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什么在红巾军中提拔那么快?我来告诉你真相!

 邓超越梦想 2017-08-28

前天我们说到朱元璋投靠郭子兴的红巾军,从最低级的步兵做起,没有几个月,就被郭子兴看中,被提拔成“九夫长”,成为郭子兴的警卫班班长。这个位置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十分重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郭子兴做出这样的决定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第一,朱元璋非常有魄力。前面给大家讲过三个画师的故事,最后一位画师不但没有死,还受到了厚赏,就是因为画出了朱元璋那种与众不同的帝王气概。我认为朱元璋那种气概或许有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更多的是跟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关。毕竟他一生下来就非常贫穷,给地主放牛,还成天挨饿。15岁那年,家乡闹了瘟疫,他的父母和大哥相继死去,不得已才出家当了和尚。虽然在寺庙日子清苦,但还算有口饱饭吃,可是好景不长,寺庙香火不继,他又不得不四处流浪,乞讨为生。三年流浪完毕,好不容易回到皇觉寺,可是又碰到当时元朝政府四处烧毁寺庙,最后被逼无奈,这才走上造反之路。从朱元璋前半生来看,确实够惨的。有过这样的特殊人生经历,试问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因此,这样的特殊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不一样的魄力,当然也是因为这种不同常人的魄力才开创了明朝二百七十年的基业。



第二,做事果决。一个出色的领导往往需要具备两个素质,“谋”和“断”。“谋”指的是谋略,碰到事情,能想到解决办法。“断”指的是关键时刻,面临很多种解决办法时,要会下决断,不能犹豫不决。如果一个领导具备这两个素质,那么就会是一个出色的领导。

如果领导只具备一种素质的话,那么到底是谋略重要,还是决断重要呢?如果一个人只懂谋略,却不会决断,那么决不会是一个成功的领导。历史上这样的名人有很多,很有智谋,但是关键时刻却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最后延误时机,导致大败,袁绍就是这样一位好谋而无断的典型领导。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占据冀州,又先后夺得青、并二州,后来又击败了公孙瓒,占领了幽州,势力最为强盛,可是他优柔寡断,导致官渡之战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如果一个人不懂谋略,却会决断,也会是一个成功的领导。因为领导身边不缺乏谋士和臣子,每当关键的时候,领导根本不需要亲自去谋划各种解决方案,只要当谋士们谋划好各种办法时,拍板决定,选择最优方案即可。关于这两方面的素质,朱元璋都是具备的,而且后者更为明显,所以他是一个出色的皇帝。



第三,朱元璋有担当,受士兵拥护,有威信。朱元璋小时候放牛,在一群穷孩子中,他的年纪不是最大的,但却是最有主意,最有威信的“孩子王”。他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每次都是朱元璋扮演皇帝,其他孩子们俯首称臣,愿意听他使唤。有一次,朱元璋和周德兴、汤和、徐达等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山上放牛,肚子饿得是咕咕直叫,但是人在山上,谁也没有办法弄到吃的。后来在朱元璋的建议下,他们把地主家的小牛斩杀吃了。众人吃完牛肉,却不知道如何向东家刘德交待,十分害怕。朱元璋看了看大家的一脸囧样,说道:“没有关系,大家快把现场收拾干净。我有办法。”朱元璋回去后骗说小牛钻进了了石头缝里,结果被地主痛打一顿,赶了出来。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从小就是个敢担当的汉子,因此这样的人到了哪里都受周围人爱戴和信服。



第四,朱元璋读过私塾,认得字,还当过和尚,有文化背景。郭子兴的红巾军全是大老粗,没有几个人读过书,识得字。朱元璋虽然只读过几天私塾,但是也算认得一些字,而且后来又在皇觉寺的佛学院深造,怎么说在军中也算是个文化人。军中怎么说也需要一些懂文字的人做做文书或是其他工作,因此这也造就了朱元璋的脱颖而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