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第一篇:御医传人治癌没秘方,可是有秘诀!

 chhzbb 2017-08-28

       好久没更新了,一是脱产学习有点烦,忙着消化各类新东西,脑子各种念头纷纷;二是其实一直在思考这个公众号未来如何往下走,说实在,看着如今的各种医疗乱象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不多想了,继续吧。特别是看到门诊病人渐多,为回报众人所给我的这种被认可、被需要的满足感;以及好久没更新,大家也没忘记我,至少还有近二千位始终在关注着这个不起眼的公众号,不离不弃。继续为大家写点什么吧。


先说一个小通知

回医院后,我门诊时间如下:

周一上午:上海市同仁医院(原长宁区中心医院仙霞路1111号)特需门诊

周三下午:上海中医文献馆专家门诊

其余时间另约。


《御医传人治癌没秘方,可是有秘诀!》

按语:凌老仙逝后,一直想写点纪念文字。可总是无从落笔。正好有杂志要给我做个专访,于是就对编辑说,也不劳您大驾了,我自己写点东西吧,算是为老师书写纪念文章的第一篇。



已过去的2015年下半年有两件事对我触动颇深。一是,凌师仙逝;二是,我入选上海中医药领军人才共同体成员。表面上,这两件事并无关联,但实际上背后却隐含着当下所有从事中医事业的医生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近几年,中医前辈大家离世者渐增。中医与其他行业或专业相比,尤其讲究技艺的传承。随着中医前辈大家的纷纷离世,如何不断代,如何传承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是一个重大命题。与此同时,中医事业要发展,要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还离不开创新。如今,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者,为我们这些青年一辈的中医人提供了类似中医药领军人才共同体或名医工作室这类平台,希望能够更高效地传承与创新,并培育出新一代的中医大家。

但究竟如何才能做到传承与创新,让中医学这门古老的学问在未来迸发出更夺目耀眼的光辉。大家都在关注,各种论调莫衷一是。有的说,要让年青一辈中医回到当年的师带徒教育才能真正传承中医;有的说,传统中医已经没落,只有现代医学方法验证过的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才可靠。

对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是近年来我始终在用心思考的一个问题。凌老是我正式拜师的老师,在我二十多年中医学习生涯里,一直在接受像凌老这样老一辈中医名家的传统中医训练--跟师、抄方;同时,我也一直在接受现代医学的训练,如西医医院进修、博士后科学研究等。对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我渐渐萌发出一些属于我个人的理解和想法。

“祖传”在中国是个诱人的词。不然也不会有“祖传贴膜”的笑话。明代御医十六代传承,看上去非常“夺人眼球”。中医学徒有一样最基本的活,叫做抄方。就是老师在临诊时,跟在老师身边,帮老师抄写处方(现在改成帮老师打字输入电脑了)。我从1995年起就开始跟师抄方,尽管凌老过世了,但出于自身对不同种类疾病的兴趣估计还会跟其他老师继续抄上几年方。然而是不是跟着老师抄几天方(哪怕是抄几年方),跑到外面,就可以号称明代御医十七代传人了?如今社会上,号称XX传人比比皆是。中医传承真是如此兴旺了?我看不见得。我现在也开始带学生,却不建议学生跟我抄方。学生问为什么?我直言,像你们这样抄方,以前跟师至少还可以练练字,现在改成打电脑,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纯属浪费时间。

“跟师学什么?”是我在跟师学习时,一直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你老师最擅长看什么病?”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医,初上临床时常会担心不被病人认可,于是就会打出老师的旗号来。而不熟悉中医界,只会看各种名头称号的病人,则常会问如上问题。言下之意,既然老师擅长,学生也不会太离谱。那么问题来了,老师的老师最擅长看什么病?病不会变吗?随着社会变化而新产生的病,中医就不会看了;既便是古已有之的疾病,难道人就不会变?不要说古人,二三十年前人们的身体与现在的人的身体因为环境的不同,照样会不一样。

抄方学习或者说跟师学习,不能只是学习老师如何应对某个病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如何应对不同病人的思维方法。这才是跟师学习的关键所在。

归安凌氏医派已延续十六代,然而如果认真去研究一下凌氏传承的各代医家,很容易就会发现,其实凌氏每一代医家擅长疾病领域并不相同。比如凌老的父亲凌禹声曾著有《霍乱平议》。凌老父亲所在时代正值霍乱流行时期,尤以江浙、上海一带为甚。作为当时私人行医的凌老先生,因病人需求而致力于此类疾病并擅长之不足为奇。既便是凌老,在不同的行医时期的成功案例也涉及多种不同疾病领域。例如,凌老建国之初下农村锻炼时,采用王不留行子贴耳治疗农民朋友的关节劳损病变,并撰写相关研究报导,是我国最早从事耳穴帖敷治疗研究者之一;又如凌老曾在一个时期内治愈过众多小儿多动症病例,并与人合著《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一书;凌老甚至还有中医美容方面的研究文章。                              

以我自己为例,在二十年的跟师过程中,也曾多次转变所从事的临床专业方向,比如做过多年西医急诊、重症监护的主治医师,肿瘤介入的副主任医师;如今担任中医综合性科室的主任。我的体会是,只要牢牢把握老一辈医家传授下来的中医传统思维方式,即使专科领域再变化,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也不会因此下降。

说了这么多,好像是在谈中医专业学习的问题。与普通百姓何干?作为普通百姓,怎么知道你跟老师学到了什么?中医治疗水平有多高?有个很简单的小技巧,那就是看这位中医师有没有家庭粉丝群。与西医专科林立细分不同,只有用心探究一下,就会发现患者众多的高水平中医,围在中医师身边的众多患者中,往往会出现以亲朋好友为单元的粉丝群。偶而看好某个病还有可能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但如果能够从容应付不同家庭成员的各种病症,并因为疗效好、口碑佳慢慢形成一个个家庭粉丝群,那就足以说明医生的中医水平了。

 

  从我之前的介绍,可以看出凌老并非通常人们所想象的那种肿瘤专家,晚年却应诊了大量癌症患患者,并曾编著过一本名叫《中医治癌秘诀》的书,还留下了大量宛如奇迹的成功案例(参见《中医治疗疑难病130例纪实》)。以至于很多人误将凌老视为肿瘤方面的中医大家,加之凌老明代御医十六代传人的身份,因此常有人问我,你们老师有没有什么抗癌秘方?套用一句小沈阳的台词“这个真没有”。其实从我前面所谈,就应该很容易明白这一点。现在网上流行的所谓抗癌祖传秘方多半是骗钱的。

然而,凌老确实留下了一个治癌秘诀。说起凌氏治癌秘诀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就四个字:“攻、补、调、导”。这是凌老根据《黄帝内经》理论所凝炼出的治疗癌症的学术思想。凌老认为癌是可治之症,对于癌症最重要的是整体治疗。现在,一说起中医治癌症,要么是死马当活马医把中医当安慰剂,要么是跪求天降灵丹妙药把中医当菩萨拜。却不知道,中医治癌之所以在很多方面比西医有优势,是因为中医治癌的智慧是建立在中医特殊的哲学思想上的(比如象来自《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所以中医比西医会有更丰富的治疗手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可以使中医对患者身体状况评价比西医更精确。

我曾将这四字诀编成几句话,以便大家理解。

癌乃顽症,非攻无以克之;癌乃杂症,非调无以平之;

癌者易虚,非补无以治之,癌者易郁,非导无以畅之。

随着,我自己在肿瘤中西医结合领域探索的深入,对凌老的治癌秘诀逐级开始有了一些属于个人的理解,并且验证于临床,取得较佳的疗效。从而以我所应诊的癌症患者特点出发,对四字秘诀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丰富,也可视作对凌老治癌学术经验的沿承与创新吧。

凌老的四字抗癌秘诀原先只是针对癌症患者临诊给予中药抗癌处方以及调养建议的一个学术思想范式,我临床实际运用中根据其内涵理论思想对其应用方式进行了拓展。在临床中,我注意到,中西医治疗癌症实际存在一种点线结合的关系。何来此言?如果把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比作一条线的话,西医的作用只能在某些点上起关键作用,比如说手术的成功与否对于癌症患者极其重要,但手术之后患者即便每周去找外科医生看诊,外科医生所能给予的帮助就相当有限了。外科医生对于患者一些如疲乏、气短之类症状往往并无实质帮助。而高明的中医师则可以长程帮助癌症患者对身体各方面进行有益的调整,从而起到有效延长癌症患者生命线的作用。与时下网上某些偏激观点--如盲目反对西医治疗,夸大中医治癌功效不同,凌老对现代医学并不排斥,相反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如何用中医思维去容纳现代医学所长,是凌老传授给我们的重要学术思想。

回到凌老的四字抗癌秘诀来谈。

“攻”。稍了解医学常识的人,当影像学报告上出现“占位”两字,一定会警惕心顿起。因为很多时候“占位”就意味着癌症的可能。“占位”两个字很形象地指出了癌症的危害,鸠占鹊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变异的癌细胞占据了正常细胞的位置,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不能保全,人的生命自然受到威胁。“占”意味着强势霸占,想要轻松消除势必很难。中医为对付这种霸占,想出了“以毒攻毒”等方法。但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往往未见得比西医来得高效。这也是有些人不信中医的原因之一。但什么时候攻,如何根据病人的体质选择攻的手段,攻是否还可以分“主攻”、“助攻”,如果这时运用中医思维,精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显然可以大大提高“攻”的效率。举例说明,比如同样是化疗,也可以加入中医思维帮助患者进行选择,好比当病人中医辨证五脏损虚明显重于癌瘤实证危险时,即使满足西医化疗条件,也应当调整化疗方案或化疗时机。这有点类似于时下西医流行的精准医疗。只是采用的是中医诊断方法。

“补”。癌症患者出于国人的习惯,一旦得了癌症,往往要么是填鸭式的蛮补;要么是盲目的忌口。癌症患者的补益,除了适当中药补品的运用之外。其实,也可以结合现代肿瘤营养学方法进行补益。但不同简单西医营养补充,中医在补益时,需要从中医角度关注患者的脾胃运化功能,从而真正做到“补得进”。凌老还曾提出过“补中寓攻”的学术思想,生活中确实可见有些患者通过某些补药的运用,而使肿瘤缩小、病情缓解。然而此类患者多属特例,想要重复此种“奇迹”,就要求中医师在运用补药时有现代免疫学知识和思考。

“调”。是指运用中医手段调整在患癌过程面对各种阴阳失衡状态,其有可能是肿瘤本身所致,也有可能是肿瘤治疗带来的毒副反应,或者仅仅是患者自身出现的某些其实与肿瘤无关的不适。这就要考验一个中医师的综合处理能力,难道当所治的癌症患者心脏不适就让他去找中医心脏病专家、咳嗽了就去找中医呼吸病专家。除此之外,中医师要懂得如何用传统中医思维去探索现代医疗环境下的癌症患者的身体阴阳失衡问题。比如,凌老不可能教授我如何面对靶向治疗过程中癌症患者的身体阴阳失衡问题,因为她已没机会应诊这样的患者。但我相信,如果凌老复生,照样可以轻松解决此类问题。因为,处方可以千变万化,但中医处方技巧则有其恒定的本源。

“导”。导有两层意思,一是情绪疏导;二是导引锻炼。凌老在世时处理癌症患者很强调这两点,确实也在癌症患者治疗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当我接诊患者渐多时,有时会遇见情绪问题已属病态的患者,那么就不能只是言语疏导来缓解患者心理问题。就要考虑如果应现代精神病学的知识与药物了。而导引锻炼,则进一步扩大了防治癌症的手段,我们防治癌症不能只局限于开个中药处方。导引按摩,瑜伽,八段锦,太极拳,乃至针灸等各种方法事实上都能癌症患者的康复带来裨益。在临床上,要学会综合思考,尤其是近年来我担任中医综合科室主任之后,如何联合应用非药物疗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然而作为中医师并非万能,擅长中药处方的未必擅长针灸推拿,下一步以团队化方式为癌症患者提供治疗与康复将是我与我科室同仁的一个新课题。


凌耀星教授介绍:

凌耀星教授,女,(1919-2015)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全国著名《内经》学专家。编著《实用内经语句辞典》、《难经校注》、《难经语译》、《中医治癌秘诀》、《中医治疗疑难病130例纪实》等五部中医专著。负责卫生部科研课题“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黄帝八十一难经整理研究”,94年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津贴。明代御医凌云第十六代嫡传。其远祖凌云是明代前期的名医,晚年被弘治皇帝召入宫廷为御医,与李时珍等少数几位医家同列于《明史》。其后人继承祖业、尤以针灸远负盛名。其父凌禹声亦是海上名医、学识渊博。凌耀星教授于1936年起随父学医,1944年起独立开诊行医,1956年参与上海中医学院始创,历任内经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顾问、专家委员会教学组组长等职。晚年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设诊,并成立凌耀星名医工作室。


长按指纹关注[御医传人陈博士]: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在朋友圈转发!!!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