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鸿隽

 拥抱寂寞与狐独 2017-08-28

任鸿隽,字叔永,1886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垫江县,祖籍浙江归安县(今吴兴县)。1908年,任鸿隽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当时章太炎正在日本举办“国学讲习会”,他从其学习国学,深受其革命思想影响。1913年,他考进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主修化学和物理学专业。在攻读专业的同时,他还经常考虑科学与国家、社会进步的深远关系。他认为:“现今世界,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他说:“所谓科学者,非指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而为西方近三百年来用归纳方法研究天然与人为现象而得结果之总和。……欲效法西方而撷取其精华,莫如介绍整个科学。”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1914年夏,他与同学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等联合发起成立科学社,集资创办《科学》月刊。次年,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他被推举为董事会董事长和中国科学社社长。该社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科学》月刊也于同年正式问世,公开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在以任鸿隽为首的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领导下,该社和该刊在此后的几十年历程中,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6年,他于康奈尔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又考进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191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秋返国,因中国科学社董事会的其他成员大多毕业回国,故中国科学社的办事机构也随之迁回国内。回国以后,他首先着手中国科学社的基本建设工作以扩大其在国内的影响和作用。为此,他组织社员发起“5万元基金募集活动”,他自己以身作则,先后到上海、杭州、广州、南通、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地进行演说,宣传科学,募集资金,并获得了孙中山、徐世昌、伍廷芳、马相伯、梁启超、张謇、蔡元培等各界人士的支持。

  1920年,任鸿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1925年,因不满学校新旧两派斗争而辞职,回家闭门著述《科学概论》一书。该书于1926年作为中国科学社丛书之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任鸿隽留学照
  1925年9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干事长范源濂邀其赴北京任该会专门秘书。中基会系以美国第二次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科学基金组织,任务是管理和支配基金,以发展中国的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他很愿意借此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因而工作尽心竭力,成效显著。任鸿隽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主张,对中基会的工作方针和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中基会运用自己的财力,兴办科学事业,资助科学机构,如设立了编译委员会、社会调查所、静生生物调查所等,兴建了北平图书馆,资助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地质调查所、青岛观象台、广东植物研究所和若干大专院校等,还派遣了大批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年出国深造。对学有所成的科学家设置研究教席,对科学研究有成绩者进行奖励等,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为中国现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35年,任鸿隽被委任为四川大学校长,他到四川大学后,首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发动教师和各级单位主管者,一同拟定了改建四川大学的宏伟计划,包括兴建图书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大礼堂、宿舍、体育馆等;还厘定课程;延聘教授;整顿学风等。经多方努力,取得了全校师生和当时教育界以至蒋介石的支持,筹备了300万元建筑费,并立即组织实施。1936年他辞去中基会干事长职务,专心从事四川大学的校务和建设,期望经三五年的努力,使该校跻身于全国著名学府之林。正当他在事业上蓬勃发展之际,他的夫人陈衡哲(川大西洋史教授)连续著文抨击四川政治社会,从而遭到四川上层社会的不满和忌恨,引起对她的激烈攻击。此事迁怒到任鸿隽,使他壮志难酬,1937年6月被迫辞去四川大学校长职务,仍回中基会并从事编译工作。对他的辞职,当时《独立评论》上有一段记述:“任鸿隽先生此次坚决辞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职务,使我们关心高等教育的人都很惋惜。他在川大的两年,真可以说是用全副精力建立了一个簇新的四川大学。我们深信,他这两年努力种下的种子,不久一定可以显现出很好的结果。”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他努力配合蔡元培领导中央研究院及所属各所开展工作。他因陋就简,在化学研究所内筹建了实验室,使科研工作得以正常进行。他还利用转移到乡村躲避日军对昆明进行空袭的时间,翻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宗教的关系》一书。该书于1946年3月以《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为名在重庆初版。同年6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这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科学史译著,也是一部受学术界重视和欢迎的大学丛书。

  1941年冬,中国科学社和中基会转移至重庆北碚。1942年他仍兼中国科学社社长等职。中国科学社自1944年1月直至60年代初中国科学社结束工作为止,因其在中国科学社事业上的成就卓著,他均担任中国科学社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看到党和政府重视科学事业,于是他征得中国科学社的理事及全体社员的同意,1953年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议,将中国科学社的全部事业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等机构,以及《科学》月刊、《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科学丛刊》、《科学译丛》和《科学史丛书》等书刊陆续奉献给国家,经政府批准,他将中国科学社所属各项事业及其房屋、财产等逐步移交给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普协会、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或部门,1960年5月4日全部移交完毕。至此,历时45载的中国科学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及科学界,对任鸿隽的功绩给予充分肯定。1949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共商建国大计。此后,他热忱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尤其在科学教育事业方面,继续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历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科联常务委员,上海市科联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科技图书馆馆长和上海图书馆馆长等职。

  任鸿隽知识渊博,著述宏富,一生撰写论文、专著和译著300多篇(部),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化学、物理、生物、教育、政治、文学、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技史研究等多方面。他的学术思想和对科学事业的开拓精神,至今仍为学术界所重视。他生性淡泊,不慕荣名,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奋斗毕生,在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