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彗星来的那一夜, 我们都是薛定谔的猫。

 影像与核医学 2017-08-27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他突然定住:“等等!”

“怎么了?”

“刚才这一幕好像以前发生过一样。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有过”

“为什么会这样?”

我一时语塞,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们很少愿意去追本溯源,虽然我也经常会被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震撼到,但是却从来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

哪怕去百度一下。

而往往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其实是埋伏在我们生活中最有趣的真理,蕴藏着许多关于生命的奥秘。

◑◐

对于“似曾相识”的感觉,心理学上解释为Deja-vu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视感”。

既视感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或者,当身处于曾经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

显然这不是什么奥秘,反倒把一件奇妙的事情变得无趣。

而相对于心理学的解释,物理学的解释要浪漫很多。

现代物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薛定谔的猫》,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但是也很少有人去了解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实验。

1935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一个关于猫的生死叠加实验: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在我们打开这个盒子之前,这只猫可能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活着,另一种是死了。

而“薛定谔的猫”指出:盒子中的猫处于既死又活的状态,直到有人打开盒子去观测的那一瞬间,既死又活的状态才会叠加为单一的“活”或者“死”。

重点在于主观上的观测,如果没有主体去感受的话,那只猫将永远处于既死又活的状态。

但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死又活的猫违背了逻辑思维。

所以爱因斯坦和一些非主流科学家就认为薛定谔的猫是由平行宇宙引起的:当我们向盒子里看时,整个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其余的各个方面都是全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个版本中,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猫还活着。

如果观测者看到的是死猫,那么活着的猫就存在于平行宇宙之中。

再往后,平行宇宙又衍生出了量子自杀和宇宙分裂理论。

不仅仅存在一只活着的猫和一只死了的猫,在整个时间的长河中,会分裂出无数个活着的猫和死了的猫。

而我们存在的宇宙自诞生以来,也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分裂,它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早已经趋于无穷。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宇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它之外,还有无数个宇宙存在。在这无数个宇宙中也存在着无数个你,每一个都过着不一样的生活。

而我们开篇提到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是这个宇宙中的自己和另外一个宇宙中的自己产生了微妙的感应。(眼前的这一幕,是平行宇宙中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一幕。)

通常“似曾相识”的感觉出现的时候会伴有不安的情绪。

这种不安从来都没有人能说出所以然,不过往后似乎也不会发生什么坏事情。

◑◐

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介绍的就是当原本互不干扰的平行宇宙出现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时候,会发生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一个静谧的晚上,小镇的大房子里有一个朋友聚会,好朋友们喝的正嗨的时候,突然断了电,当光明重新来临众人发现附近只有一户人家还在亮灯。

休和阿米尔决定去一探究竟,而10多分钟后回来的他们却魂飞魄散,因为对面房子里坐着的正是他们自己。

后来艾米丽和其他三位好友再次前往亮灯的房子查看,在路上却遇到了同样前来查看的“他们自己”。

原来两座房子中间有一片黑色地带,每经过一次黑色地带,都会随机进入一个不同的宇宙。

最后多数宇宙都因为其他宇宙中自己的到访乱作一团。

女主人公艾米丽决定独自离开,最终她选择留在一个看上去最和谐的版本里,而代价是干掉那个宇宙中的自己。

天亮了,一切归于平静(其实并没有平静)

◑◐

听上去很玄幻的故事,却也是目前全球最顶尖的物理学家正在研究的问题。

或许世界真的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生活也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不尽人意。

漫画家宫崎骏曾经说过:我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自己,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

而深先生也始终相信在交叉小径的花园里总会有一条路,让我们在生命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能得到幸福。

在每一个刻骨铭心的选择里,总有一条选对了的路。

在茫茫的宇宙中,总有一个你,会终生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