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洞大户人家——苏堡刘家

 刘沟村图书馆 2017-08-27


来源:洪洞贴吧,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洪洞,是一个古老的县城、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洪洞,也称有过乡绅、官宦的大户人家。其中、苏堡刘家,就是洪洞有名的大户人家。


俗话说,“没有三代的大臣,也没有三代的乞丐”。但洪洞县苏堡有个刘家,却创下了六代为官的辉煌。这个辉煌的起点是从刘二苏开始的。
刘二苏,生于1642年,他的祖父刘应春,田地较多,一家人过着富裕的生活。


到了清初,刘二苏的父亲刘我礼,伯父刘我义,同赴山东做盐贩。随着清廷对盐业经营的变革调整,刘氏兄弟逐渐成为盐商中的大户。到了刘二苏接承时,刘氏已是具有影响的大盐商了。刘二苏捐资买了个“监照”,成了一名监生,后又捐资成了一名六品的知州的佐官。


刘二苏经商发展后,携其弟刘镇出资修缮了洪洞学宫与孔庙。学宫是一县教育基地,因年久废驰,洪洞的读书人只好随便寄读,管理一县教育的官吏到任,连住处也没有。清初的洪洞财政收入甚微,官府无力修葺。刘二苏、刘镇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开始。用了三年时间,出银四千余两。修缮了洪洞学宫。


洪洞旧城南门外濒涧河,道当秦、蜀要冲。官府每年架木桥二次,以利通利,有时遇到涧水暴涨,木桥则被冲垮,给行人造成很大不便。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刘二苏与刘镇出银二万余两,历时三年,修建一座古桥,名曰“聚瑞桥”。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秋天,洪洞大旱,百姓啼饥,米价暴涨至每石银八、九两。百姓饥饿难耐,掘树皮草根而食,树皮草根掘完后,又吃干泥(烧瓷用土)果腹。饥民四处逃亡,有的不愿离乡,母抱女,父抱儿,一家相拥僵死。刘二苏兄弟出粮二千石,捐给知县,开设粥厂。刘二苏与其弟刘镇又捐出二万两白银,其行为带动了其他富户再捐三万余两,度过了荒。


康熙六十年,刘二苏八十大寿,刘家广发请柬,举行隆重的贺寿活动。当地文人争先赋诗为贺。名公巨卿也均有贺章或贺诗。其中较著者有康熙朝大臣王鸿绪,王顼龄等,可谓盛极一时,刘二苏于第二年(1722年)十月去世,享寿八十有一,葬尹壁村南小柏地。乾隆元年,因其二子刘?,官至直隶河道总督,朝廷赠他为光禄大夫(一品文散官)。此后,其子孙仁宦相望,代有闻人。绵延至清末,与清廷相始终。他的孙子刘光晋,官居刑部云南司员外郎。


曾孙刘大懿,乾隆朝举人,官至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山东布政使。三世孙刘师陆,嘉庆朝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改清远知县,官至直隶霸昌道、累迁湖北荆宜施道。四世孙刘铭,同治年中进士,任海丰知县。其父刘师陆为嘉庆间进士。父子进士,曾名震一时。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捻军政破海丰县城,刘铭战死,刘铭妻葛氏,闻夫死,天药自尽。山东巡抚丁宝桢上刘氏事件于朝廷,清廷用强克捷殉难为例褒奖,赐给丧葬银两,抚恤银,并荫恤刘铭?子为云骑尉世职。


刘轺,道光朝举人,官居福建莆田场盐课大史。


五世孙刘汝楫,考选五台县教谕,因体弱多病未赴任,感作《柬弟》诗一首:”桂林秋色杏园春,祈汝早为得意人,莫似个侬迂拙甚,卅年犹是一青巾。”来勉励弟弟勤学,望他早日名列高科,平步青云。


六世孙刘钟郁,道光朝贡生。因捐饷有功,朝廷赏他即用知县衔。刘二苏的弟弟刘镇,官居刑部郎中。刘镇的孙子刘绳伊官居户部员外郎。


刘镇的曾孙刘秉榆,刘秉恬均官至刑部侍郎。


刘秉愉生于雍正三年,清乾隆时贡生。刘秉愉捐资得刑部奉天司郎中职务。因得刑部尚书器重,不久,便外放湖南督粮道。在任革除转运官粮中的弊习,运夫们在镇江瓜州长江渡口边的庙内,供奉了刘秉愉的生牌位。以后,又署理湖南按察使事。这时,桂阳富户侯七郎因与其嫂通奸,被其兄发觉,侯与其嫂设谋杀死其兄。事发后,侯七郎用银钱行贿官吏,地方宫受其好处,渐渐置而不问。侯七郎也以为没事了。刘秉愉审阅地方官送来的案卷时,觉得事有蹊跷,就化装成商人到桂阳暗访。经过调查,刘掌握了整个案情,下令将侯七郎与乃嫂抓捕入狱。


收受过侯七郎贿赂的湖南巡抚站出来为侯开脱,刘秉愉力持不可。这时,朝廷钦派的新按察使已到任。刘在交接时,对其详解侯案,遂即具折上奏于朝廷。朝廷命两湖巡抚会同审理侯案。侯七郎尚存侥幸之意,提审时,拒不认罪。恰好,桂阳县令因得侯巨额贿赂,怕事发牵扯自己,就派心腹带着信件和大量黄金、白银赶往湖北行贿。在江面上,被巡江官员捉住,搜出信来,连忙押至巡抚衙门,侯案自是才定。刘秉愉的名声顿时不胫而走,廷命刘人京述职,行到洛阳,朝廷已发下刘秉愉任湖北按察使的圣旨。


进京朝拜乾隆时,乾隆对刘秉愉查办侯七郎案深加褒奖,对刘秉愉赏勉又加。


刘秉愉任湖北按察使后,勤于公事,对案件细加研求,平反了许多冤狱。荆州杨金龙谋划聚众造反,消息传到刘秉愉耳中,刘积极调兵镇压,经过一个月的激战,官军抓住了严金龙。严供出许多同谋者,牵扯了许多无辜百姓。刘深知人命关天,逐个洗脱,保护了许多无辜者的生命。事平后,荆州百姓在荆州庙中供奉了他的生牌位。事情上报朝廷后,乾隆帝下旨褒奖,命刘入京述职,并迁升刘为刑部侍郎。刘秉愉这时已感身体不支,遂具折请准其回家调养,朝廷得奏,下旨恩准,刘秉愉遂即乘船北归。船行到甘泉,刘秉愉病情危剧,竟死于舟中,得年五十岁。


刘秉愉死后,归葬于苏堡逗山掌祖茔内。其长子刘宝第后亦官至云南按察使。


刘秉恬是清朝乾隆时的一位名臣,他以足智多谋,精干用兵而著称。


乾隆三十六年,清廷发动了征讨金川的战争。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着,前线军队的给养越来越少了。可是,往金川运粮的路线,却多是崇山峻岭,地势险恶。面对须跋山涉水、冒巨大风险督运军粮的苦差使,朝廷众臣,谁也不肯出头。次年。朝廷正式任命刘秉恬为钦差大臣,总督军粮的调运。


这一日,刘秉恬督率的运粮大军正向小金川方向前进。部队翻山越岭,在高山峡谷里迂回前进。可是,前面的山路越走越险峻了。


“大人,前面的道路大陡,马车几乎无法通行。”刘秉恬的一位亲兵小跑着前来禀报。


“命令队伍停下,把马车上的军粮全部卸下。”刘秉恬从容他说。


“什么?大人,您说把军粮从马车上都卸下来?”旁边一位军官不解地问。“别多问,马上你们自会明白。”


于是,运粮的军士遵照命令,动手卸粮。就在军粮差不多卸完的时候,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哟!看哪,后面哪来那么多山羊呀!”


士兵们纷纷回头观看。只见后面山道上赶来了白茫茫一大片的羊群,约有上万头呢。


这时,从羊群中飞来一骑快马,一转眼,一名年轻威武的军官来到了将军刘秉恬的面前:“报告大人,购买的一万头山羊全部赶到了。”


“好!命令军士把粮食分装在定制的小口袋里,然后全部放在山羊背上。弃掉车马,继续前进。”刘秉恬捻着山羊胡子笑眯眯地吩咐着。


“是!”


刚才疑惑不解的官兵,一下子明白了卸粮的原因,高兴地把粮食分袋装到羊背上。只见那些山羊驮着粮食,在原先车马无法通行的地方行走得那样轻松自如。一个看起来似乎十分棘手的困难.就这样被刘秉恬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原来,刘秉恬在督运军粮之前,到小金川一带进行了实地考察,知道这儿马车无法通行。即便马匹能勉强通过,马匹的草料也无法上送。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在这险峻的山路上,山羊倒是行走自如。而且,它们倒不需要大多的草料,随地可吃,边吃边走。刘秉恬还专门对几头山羊作了试验,发现六只羊便可驮起一百粮了。有了此番调查研究,所以,他就胸有成竹。


当康、雍、乾、嘉、清廷正处于鼎盛时期,刘氏也以商宦世族名动海内,道光以后,清廷渐趋败落,刘氏的商业也大不如前,其步入仁途者,出官不至二品,位不入九卿。昔日钟鸣鼎食之盛,一去而不复返。乃至随宦地或经商地迁徒流散,遍及海内。苏堡刘氏一代望族,曾为洪洞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这是不可辩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