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德军步兵分队防御战术之阵地编成和工事构筑

 cat1208 2017-08-27




德军的防御战斗理论建立在一些较为传统的原则上:使敌军的攻击变得困难迫使敌军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发起攻击;在一些地方削减防守兵力,在另一些敌方集中防御兵力以形成防御重点,节约出来的兵力可以作为机动预备队。德军的防御战斗部署较为科学,体现了高超的技巧,如纵深阵地和阵地翼侧的部署就十分强调利用地形实施天然伪装,人工设置障碍,通过构建严密的防御体系,德军使用一少部分力量就能够暂时挡住较大规模敌军的前进步伐,甚至能够完全阻止敌军前进。德军防御体系的火力配系十分强调机枪和观察员的作用,“机枪火力是所有火力中的骨干火力,其他火力必须围绕机枪火力来布置”,其他步枪火力沿着防御前沿设置若干正射、侧射、倒打火力,以确保火力能够覆盖整个防御正面。

 

从树上实施精确射击,摘自1940年版的《军队服役指南》。

 

阵地编成

 

德军强调,在防御战斗中,步枪手也必须构筑多个预备发射位置,这些位置可能位于基本发射位置其后或旁边,也可能位于前沿前方。在防御战中进行战斗部署应遵循以下原则:机枪和步枪手的射击位置应当能够在近距离上覆盖前沿前地域: 以两个步枪手为单位实施配置是配置步枪手的一条基本原则,将两个步枪手近距离配置在同一条堑壕或壕沟当中,战斗中二者能够相互依靠密切配合;掩蔽部的构筑不能沿防御前沿一线排开,应当从前沿到纵深梯次配置;在单兵射击掩体的后方必须构设散兵坑或堑壕,以便单兵射击后能够迅速转移射击位置;散兵坑构筑时要进行一定的伪装,以防止敌军的地面侦察, 时间足够的条件下,应进行严密伪装,以防止敌空中侦察,便于士兵在伪装散兵坑中待命,直至班长发出占领阵地打击敌军的命令。

 

《火力打击与防护》一书指出,步兵班可在狭窄的正面组织防御,但应避免出现1发炮弹同时杀伤2名士兵的情况;部署兵力时不应成直线排列,应成梯次配置; 为便于指挥,班长通常位于战斗队形的中央。班长的指挥位置通常由自己决定,一般选择在便于指挥机枪火力、便于组织全班实施火力打击的地方;班长的指挥位置要视界、射界良好,便于其利用明显的参照物和方位指挥全班实施火力打击。

 

堑壕结构图,堑壕的中间部位背向敌方延伸一段堑壕,壕内配置有少量步兵和可供步兵使用的掩蔽部, 该图选自1 9 4 0 年版《军队服役指南》。

 

独立的地标,如单棵树木、森林边缘和孤立的高地容易吸引敌军的注意力, 也方便敌军确定坐标并组织火力打击,因此,班长在选择防御阵地时应避开这些地方。班长在确定每名士兵的射击位置时, 也应该确保其有良好的视界和射界,以方便对各个方向实施观察,避免被敌从地面或空中突袭。班长在计划火力时,如果防御准备时间足够,可以在预定打击位置设置独立、明显的地物,以方便组织全班火力打击,同时也要将阵地内独立、明显的地物移除,以增加敌炮兵火力和重武器的定位难度。

 

工事构筑

 

在增强防御工事的隐蔽性方面,德国人也想尽了方法。在选择堑壕、步枪射击工事、散兵坑等工事的位置时,应尽量避免锐角、直线、明显的阴影等位置,同时要及时对挖掘出来的新鲜泥土进行伪装; 工事挖掘好以后,班长应从远距离上观察工事隐蔽效果,尽量提升其隐蔽性;在草地等植被较为单一的地形上挖掘工事时, 应小心保留草皮或同等颜色的植被,以备后续实施伪装时使用;应利用草地之间的树篱、灌木丛等位置挖掘战斗工事,以避免引起敌军的注意,减少被敌空中侦察发现的机会。

 

轻机枪巢构筑示意图,射击掩体两端均有堑壕相连,方便班长和机枪组员隐蔽进出射击掩体,该图选自1940年版《军队服役指南》。

 

在开始挖掘战斗工事之前,在预定挖掘位置的面向敌军方向应放置一定的伪装器材,以遮盖挖掘活动,防止敌军的地面侦察。在防御战斗中,过早的开火和不必要的机动将降低战斗的突然性并削弱伪装效果。因此,对于远距离目标,较明智的做法还是交给炮兵火力和重机枪火力来打击,步兵班的轻机枪火力应当在有效距离上开火,主要打击重机枪火力没有打击的目标。在近距离抗击敌军冲击的过程当中,应当抛弃伪装这一概念,步兵班所有成员都应当立即开火,以防止敌军接近到可以投弹的距离;一旦敌军接近到该距离投掷手榴弹,士兵们应跳进掩体,或捡起手榴弹扔回去。

 

齐默曼在其著作《突击小队》中, 更详细地阐述了步兵分队的防御工事:在土坎旁边挖掘散兵坑,以便利用土坎射击后迅速爬行至散兵坑隐蔽;将低于地面的道路改造成良好的射击位置;在机枪射击掩体上方构筑一定的防护层,以防止敌军侦察。齐默曼认为,使用散兵坑必须掌握以下诀窍:保持警觉;始终确保步枪管紧贴在散兵坑边缘的地面上;必须将散兵坑伪装好,但要留出进出的通道,以便能够像兔子一样快速出入散兵坑;头上必须始终带着钢盔,以防止流弹和炮弹弹片的击伤,只有处于“停火状态”时,才能取下钢盔,戴上作训帽;根据当地土质状况, 步枪手散兵坑的深度必须保持在1.5米-1.7 米。齐默曼还进一步强调:步兵班所有的散兵坑必须用简单但伪装良好的交通壕连接到后方,以便步兵在防御阵地内隐蔽机动;修建一小段通往己方战线的之字形交通壕,以便步兵隐蔽撤出阵地。

 

韦伯在其1938年版的《战士手册》中对机枪的射击位置进行了详细描述:机枪组散兵坑的大小应为单兵散兵坑的4倍; 构筑此类散兵坑时,应当对其顶部实施伪装,而后慢慢往下挖;在散兵坑面朝敌方的内壁上,应构筑猫耳洞,以便机枪组成员躲避敌军炮火,或用来放置弹药;敌军实施炮击或遭到敌军密集火力压制时,机 枪组成员将机枪放置猫耳洞内,人员也进猫耳洞以躲避敌军火力。韦伯认为:不论是机枪组的散兵坑,还是单人散兵坑,都应在底部挖掘具有一定角度的排水沟,以便及时排除雨水;单兵伞兵坑内的猫耳洞可以挖成直角,并保持一定角度,即可以有效躲避敌军炮火,也可以排水。

 

赖伯特所著的1940年版《军队服役指南》中提及的两人机枪组掩体,左图为正视图,中间为侧视图,最右为加盖木板的状态。

 

赖伯特在其1940年版的《军队服役指南》中不仅对散兵坑进行了详细描述, 还详细介绍了怎样在面向敌军方向构筑射击用的胸墙和在背向敌军方向构筑防护用的背墙。胸墙是30厘米高的土层,距离散兵坑边缘60厘米。射击时,枪管放在胸墙上,射手脸部贴在枪托上,其头部暴露的面积较小,大大降低了被敌军击中的概率。胸墙和背墙之间使用绳索和木棍等材料连接成网状,而后覆盖伪装材料,就能对散兵坑实施良好的伪装。

 

在1940年版本的《军队服役指南》中,赖伯特使用了大量的图例来说明两人机枪组使用的能够防敌装甲车辆近距离攻击的“小型散兵坑”,这种散兵坑十分狭窄,只有55厘米或一个肩膀宽,深1.2米, 盖有厚厚的木板,上面覆盖泥土和伪装物,实际上可供士兵躲藏的高度是1米左右;敌坦克经过时只要不将木板压垮,就不能发现躲藏其下的机枪小组。赖伯特在该书中指出:低于地面的道路或小径是一种天然的射击掩体,士兵可以利用这种简易的射击掩体实施快速射击。利用这些道路或小径实施射击时,必须在其拐弯处挖掘至少1米深的散兵坑,以便士兵休息或躲避敌军炮火;如果这些小径或道路位于森林或茂密的灌木丛中,也不失为良好的射击掩体。在1942年版的《军队服役指南》中,赖伯特仍然保留了上述观点。


本文摘自《二战步兵分队战术》

★ 详解二战中英、美、德三国步兵分队所用战术,专业手笔,深入浅出  

★ 20万字,200张示意图与照片,干货满满,诚意十足  

★ 罕见题材,视角独特,从细微之处解读战场


↓↓↓点击原文链接快速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