母亲送礼,与姑娘交换长袍并送给姑娘最喜欢的香粉,给未来岳母的礼品,是用贝壳或鸵鸟蛋壳镶嵌的腰带。

第三步婚礼,在女方处举行,同时要举行宴会加以庆祝,食物一般由新郎的父母提供。结婚的当天,新婚女子要向双方的母亲赠送一头母牛,以表她对母亲哺育的感激之情。婚礼宴会一般都在晚上举行,气氛十分热烈,即使是婚宴,也不会破坏原有的老规矩,男女分开吃,但不同的是新郎则加入到妇女一边,这只是象征性的,因为他有单独的食具和专门的一份食物。喜庆之日,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新房就在女方父母住宅的附近,这是新娘父母送给女儿的一份嫁妆。新婚夫妇就住在那里。

第四步服役,婚后的一段时间内,新郎要住在新娘家,为女方家做事,时间大约一年,只有当第一个孩子出世为止,他才可以结束这种寄居妻家的生活,将家搬回自己的部落中去。

霍屯督人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妻子不能生育或只生女儿时,丈夫有权要为其留后,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将妻子的姐妹,特别是未婚的和守寡的姐妹都视为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却非常尊敬他的岳母,而且还要回避。

而富有的人可以娶二、三个妻子,但后来的妻子则住在另外一幢房子里,正妻有一定的地位,其儿子有优先继承权,其他妻子的地位都没有正室高。

丧偶的人都被认为是不洁之人,如果再婚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婚礼后,他们双双回到房间内进行一种类似纹身的仪式。当然,这种仪式要由再婚寡妇进行。老者首先划破她们的皮肤,然后将绵羊血和从老者手臂上划下的污垢擦入她们流血的伤口内。然后吃上一顿饭,当然,这顿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用,只有和她们有同等经历的人才能参加他们的羊肉宴。再婚者的隔离期从纹身开始,痊愈结束。最后,他们由老妇人用水为他们洗澡,换上新衣服,进行仪式性的引导,恢复正常的生活。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