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大集团创始人谢易初先生生平大略

 抱珠山房 2017-08-28
       

     谢易初(1896—1983年)良种大王”,泰国正大集团的创办人。
  
     原名谢进强,生於澄海县外砂镇蓬中村。小时曾读过几年书,青少年时就喜爱农艺,善育草菇,人称“草菇佬”。1922年时,他只身到泰国谋生,在友人的帮助下开办一小店——正大庄菜籽行,出售家乡菜籽,从此踏上了创业的征途。靠“坚持以农为本”的经营要诀,他的正大集团除在泰国迅速发展外,70年代在香港创办两家公司、在美国创办3家、在台湾开设5家,在新加坡、中东等地也开设了若干家分支机构。至1980年,该集国已拥有41家分公司,谢易初成了泰国称雄一方的企业王。

     27岁到泰国,先当工人,后集资创办正大公司,经营菜籽、饲料,逐渐发展成正大国际投资有限公司。1950年3月偕妻子回澄海,先後任国营澄海农场技术员、副场长,国营白沙原种场副埸长;还任澄海县侨联主席、全国侨联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在澄海农场期间,把全部工资都馈赠给农场办福利事业。一面引进优良蔬菜品种,一面与农场员工共同培育、选育出澄南水稻、白沙早白玉米、白沙早花椰菜6号及11号、白沙杂交早萝卜、白沙中生椰菜、白沙早椰菜、鸡心早大菜等优良品种,传遍中国各地。部分良种还远销东南亚各国。还引进油木树苗在澄海县境种植。1966年重赴泰国,仍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先後捐建澄海县华侨医院、华侨中学部分建筑。1983年2月5日病逝於泰国曼谷。

     谢易初先生是一位胸怀鸿鹄、卓有远见的著名爱国华侨、园艺家和实业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振兴实业,造福人类”是他一生孜孜追求的光辉主题。

     1982年,先生于泰国因患脑血栓,连一句话也不能说。但是当中国驻泰国大使张伟烈前去探望他的时候,他双手紧紧挽住大使,竟激动地说出“我—欲—去—汕—头”这句发自肺腑、催人泪下的话来。回溯1922年冬天,先生“携带招牌、广告、帐簿,连同各种种籽”赴暹京(曼谷)创业,60年沧桑一晃就过去了!60年来,先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在人生曲折的道路上,留下了一行行蘸满血迹的足印,经历了“执着追求”、“坎坷创业”、“无私奉献”和“稳健开拓”的4个重要阶段。
        
     谢易初先生一生的主要贡献,正如《澄海县易初展览馆·前言》所概括的那样,一方面,作为园艺家的谢易初先生,他怀着对科学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故土的拳拳之心,同他的亲友、同事和同志在一起,运用驯化、杂交和系统选择等手段,成功地培育了蔬菜、瓜果、家禽和粮食四大品系的一批优良品种,为澄海县以至潮汕地区的农业良种化,为我国和东南亚的农业技术交流与经济发展,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作为实业家的谢易初先生,他在创办现代化、多元化的跨国集团性企业——“正大集团”的过程中,为使“正大集团”的投资与贸易业务早日扩展到世界各国,同样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896年11月22日清晨,在广东省澄海县外砂区蓬中乡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一个小生命诞生了。
    
     这孩子起名谢进乾,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聪颖、文静,是他内向个性的突出特点。入学那年,他给自己改名易初。这就是今天大家所知道的“正大集团”的创始人谢易初先生。

     谢易初从小便有志气。他家世代躬耕海隅,祖父谢宠高(一名谢尚),父亲谢锡生(一名谢成发)均为敦厚朴实的农民。他有两个胞弟和两个妹妹,谢少白、谢少飞、谢惠妙和谢妙清。父亲为了生计,曾经辗转奔波于南洋各地,但始终未有成就,到头来还是回乡务农,一家人过着颇为清苦的日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的谢易初为了帮助父亲,只念几年书,就辍学务农了。他说干就干,从农作中悟出了乐趣,并且如痴如醉地执着追求着。无论种什么作物,从一粒种籽播下到发芽、生根、开花和结果,他都一一观察,潜心琢磨,铭记于怀。久而久之,锄头和汗水给他浇铸出一个远大的理想:他希望在园艺研究上做一番大事业!

     少年的易初暗暗地立下了决心:“别人不能种好的作物,我能够种好;别人能够种好的作物,我一定要比别人种得更好。”他认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种田人如果做到“三勤”:勤请教、勤动脑、勤动手,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奇迹都能够创造!

     真的,艰苦的实践活动终于结出了第一颗果实。有一次,由于被野草菇的美味所吸引,谢易初便萌生“人工培植草菇”的念头。当时,潮汕尚未有此先例,少年的易初就大胆地试验起来。他从一个叫“关脚”的地方找到了一块园地作为育圃,在老农的鼓励指导下,认真地培育起草菇来。经过了多次反复地尝试,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乡里人赠给他一个绰号:“草菇佬”。从此,少年易初更增强了对园艺活动的信心。据今天乡中的老人们反映,他当时种的作物,无论什么品种,确实比别人略胜一筹。

    

     1921年,谢易初开始萌发“创业”的思想。那时正值欧战,帝国主义各列强之间忙于打仗,使中国民族工业有了稍微抬头的机会。澄海县的织布行业如雨后春笋,十分活跃,所谓“街头闾里,到处机杼之声朝夕可闻。”当时,易初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与人合股,在乡中办起一家小型织布厂。也许这就是他实业思想的萌芽与尝试。谁料翌年——1922年8月2日,一场特大的自然灾害“八·二”台风(俗称海风潮)突然发生了。濒临大海的外砂首当其冲,损失惨重,谢易初的“实业梦”,也被这场历史上罕见的狂风暴潮吞噬了。为了寻找第二条活路,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下定决心离家,把仅有的一点血本,购进潮汕菜籽,漂洋过海,直奔暹京曼谷创业去了,从此,他开始了坎坷曲折的海外开拓生涯。

     谢易初到达暹京以后,起初在外砂谢氏同宗乡亲的帮助下,于曼谷的嵩越路琼南利炭廊巷口,即今五福船务公司对面,租了一间小店,专卖家乡菜籽。这小店取名为“正大庄”,寓“正大光明”之意。据易初先生的《自传》说:“初到各名产种籽均被扫办,若干普通品种则被舍弃,乃赶速办名产种籽接市,惟却遭受种籽商之杯葛。”当时曼谷种籽行情的确十分严峻,少数商人垄断名优种籽,初创者每每遭受排斥与打击,这是经常发生的事。为了对付面临的各种挑战,谢易初以“光明正大”为经营宗旨,积极采取四项措施,以便适应商业竞争的需要:一是亲自动手,迅速采办特优品种,摆脱垄断。1924年,正是“正大庄”创办的第二年,谢易初即重返潮汕,督办一批优良菜籽,运往曼谷,及时投放市场。由于这批菜籽的品质优良,价格便宜,这一次,可谓初战告捷,赢得很高的信誉。同时,易初还特地取道新加坡,采购著名的摩洛哥芫荽籽来暹繁殖,确保种源的陆续接应。二是为了竞争的需要,重组“正大”班子,聘请族叔谢庆林摄“正大”廊主(经理),委任胞弟谢少飞担任财经,以便处理日常批发业务,确保商贸活动频繁之往来。三是进行实地调查,及时交流信息。“正大”重组后,易初立即偕同谢庆林之胞弟谢瑞林,亲往泰国内陆各府,如北柳、北榄坡、佛说、叻丕、佛丕等地,调查菜籽销售实况,了解农民对各类种籽的实际需求,及时将信息报告曼谷“正大庄”。四是设立示范种植区。例如,他在北榄府选择地点,种植“正大庄”各类名优蔬菜品种,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选种有样板,种田有标准,这一招对当时曼谷任何一家种籽商行来说,是绝无仅有的。由于采取上述有力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锐意经营,“正大庄”商务拓展迅速,在竞争中崭露头角,种籽的销售额大大增加,终于成为后来居上的商号之一。就在这种情势下,易初决定在越阁米街尾另租新址,把“正大庄”迁移过来,并增设零售业务,为后来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易初一向认为,要真正大展宏图,非开辟良种基地不可。1931年初,易初先生正计划返潮汕开辟良种基地,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突然爆发了!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暹京商情受到极大的波动。就在这一年,易初毅然带子侄正民、大民、德民和泽民回到在云南工作的胞弟谢少白身边,并安排他们入学读书。此事就绪之后,旋即返回暹京,将原来开辟良种基地的计划,改在暹南春蓬府吗必地区。初,他与同宗八合谢老四和谢顺昌合资种植西瓜。因当时曼谷西瓜售价特佳,企望此举可获厚利。但因气温骤变,雨量过多,收成极不理想,遂告失败而改组。但易初矢志不移,又独资开辟良种基地,在吗必坚持达5年之久。此期间,虽商情险恶,但他仍然排除重重困难,源源不断地向曼谷提供种籽,不仅使“正大庄”商务在事变之后不致受到严重滞碍,而且还竭力争取转机向前推进。如1937年,他还将商务拓展到合艾,在合艾成立“正大栈”。1941年,又将商务延伸至吉隆坡。谁知正当业务顺利开展的时候,灾难却突然降临。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了对东南亚的侵略战争,“正大庄”被迫停止一切商务活动。谢易初无法返回曼谷,不得已只好转入新加坡吉洞渔村栖身,和移居该地的外砂谢氏宗亲们生活在一起,以捕鱼为生,苦苦地待了3年又8个月的日子,一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谢易初才辗转到曼谷。这时候,“正大庄”的财政“仅存白米百余仓”。至此,易初20余年之血汗,毁于日寇一炬,可见创业者之艰辛啊!

     “重整旗鼓”!这是易初战后提出的第一声响亮的口号。也是发自一位实业家心灵深处的雄劲呐喊!据他在《自传》中回忆说:“抵曼谷后发现正大财政上仅存白米百余仓而已,乃征集合利二万铢,重整旗鼓……”谢易初抓住有利时机,“旋即独当一面,经营鸭毛出口,获利甚丰,而为正大经济之转捩点。”经过一番艰辛的拼搏,“正大庄”重获新生,开始步上新的商业台阶。

     1946年至1947年这两年间,易初除了“调遣表嫂、侄返乡”和“调理诸亲戚妇孺来暹团聚”外,其余时间,集中精力理顺“正大庄”各项商务,为在家乡创办更大规模的育种农场筹措资金。1948年,一切准备就绪,易初把泰国的“正大庄”交弟弟谢少飞管理,自己重返故里,创办颇具规模的选种农场,终于实现当初之宿愿。1949年祖国解放了,在人民政府的支持鼓励下,易初又在汕头市创办“光大庄”,重申一向的经营宗旨:“正大光明”。这样,就将农场出产之特优品种和从潮汕各地收购之良种,通过“光大庄”源源不断地运往曼谷,再由“正大庄”远销世界各地。在此期间,易初又发明了“储藏种籽十年还能发芽”的种籽储藏法,确保种籽的质量。故“正大”的声名与日俱增,享誉国际。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后来在汕头的“光大庄”,由私营转入公私合营了。

    

     1950年4月15日,澄海县举行首届人民代表会议。谢易初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光荣地出席了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

     这是谢易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到1966年他最后离开家乡,16年漫长的岁月——正是他的有为之年。就在这段珍贵的日子里,他为家乡的园艺科研事业和潮汕以至东南亚地区的农业良种化作出无私的奉献,先后对蔬菜、瓜果、禽畜、粮食四大类的不少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出许多享誉国内外优秀良种。

     “易初先生给人、给社会的总是很多很多,而有求于人、于社会的却是很少很少”,这是他的同事们给他的评价。因为人们都知道,他自踏进农场的第一天,到离开农场的最后一天,无论是当技术员,还是后来担任副场长;无论到广东省米丘林学习班攻读,还是进武汉农学院深造,他从来不领国家一分钱工资与补贴,连办公用的桌子,也是自己购置的。但是,对于科学事业,易初一向孜孜不倦,刻苦追求,永不满足,全力以赴!

     1952年春末的一天,谢易初带着一封澄海县人民政府聘请他为国营农场技术员的聘任书来到了农场,随身的只是一个简便的铺盖和一袋珍藏于家中的蔬菜种籽。他把这些东西一放下,二话不说,就径往地里去了。

     那时,澄海农场是个刚成立不久的小场,设在冠山的神山周围一带,只有140多亩地(含开荒地计算也只有150多亩)。场长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干部,他解放前搞过地下工作,也善于做统战工作。易初后来住在场部——冠山石佛寺(即神山古庵)的一间禅房,就和他同居于一个院子里。他们俩基于对农艺事业的共同志趣,对家乡祖国的热爱,朝夕不离,谈得来,合作得很好,很快便结成了农业科研战线上的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次,易初正在为农场匮乏良种担忧。他找场长谈心,提出让其夫人从泰国带来“正大”优秀品种的想法,场长听了十分高兴,连声说好,易初立即给夫人写信。他夫人接到信后,亲自往“正大庄”挑选一批菜籽,和100棵柚木苗,便动身启程回国。但是,这批从“正大庄”特地挑选的良种因当时所在国的出口限制而未能带出,只带来了100棵柚木苗。如今,这100棵由他们亲手栽培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柚木苗,已经在神山上安家落户,蔚然成林,郁郁葱葱!

     农场在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从地方国营澄海农场,到县示范农场、到白沙农场;从冠山、埔美,到白沙埔;农场每换一次招牌,每搬迁一个地方,就前进一步;每前进一步,都有谢易初洒下的辛勤血汗和留下的足迹。因为,每当农场出现了困难,易初总是竭诚地伸出援助之手,尽管那个时候,易初自己的经济并不十分充裕,但他还是尽力而为。例如,在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禁运的50年代中,他利用泰国“正大庄”设法进口了一批又一批的良种和用于检测的科学仪器。尤其值得称道的,还是他对园艺科研成果的重大贡献。

     谢易初虽然没有大学文凭,但广泛、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刻苦的自学,使谢易初深刻地领会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真谛。他就是运用了这一基本理论,坚持不懈地实验,在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创造了“环境驯化法”、“远地引进杂交法”和“系统进育法”等科学育种方法,选育了一批优良的水稻、瓜果、蔬菜和禽畜品种。

     1、“环境驯化法”。谢易初根据“生物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这一原理,利用蔬菜作物具有对自然环境感应性强的特点,采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驯化的手段,选育优良的品种。例如,他对6号和11号早熟花椰菜的驯化培育,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1952年,谢易初刚进农场,就着手培育早熟花椰菜。这个原产印度的早熟种,其主要特征是耐热。为了使它能适应南洋一带的气候,易初采取提前播种的办法,让其在高温多雨的季节,经受环境的锻炼。他从复选的株群中严格精选出第6号和第11号两株进行留株培育。通过抽苔开花结籽的观察,鉴定合格,于1953年在澄海农场定为6号、11号早熟花椰菜。以后,这两个品系继续在农场筛选培育,由于能紧抓住“在高温季节锻炼选留种母”这重要的一环,每年培育的种籽都能好上加好,备受各地欢迎,畅销国内外。尤其是越南,常年都要向我国购进这个品种。后来,6号和11号早熟花椰菜被作为最早熟品种,连同它们的栽培方法,被载入《全国蔬菜优良品种志》。

     2、“远地引种杂交法”。谢易初在实践中认识到:杂交是变异的根源,因此,杂交是繁育良种的重要方法。这方面,易初在解放前已经做过多种品系的多次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农场工作期间,易初尤以“澄育一号”西瓜和“狮子种”花椰菜的培育最为成功。“澄育一号”西瓜的亲本系是从国外引进的“通木双”和“丝铃努”(泰语译音)。“通木双”,长枕形。赤皮红肉,味道甜美,果形大。“丝铃努”为椭圆形,成色带黑,瓜肉鲜红,密度较高,但果实个体小。杂交后的第一代果实比“通木双”略小,皮色浓绿。肉色鲜红,甜度高,食味好;第二代以后,除皮色和子壳色略有分离现象,仍有红肉甜脆,养份高,耐贮藏,利远运等优点。这便是1958年选送上京,受到中央领导很高评价的那种冬熟西瓜。1962年,为了区别于从美国查理士顿品种培育过来的澄选1号,该冬熟西瓜便定名为澄育1号。

     “狮头种”花椰菜是1958年谢易初用花球白而大无须覆盖仍保持白嫩的丹麦花椰菜,与花球白而小,不覆盖则易变红的东墩高脚花椰菜杂交而成的。杂交后代经选育,具有花球大,在自然情况下基本不发红,很适应当地栽培的特点,因花球硕大而被称为“狮头种”。

     3、“系统选育法”。系统选育是最普遍采用的一种育种方法,谢易初的贡献在于使这一方法更加具体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例如对中熟椰菜和水稻南特选育成功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中熟椰菜原系澄海县大衙乡的农家品种——“大冇种”。“大冇种”的叶球虽大,但结构松散,冬性也差,推广价值不大。易初于1954年对这个品种进行分类、解剖、鉴定,选择较符合要求的同类植株后代,推迟播种期,使大部分植株未到叶球成熟期便开始抽苔,然后,从中选择尚未抽苔而叶球形状一致、冬性强的植株留作种母(当时,4亩地只选用4株),以后继续选育,终获成功,比原来“大冇种”大而结实,比源自有名的日本大阪“成功种”产量还高10%,而成熟期却缩短了近一个月,在春节前即可应市,由于时间短、产量高、质量好,种籽十分畅销。

     南特号水稻原是江西省南昌科研部门培育的高产品种,为了能够在澄海县推广普及,县农场担负起试种和选育任务。水稻育种本不是谢易初的专长,但他虚心学习,刻苦耐劳钻研。由于他倾听群众意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在不长的时间内,便掌握了水稻的育种方法。在“南特号”的系统选育上,谢易初提出“坚持标准,反复筛选”的要求,首先发动全场职工人人参加选种,从大田中挑出“合格穗”。接着,对“合格穗”的穗粒性状进行集中评议,再从中精选出“标准穗”,将“标准穗”单独播种。然后,按此方法再次筛选。经多次反复选育,于1955年对这个品种进行最后鉴定并逐步在全县推行。

     谢易初的科研成果,是十分丰硕的,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外,他参与研究成功的主要还有驰誉中外的“白沙晚萝卜”和“鸡心种大芥菜”;有用云南青芹菜、云宵白芹菜杂交定型的赤芹菜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正大庄”1953年发展成为“正大集团”(一名“乍仑卜卡攀”,简称“卜蜂”,中文的书写称为“正大集团”)。今天,它已成为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跨国集团企业,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一流的企业,实行“农工商产供销”连贯经营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并在发展农业、饲料工业、家禽养畜业及水产业的基础上,向着多元化国际化的企业集团的道路挺进!

     “正大”的光辉成就离不开易初先生早年打下的基础和晚年那稳健开拓的指导。谢易初最后离开家乡那年,他已经70岁了。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他定居香港以后,仍然老当益壮,殚精竭虑地为“正大集团”的发展,辛勤耕耘,制作蓝图。他回忆说:“余于1967年由香港卜居新加坡……凡有所疑难未决之务,时有所咨询,余亦乐为指示,知无不言。”又云:“1968年与日本油漆公司合资创办工厂于暹、马;1970年再建厂于印尼……”等等。谢易初的这段回忆,与“正大集团”的发展道路是吻合的,据王绵长《正大集团的发展及经营》(刊登于《汕头文史》第六辑)一文记述:“从60年代起,泰京正大卜蜂集团开始到国外设立分公司,向多国公司跨出第一步。1966年,泰京正大卜蜂集团派谢大民到香港创办正大贸易出口公司。1969年,又派谢中民(谢易初的第三子)到印尼创办一家饲料公司和一家渔业公司,后者为前者提供部分饲料来源——‘鱼粉’。但是,‘正大集团’从家族股份形式走向国际化的转机,还应该在70年代以后。1971年,‘卜蜂’与美国一家最大的种鸡公司——‘爱白益加种鸡公司’合作,并接受其投资,引进现代化最新养鸡技术和全套自动化养鸡生产线。”与美国爱白益加种鸡公司合作一事,谢易初在决策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据上文所载:“1974年,泰国正大卜蜂集团在香港创办的正大国际有限公司,作为向全世界扩展业务的基地,由谢易初担任正大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由谢大民担任总裁。”由此可见,谢易初对“正大集团”的扩大发展,一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尤其应当看到,当“正大集团”还处于稚年的阶段,子侄们无论在商战中迷失航向,抑或出现暂时性的资金周转等困难时,谢易初总是掌风转舵,全力以赴。如1966年,他采取“断然手段”,停止“正大集团”的“玉米出口交易的业务”,使这场带风险的生意得以及时扭转,拨正了“正大”的航向,转危为安,等等。

     1983年2月5日,谢易初先生在泰国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逝。

     今天,“正大集团”的经营作风,正是当年谢易初先生一手培植“光明正大”的作风,这也是易初先生高尚品格的具体体现,是“正大集团”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财富!现在,就让我们用易初先生的《自传》最后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余自16岁承担家计,即秉大公无私、忍让求全,涓涓归公,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为职志,毕生辛劳,所创业务以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而无愧!”

     “余行年80,仅差数月,自幼无机会得享高等教育,而学问才识,全由余之竭力追求所得,余有生之年,仍不放弃求知精神,即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并以所得,教到老而做到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