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输在生产线上的第三帝国,从经济角度浅谈纳粹帝国的毁灭

 cat1208 2017-08-27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纳粹德国是在生产线而非战场上输掉了那场装甲战争。每一辆德国坦克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如骑士时代的高贵战马,但其对手却只是流水线上的廉价货。然而,最终在‘数量也是一种质量’(列宁语)这一最为朴素的军事哲学面前,高贵的日耳曼战马却被丑陋的流水线产品所吞噬了。”有意思的是,此语虽然大体道出了实情,但并不等于说德国人自己就没有这方面的觉悟——E系列就是对此最好的回应。事实上,作为几年残酷战争的最精辟总结,E系列代表了纳粹德国机械化战争手段的最高水准,是时代技术条件下,装甲战斗车辆质/量并重最完美的结合。

 

这是一个关于“坦克”的故事,然而却必须先从经济讲起。当然,这并不是毫无缘由的。纳粹德国的战略眼光可谓相当长远,但在具体的落实上却极尽敷衍和妥协,这一点在战时经济体制的缓慢转型中,被反映得相当彻底。战争之初,纳粹德国吉星高照,战场上的顺风顺水使其俨然成了欧洲的霸主,建立了希特勒自夸为“千年帝国”的欧洲新秩序。不过由于担心生活水准的降低会影响(中下层)人民的士气,再加上闪电战战果丰厚异常,德国经济迟迟没有转入战时体制,一场足以致命的资源性危机从战争一开始就已经在酝酿了。事实上纳粹特别在意的这种人民“士气”正是纳粹政权合法性的依据。要知道希特勒并非“一战”后德国军国主义暗流的正统接班人,而是发迹于经济危机。在1920年慕尼黑“啤酒馆暴动” 时作为纳粹党纲提出的《二十五点纲领》中,这位当时的小人物就以民族复仇主义和迎合中小资产阶级社会改革要求为核心,猛烈抨击资本主义、托拉斯、大工业家和大地主,主张“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取缔和没收一切靠战争发财的非法所得,分享大工业利润,将大百货公司收归国有,租给小商人”。 随后,纳粹党不断以国家订货、解决就业、取缔土地投机等政策主张,拉拢中小企业、手工业者、中小农和社会下层。希特勒的理论是, “国家社会主义是维护私有财产的。个人为社会牺牲,这是国家主义;社会为个人服务,这是社会主义。这两点结合,便是国家社会主义”。

 
1939 年的柏林街景——德国人在悠闲地品尝小吃

 

从武器的生产数量和工人薪金的变化等指标来看,19391940年和1941年的经济动员规模并没有扩大,而德国武装力量对战争的准备不论是人员、物资、技术还是心理方面都不够充足,尤其是对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性更是准备不足。在193919401941年和1942年年初的德国军事力量实际上只适合打一场中小规模的战争(尽管纳粹德国一向被认为在战前就强调优先发展军事工业。1933-1936年, 德国新建军工厂300多个,其中飞机制造厂60个,汽车和装甲坦克制造厂45个,军事化工厂70多个,军用舰船制造厂15个,火炮工厂80个。到大战前夕,德国生产的武器和军事设备与1933年相比增长了11.5倍,战斗机产量从1933年的368架增加到1939年的8295架,汽车突破200万辆,坦克约3000辆。然而这点本钱相对于纳粹想要通过战争手段的“恐吓”来达到的宏大目标来说,却仍然是太少了)。再加上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同时对于尽快结束战争的乐观判断,占领区内的资源掠获大多被用于改善德国国内人民的生活质量(当然纳粹的首要目标并非改善中下层人民生活,纳粹德国战前的食品生产由国家控制了,而德国人之所以乐于接受纳粹所提倡的农民式简朴生活,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和大萧条的对比,以及对纳粹勾画的强大帝国美好未来的期待),军事科研工作也受到了这种乐观情绪的影响,有些周期长但前景光明的项目预研投入过少干脆不再受到重视,甚至一系列与战争有关的法律因为效果没有预期的明显, 也在开战后不久就被废除了,结果不但德国经济体系和工业资源向军事领域的倾向远比想象中要少,已经动员起来的工业资源也没有进行充分的整合〔不但除了奥地利外,大部分所吞并下去的中西欧国家(主要是法国和捷克)的工业资源迟迟没能用于加强纳粹的军事机器,而且为了避免激化国内矛盾,希特勒和纳粹地方领导人甚至坚持维持较高的消费品生产水平,致使分配给军事领域的资源不足。虽然德国官方曾在1942年下令限制“非急需消费品”的生产,可是资本家们却不打算错过发财的机会,依然坚持大量生产家具、玻璃制品和瓷器等等〕。


1940 年,悠闲而满足的普通德国民众

 


1940 年,一片繁荣的柏林街景

  

以人们普遍关心的陆军机械化问题来说,德国军队一向被认为早在战前就被武装到了牙齿, 并因此凭借大量先进的武器—— 特别是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大大优于别国的坦克和飞机,以全新的闪电战术收获了巨大的胜利果实。然而,实情却远非如此。尽管希特勒在19331月上台执政时,许下了一个坚定但含义不清的诺言——实现德国生活的现代化和机械化,但在19399月战争爆发时德国拥有的全部103个师中,却仅有16个是完全机械化的(包括装甲师、摩托师和轻型师)。其余的87个步兵师,每个师理论上均拥有942辆装甲侦察车、指挥车、火炮牵引车和卡车(可载运1/6的部队),但大部分的物资供应却是依靠1200辆马车进行的。而在1年后入侵苏联的计划展开前夕,虽然情况稍有改善,有3个集团军群共142个德国师部署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一线,但其中也只有23个师是装甲师、半装甲轻型师或摩托化师, 其作战实力的相当部分不得不靠缴获来的装备和强征民间车辆来支撑。显然,从德国军队机械化程度令人失望的真相中,我们很难说纳粹德国为具体军事问题做的“功课”是太多还是太少,这其中的资源问题仅仅是个“体面的托辞”,真正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体制上的。

 

本文摘自《帝国最后的巨兽:二战德国E系列坦克全集》

★二战纳粹德国“下一代坦克车族”E系列坦克全貌,300张珍贵历史图、坦克结构图、艺术创作图,详解E系列坦克的技术装备特点;
★超前的设计、先进的技术、大胆的创新,使E系列坦克毋庸置疑成为二战德国最凶猛的巨兽;
★它是最能展现希特勒个人风格的心血之作,是第三帝国沉没前的辉煌印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