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晁盖的原型人物竟是他

 来二两爱情 2017-08-28

《水浒传》的编撰:照兔子画大象?

     画布上有一头大象,有人告诉你,这是只兔子,你肯定会摇头。读《水浒传》,有人告诉你,书中声势浩大的梁山起义,原型是北宋末年的宋江起
义,你却深信不疑。
——然而检点史册,历史与小说间的距离,又何止兔子到大象?

    [转载]《水浒》揭秘:晁盖的原型人物竟是他?历史上的宋江武装只有三十六人,仅如现代军队建制的一个排。不过这支“兄弟排”战斗力极强,“转略十郡”、冲州撞府,“流窜”于河北、山东、苏北一带,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给官军带来不少麻烦。

    几年后,宋江在苏北遇上了克星。海州知州张叔夜纠集“死士”千人,设下埋伏,点火烧了义军劫获的海船,切断其逃路。经过一番苦战,义军“副贼”被擒,宋江不得不投降。

    不过宋江赶上了“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好时代”,非但没受惩处,反而奉召觐见,“三十六人齐拜爵”;接下来又随官军前往南方镇压方腊起义——那是北宋末年兴起于江浙的一场农民大起义,参与人数多达百万!

    有一点不能不提:有关宋江的史料不止一条,唯独找不到这伙人啸聚梁山泊的记录。相反,宋江横行太行山的消息倒能找到一些。南宋末年有位姓龚的画家替“宋江三十六人”画像题诗,前后五次说到“大行”(即太行山),却一句梁山泊未提!可知在早期传说中,宋江一伙是“山贼”,而非“水寇”。那时的宋江故事,还不能冠以“水浒”之名。

    不过在小说《水浒传》中,情节陡变:三十六人的小团伙,一下子膨胀为十万之众——那几乎是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单是头目,就有一百零八个!战术上也一改游击作风,变为啸聚水泊、据寨守险的模式——这还是历史上那个宋江吗?

    有人解释说:小说嘛,虚构总是难免的,何必较真!——话不是这样讲。《水浒传》是古人对白话章回结构的初次尝试,作者将史料和传说整合成几十万字的大部头,已属不易;给他一只兔子,却要他画出一头大象,这样的高明“画家”,那时显然还未诞生。就是两三百年后,小说创作进入成熟期,曹雪芹撰写《红楼梦》,也还要依仗他丰厚的个人体验和取之不尽的家族素材。

    由此推想,《水浒传》啸聚水泊的史诗般场景,想必另有原型。

梁山泊与洞庭湖

    我读书不多,但常感开卷有益。例如我读宋代史料即发现,“水浒”故事“水寇”模式,很可能借鉴了南宋初年洞庭湖起义——几乎是历史上唯一一次以大江大湖为依托、修筑水寨抗拒官军的造反式。那场起义的发生,紧随宋江起义之后,其领袖人物钟相与宋江并世而生,大概还要比宋江大上三四十岁!

    说实话,《水浒》中的梁山泊号称“四下方圆八百里”,显系虚夸。梁山泊本为黄河的泄水湖,水面随黄河的涨落而盈缩,面积最大时方圆也未超过五百里。以后黄河改道,水泊面积更缩至不足八十里,入清后则完全干涸。

    纵目远眺,只有千里以外的洞庭湖,因汇集沅、渐、元、辰、叙、酉、澧、资、湘九派之水,才有可能形成“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横亘七八百里”(一谓“周围至八九百里”)的宏大气势!(《古今图书集成》)

    至于小说中山势巍峨、三关雄壮的梁山,实地踏勘不过是座“坦首无锐”的小山包。有一年我去拜谒,沿缓坡踱至山顶,只见几段石块垒就的矮墙,根本无险可守。真正水寨林立、战船如鲫的景象,只能发生在南宋初年的洞庭湖中。

    洞庭起义初期,湖中即有水寨七十余座。各寨互为犄角,声气相通,唯杨幺马首是瞻。其中夏诚大寨最为雄壮,“三面临大江,背倚峻山。官军陆攻则入湖,水攻则登岸”。——这才是真正的水浒寨气象!

十万人马,八方共域

    洞庭义军一度号称四十万,应是连家眷计算在内。真正披坚执锐的战士,据史书记载,“聚众至十万”(《十朝纲要》,“有众八万,号十万”(《杨幺事迹》)。

    [转载]《水浒》揭秘:晁盖的原型人物竟是他?《水浒》中的梁山兵马有多少?山寨草创之初,仅有“五七百人”,日后渐增至“七八百人”及“三五千人马”。及至三打祝家庄时,人马已有万人。攻打曾头市时,更扩至两万以上。大聚义后,燕青随宋江进京谋求招安,曾向宿太尉禀告:“梁山泊十万人之众,皆感大恩!”——这个数字,与洞庭义军人数正合。

    小说里的梁山好汉,本应以山东、河北人居多。奇怪的是,在这场地域性很强的起义活动中,梁山众头领竟是来自五湖四海!除了以宋江、卢俊义为首的齐鲁、燕赵好汉,以及中原(如林冲、张清)、山陕(如关胜、董平、呼延灼、鲁智深、杨志)等地的北方豪杰;水泊中竟还招揽了大批南国英豪,如长江流域的李俊、张横、张顺,江浙、两湖、川蜀的石秀、蒋敬、欧鹏、秦明等。而孙立、孙新兄弟是琼州人,家乡位于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居然也不远千里前来加盟!

    说怪也不怪,这种籍贯上的杂糅,正是洞庭起义有别于其他起义的显著特征。两宋之际,金人入侵,宋室播迁,导致了一场大规模民族迁徙。大批中原衣冠及溃败官军涌入南方各省,洞庭义军同样接纳了大批来自北方的“士大夫避乱者”及“溃散兵卒”。史书称这类人为“东北(西北)无归之人”,在官府招安时还特别予以优待。

    《水浒传》展示的“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的场景,也只有在南宋初年的洞庭湖中才能见到。

晁盖的原型竟是他

    早期宋江传说《三十六人赞》及《大宋宣和遗事》,还都承袭着“三十六[转载]《水浒》揭秘:晁盖的原型人物竟是他?
人”的说法;到元杂剧中,宋江忽然改口,宣称“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小偻啰”(《黑旋风双献功》)——这已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先声。

    不过听口风,宋江对义军的控制并非“一杆子插到底”,而是听任“大伙”“小伙”各抱山头、自行其是,形成以宋江为首的松散联盟。——这又跟洞庭义军的组织结构十分相像:湖中众头领各筑水寨、自讨生活,当官军来袭时,则同仇敌忾,统一听命于杨幺。那同样是一种松散联盟的形制。

    至于“龙头老大”,梁山泊中共有两任,前为晁盖,后为宋江。——不知别人怎么看,我总觉得晁盖此人有些“鸡肋”。不错,是他最早带着七八个兄弟上山,火拼王伦,奠定了梁山大业。以后宋江上山,一口一个“天王哥哥”,尊他为首席。

    然而晁盖徒有“天王”的虚名,却无出众的本领。之前不过一票拦路抢劫“智取生辰纲”),还是靠着吴用的妙计和众人的帮衬。上山后则全无作为。攻打祝家庄本是树立威信好机会,结果却让宋江抢了头功。后来好不容易争攻打曾头市的指挥权,却出师未捷先捱一箭,就此撒手人寰!

    我百思不得其解:若说历史上实有其人吧,任何文献都不曾说宋江前面还有一位开山大哥;若说是虚构人物吧,又不符合讲故事的习惯:宋江分明是山寨一号,为什么要安排一位窝窝囊囊的老兄,压在他头上

    然而看看洞庭湖的历史,我不禁恍然大悟。洞庭起义长达六年,先后出了钟相、杨幺两任领袖。作为开山者,钟相本是民间宗教教主(有研究者称,他所传布的宗教疑似摩尼教,又称“明教”或“吃菜事魔教”)。他以“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诱惑民众,在荆湖地区布道二十年,威望素著。因而他于建炎四年(1130)揭竿而起,登高一呼,环湖六州十九县一齐响应,洞庭湖一夜间成了义军的天下

    不过钟相造反时,已是七八十岁的“昏耄”老人,又因缺乏军事才能,起义仅四十天,其天子冈大寨即被军贼流寇孔彦舟打破;钟相及妻子同时遇害。接下来,钟相之徒杨幺、杨华、黄诚、周伦、夏诚等在洞庭湖筑水寨以自保,又与官府周旋对峙了六年之久。

    [转载]《水浒》揭秘:晁盖的原型人物竟是他?你看,小说中晁盖与宋江先后在山寨担纲,不正是钟、杨嬗递关系的投影吗?钟相死后,杨幺仍然打着他的旗号,拥立钟相幼子钟子仪为名义上的领袖,不正是宋江上位后仍然供奉“晁天王”灵牌的样本吗?而宋江在功业上远超晁盖,也正是对杨幺后来居上的史实临摹。

    只是小说家在塑造晁盖形象时,抹去原型人物的宗教背景,于是晁天王的江湖名声及崇高威望,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得有些莫名其妙了。

“癣疥之疾”与“腹心大患”

梁山义军与洞庭义军的同位关系,还可拿朝廷的重视程度来印证。

历史上的宋江虽说“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但在朝廷眼中,毕竟是地方流寇、癣疥之疾。而小说中的梁山义军却被朝廷视为“腹心大患”——其实那正是南宋朝廷对杨幺的定位。

[转载]《水浒》揭秘:晁盖的原型人物竟是他?原来,洞庭湖位于建康上游,处于南宋半壁河山的腹心之地。杨幺的存在,不但阻截了长江漕运,还遏制了朝廷对西南、西北的控驭。统治者更担心杨幺勾结金人,共同为害。南宋大将张浚甚至断言,此“腹心之害……不先去之,无以立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当时即有人分析,南宋朝廷面临“三大患”:“曰金虏,曰伪齐(占据大名府的刘豫伪政权),曰杨幺。”又说金虏、伪齐都在“他境”,唯有杨幺“正在腹内”——杨幺也因而成为朝廷“攘外必先安内”的头号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腹心大患”!

    有意思的是,这三大患在《水浒传》中都能找到影子。如书中的辽国等同于金虏;坐镇大名府的梁中书,正可与伪齐刘豫相呼应;而小说中的宋江,当然就成了杨幺的化身!   

水战多是“空船计”

    “水寇”的故事自然离不开水战,就来看看《水浒传》第79回那场水上战斗。官军统制刘梦龙、牛邦喜率水军征讨梁山,船入水泊,却不见义军踪影。好不容易发现两只渔船,渔人却先自跳水逃走,官军弄到手的,只是两条空船。刘、牛二人只道义军胆怯,于是挥军深入,不料伏兵四起,船队陷入一片火海。官军大败,两统制也被捉住,割了首级!

    值得注意的是,《水浒传》前后有四五场水战厮杀,无一例外都是“空船计”模式。第19回的水战,官军也是先俘获一只空船,随之因轻进而惨败。第80回,官军在水战中陆续夺得九只空船,同样因轻敌而全军覆没!

    [转载]《水浒》揭秘:晁盖的原型人物竟是他?翻翻史书,此类“空船计”范式,正来自洞庭湖石牌大捷战例。——当年朝廷派统制官崔曾、吴全率水军进剿杨幺。两支船队先在石牌湖口埋伏两日,见上游寂无消息,便溯流而上。忽见上游放下空船数只,崔、吴误以为上游官军打了胜仗,为了抢功,争先上前,一时秩序大乱。船队来到水面宽阔处,义军的大型车船忽然出现。官军数百只战船尽被撞翻,军人被杀、被溺,“一日之内,万人就死”!崔、吴二统制也都战死,一说被义军生擒,“脔割而食之”。(《杨幺事迹》)——两相对照,小说中的水战场面,竟与史书记叙一模一样!

《水浒》作者有点偷懒,写水战时,连军队番号也照抄不误。小说写高俅征调水军统制刘梦龙攻打梁山,其率领的是“金陵建康府(今南京)的一枝水军”。——而当年败于石牌湖的,正是建康府水军正副统制崔曾、吴全正兵人船一万人”!

洞庭湖与长江相通,建康府当其下游;建康府水军攻打上游的杨幺,于理正合。而高俅征讨黄河的梁山泊,却要从数百里外的长江流域调集水军,便不合兵家常了。小说正是在这些地方,露出了“抄袭”的马脚。

车船独号“浑江龙”

“军迷”朋友会问:洞庭义军威力巨大的“车船”,究竟是何战具?原来,那是世界上最早的“轮船”雏形,行船不用桨,在两舷安装轮状“水车”,以人力踩踏作为动力。车船桨轮可多可少,有八车、二十四车之分。

[转载]《水浒》揭秘:晁盖的原型人物竟是他?据考车船最早是由唐人李皋发明的,但用于实战,却是在洞庭湖中。起先为官军所拥有,后来连船带工匠统被义军掳获。义军照样打造,战斗力大增。杨幺的旗舰长三十余丈,装有三十二车;上下三层,可载战士千人,形同内湖“航母”,号为“浑江龙”。——梁山水军头目李俊的绰号“混江龙”,很可能便是由此演化而来。

然而世上没有战无不胜的武器。绍兴五年(1135),朝廷派大将岳飞征讨杨幺。岳飞命人在水浅处投放烂柴腐草,然后引诱车船来攻。结果浑江龙的“舟轮”被柴草塞住,动弹不得。杨幺见大势已去,投水自尽,被岳飞部将牛皋在水中擒获。

《水浒传》中也出现了车船,只是易名为“大海鳅船”。照书中描写,“二十四部水车一齐用力踏动,其船如飞”。高俅率军讨伐梁山时,便乘坐了这样一只大船,结果同样是舟轮被塞,船漏进水,好汉张顺乘势登舟,将高俅投入水中,然后擒获,与牛皋擒拿杨幺一般无二。

岳飞的呼声:不得杀!不得杀!

或谓:宋江的结局是战败投降,钟、杨的结局是兵败被杀。这一点上,小说还是忠实于宋江起义史实的。——其实不然。岳飞平定湖湘,承袭了官府一贯的剿抚并举方针。在此之前,朝廷为了对付杨幺,曾七易其帅,先后派出二十多批招安使者,均告失败。

[转载]《水浒》揭秘:晁盖的原型人物竟是他?岳飞此来,先向高宗讨得“金字牌旗榜十副,充招安使用”。大兵开赴洞庭后,岳飞并不急着进攻。他先派招安使者持“旗榜”到湖中招抚,诱以利禄。义军原非铁板一块,一些头领慑于岳飞的威名,接受招安,受到优厚封赏。岳飞又制定了“以水寇攻水寇”的方案,在军事压力下,又一批头领投降。坚持不降的,只剩杨幺等极少数。因而最后的军事解决,也变得轻而易举。

杨幺就戮后,牛皋曾提议说:杨幺等搅扰地方多年,此番劳动王师,最终殄灭,“若不略行杀戮,何以示军威”?岳飞说:不然,这些人本是寻常百姓,为“苟全性命”而“聚众逃生”。如今既已投降,“并是国家赤子,杀之岂不伤恩?”又连连呼喊:“不得杀!不得杀!”

以下的善后工作,官军做了三件事。一是对义军队伍加以删汰,“少壮有力者”收编为官军,“老弱不堪役者”发给米粮,令其归田。二是将寨中财物赏给部下,并拆除湖中军事设施,“纵火焚寨”。三是揭榜安民。——由于岳飞处置得当,此番平定湖湘,少了许多血腥气。

小说中宋江接受招安后,做了同样的三件事:对义军队伍改编删汰;张贴告示,周知附近州郡村坊百姓,宣布“买市十日”(即贱价处理山寨财物),并将山寨余财上交国库及散给部下;又散放船只、拆毁屋宇及三关城垣、忠义堂等。——小说作者何由知悉一场起义的善后程序?显然也是参考了洞庭起义的历史材料。

总而言之,《水浒传》的成功创作,在于作者有着宽广的视野,兼容并包的理念以及整合虚构的出众才能。小说不独借宋江起义、洞庭起义构建了故事框架,还从众多农民起义、民族战争的史料传说中攫取素材,最终才有了这部不朽之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农民战争史诗”的桂冠,献给这部小说杰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