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如何做到1个月读完35本书的?【方法篇】

 皓哥儿 2017-08-28

1、哪儿来的读书时间?

我将读书时间段分为3块:30分钟以上整段时间、15-30分钟零散时间,15分钟以下碎片时间。针对不同的时间段,我会阅读不同的书籍或内容。

整段时间:早上5点20-6点30,中午12点45-1点15(偏好读难读高、经典的书籍,早上也会读整本书);

零散时间:下午4点前后,晚上10点30前后(偏好难度适中的章节、内容);

碎片时间:洗刷、吃饭、候车、路上等等(听书,喜马拉雅APP,或难度很低的章节、内容);

以上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有时候起的早了,就从5点15开始读,遇到好书、读的投入了就读到7点等等,但大体的时间是相对稳定的。

我将时间段分成3个,主要考虑两个原因:

一是,超过30分钟的时间是绝对的读书黄金时间,但这个时间段比较少(学生除外)。

二是,我们有的碎片化时间很多,但会有零散的几个15-30分钟的时间,比如20分钟,这个时候把它归为碎片化有点亏,不如拿出来看点简单的章节或内容(我们也可以选择做零散的工作,具体看个人)。

最后,我尤其强调一个时间点:“路上”。我个人发现路上这个时间是碎片化最多的时间,比如我一日三餐去学校餐厅吃饭,每次来回就需要走10分钟 ,三餐就是30分钟。再算上偶尔去教学楼上课、出门等等,每天路上的时间基本1-2个小时,如果听书的话,三五天也就听完一本了。

而且我建议,如果不是开车或不需要集中太多注意力的情况,比如只是走路、坐公交、地铁等等,我会选择1.25倍或1.5倍速来听喜马拉雅

你要知道,主播们的语速大概每分钟150-200字,一本书通常读8-12个小时,而我们看书也就5-6个小时,所以开1.5倍速听完全没问题。而且我听完一本,都会在网上找电子版PDF,快速翻阅,一来当做回顾,二来写读书笔记。


我读书的三个时间段

2、用什么方法读的?

关于读书方法,我在简书里写了几十篇的文章,小伙伴们可以去查阅,应该说比较详细了。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肯定会使用一些方法组合,而不是某一个方法。主要来讲,我常用的方法有四个:

第一,主题阅读法。艾德勒旗下经典方法,各种读书大咖、知识网红推荐的读书方法,也是迈入读书的高级阶段必备的读书方法。

核心就是确定一个主题,一次性看10本以上的书,前两三本可能看起来比较慢,后几本基本可以做到一天一本的速度。

比如我看思维导图的时候,第一本花了4天才看完,后面几本的速度就慢慢快起来了,知识点都基本类似。

第二,王者速度法。30分钟读完一本书,是速读法的一种,它原来的方法是5+5+20分钟的模式,我略作变通,调整为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3-5分钟:先看书的序言、目录、封面、作者简介,知道书里是关于什么样的内容;

3-5分钟:浏览所有图片、图表、章节标题、重点标题,大体知道哪一块比较重要;

60-100分钟:略读+跳读+精读。如果碰到一个知识点我会,就快读或跳过;如果不太熟悉,就放慢速度看;如果很感兴趣或很难,就详加阅读;如果非常难,标记住,下次再针对阅读。

30分钟:这是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需要反复回顾一本书的时间。

我目前也做不到30分钟读完一本,不过基本保持在2个小时左右,如看书单里的这些书。但对于大部头、文学类、哲学类等书籍,由于不在目前的阅读范围内,所以并不一定适用。

第三,写读法。这个方法就是通过写作来促进读书。读书的时候我会对某个知识点很感兴趣,就想写点东西,然后会列个简单的框架准备撰写,这是就会有3个要点。

一是,在写的时候需要再次或三次、四次的回顾书籍,而且精神高度集中,才能做出分析和思考;

二是,写东西不可能只写一个点,总会把几个章节穿起来,在回顾的时候就相当于搭建了这本书的架构;

三是,有较丰富内容的书我都会做思维导图,基本1个小时一张,做的时候基本对整本书的印象就加深了不止一倍,也就对这本书的知识内容产生了“降维打击”。

第四,精读。对于每个主题内的几本经典书必然是要精读的,这个时候重在理解、吸收和消化知识,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但再怎么划分,基本也就20个左右。我们一方面需要知道有哪些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组合,然后在持续的读书中熟加运用。

我在最开始读书的时候也没找到合适的方法,现在才慢慢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组合。而且真要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读的多了,就快了。这话是真的,再多的解释,都抵不上我们自己去阅读,你坚持读,读到100本书的时候,肯定就有感触了。

但我有一个核心提示:读书的时候不要只读一遍。我刚在回想自己的方法时,我发现我每本书都读了至少2遍以上,第一遍基本是知道书中讲了什么,重点在哪、做好标记等等;第二、三、四遍是在做笔记、思维导图的时候,不停的查阅章节、来来回回思考、分析,想架构等。


打造自己的读书方法篮子

3、怎么保证效果?

首先界定一点,任何书我们都是无法保证100%的记忆或理解程度的,包括考试书,也不可能做到全会全懂,而真正需要的就是把我们想知道的或作者想表达的重点掌握住,学到手,如果有余力,再去掌握其他内容。

保证效果的第一个方法:思考+写作。如果只是单纯的读完就放下,肯定是没有效果的。不出2天,我绝对会忘掉90%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反思,更要输出,要做读书笔记、写文章、做思维导图、画PPT。

我4月份读的这35本书,我一共输出了46篇读书笔记、文章(简书),大约7万多字,还包括一些思维导图、PPT等等。有时候要一本书写两到三篇文章,有时候两本书写一篇文章,这个要根据书籍的内容,及对自己的有用程度来定。

比如笔记女王的手账系列书和其他手账类书的内容大体类似,我就在其他书籍的读书笔记中一并做了总结,并没有对每本书都单独展开写。

又比如思维导图系列丛书中的学习技巧、思维导图两本书非常经典,我就做了五六篇读书笔记,尽量做到弄懂吃透,这样读其他思维导图的书籍的时候,就会有迹可循。

保证效果的第二个方法:做分享。现在做分享的人很多,各路知识大神都在分享(我这里提的是分享,不是开课)。其实分享有两大最根本的好处:知识流动、自我提升。

将自己学习的东西分享出去,总有一点会让某个人受益,这样我们的知识就产生了增值;而且在分享的时候,为了表达的更清晰,我们需要自己弄懂、弄明白,然后有逻辑的讲解出来,这其实就是巩固自己知识的过程。

我在四月份做了很多次分享,包括微信群、千聊等等,一次次的分享表面上花了时间、浪费了精力,但其实背后是自己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又精进了一层。

保障效果的第三个方法:整理材料。我先问一个问题:你是否有回头看过你在简书写的所有文章呢?你是否有再看过你做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呢?你是不是只看了一次呢?还是周期性的看很多次呢?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再看过,或者只是偶尔看一次。那我们写的这么多文章、笔记的价值就远远被低估了。我会定期的查看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文章/素材,因为有时候对某个问题又有了新的疑问,所以会返回头看自己的东西,而且往往会产生新的灵感。

所以,定期的整理素材、资料、自己的读书笔记等等是非常有价值的,时间不用很长,1个小时基本就好了。但这1个小时的整理和回顾,你会发现你能将几本书的知识同时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张更大的知识网,这就是进步。


保证读书效果的三个方法

最后,一些其他小经验(供参考):

第一,我通常三本书同时开读或听,而且用喜马拉雅建议听小说、历史等把握脉络的书籍,对于精细化的、知识点比较多的书籍还是需要看。

第二,我读书媒介有Kindle、电子书、喜马拉雅听书、纸质书,其中,Kindle是不离身的,保证随手可以拿出来看书。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读书经验,希望对爱读书的你能带来一些价值和启发。

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精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