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喀斯特”一词的由来 《地理学名词》(第二版)中,对喀斯特一词作如下注释:“又称'岩溶’。可溶岩在天然水中经受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地貌和水系特征的自然景观。” 喀斯特一词被世界地学界广泛使用,中国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也早已将其音译为喀斯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有学者将其意译为岩溶,有的研究所也以此命名。1987年前后,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之初,曾与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一致同意将其定名为喀斯特,同时保留岩溶一词作为“又称”。 至于喀斯特一词的由来,过去通常解释为来自原南斯拉夫(现斯洛文尼亚)一高原的名称。但笔者遍查国内外出版的世界地图及地图集所附的地名索引,并未查到称为“喀斯特高原”或“Karst Plateau”的地方。为此,笔者曾向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学者讨教,并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初步搞清了喀斯特一词的来龙去脉,草成此文以就教于高明。 “喀斯特”一词源自斯洛文尼亚文Kras,19世纪时被译作德文Karst,意大利语为Carso。Kras的中译是喀尔斯,与意大利语的读音相近,而中国地名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则把Kras直接译作喀斯特。 喀尔斯是一处海拔500m的石灰岩高原,位于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湾(Trieste bay)达尔马提亚海岸地区。四周均有小河环绕:西北为索卡(Soca)河,东北为维帕瓦(Vipava)河,东面为皮弗卡(Pivka)河,东南面为雷卡(Reka)河。狭义的喀尔斯高原面积不大,长约40km,宽约13km。但在广义上,通常把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和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之间的广大地区看做经典的喀斯特地区。由于该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喀尔斯成为研究喀斯特地貌与水文的发源地。 斯洛文尼亚面积的三分之一为石灰岩覆盖,遍布溶斗、坡立谷和无数岩洞,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摇篮。17世纪中叶斯洛文尼亚学者瓦尔瓦泽(Janez Vajkard Valvasor)就对喀斯特岩洞进行研究,并于1687年向伦敦的皇家科学院提交了论述间歇湖塞科尼卡(intermittent Cerknica Lake)的论文,并因此成为该科学院的成员。稍后,地理学家斯维季奇(Jovan Cvijic)又把斯洛文尼亚文的溶斗(dolina)、坡立谷(polje)等词语引入科学文献中。1898年在波斯托伊纳成立了第一个斯洛文尼亚洞穴学家协会安斯伦(Anthron),现在拥有1500位会员。迄今洞穴爱好者和职业洞穴学家已经发现了6000多个喀斯特岩洞。在修建卢布尔雅那到亚得里亚海的铁路时,平均每千米遇到7个岩洞,其中4个是新发现的。据此推算,至少还有一半的喀斯特岩洞尚未被发现。 喀尔斯高原上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溶洞。例如:波斯托伊纳(Postojna)溶洞长达20km,是20个著名洞穴中最广为人知的。近800年前即已被发现,岩壁上刻有“C.M.1213”的字样,迄今已有3000万游客访问过这个岩洞。1872年岩洞内铺设了铁道,现发展为环线,并于100多年前安装了灯光照明。斯科茨詹溶洞(Skocjan Caves)长5km,为雷卡河所成,该河由此转入地下,地下干河谷高达90m,水流在40km以外重新露出地表,称为蒂马瓦河(Timava River),在杜因诺(Duino)附近注入的里雅斯特湾。法国洞穴学家卡斯特里特(Casteret)称之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岩洞,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波斯托伊纳附近一处溶洞中修建了一座独特的城堡,高达4层,屹立在深达120m的悬崖之上,真正是“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有些岩洞中还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录。例如维林尼卡(Vilenica)岩洞,过去曾用作土耳其人入侵时的避难所,最早的游客记录是1633年,至今保存有自1821年以来游客的签名簿。 中国对喀斯特现象的记载已有2000多年历史。17世纪初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喀斯特地貌,探寻了300多个岩洞,《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喀斯特地貌的经典之作。 二、北方也有“喀斯特” 大多数人以为喀斯特的美景都集中在南方,实际上,在我国北方也有喀斯特现象的存在。 就地面而言,北方的确很少看到喀斯特的景观,但在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却有一块美丽的喀斯特之地——石花洞。这个溶洞的沉积物类型十分齐全,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沉积,是它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图为一株石花的特写,碳酸钙形成的钟乳石洁白如冰,随着水分沿着石壁上的微孔渗出,水中析出的碳酸钙逐渐凝结成放射状的方解石或文石晶体,形成玲珑剔透的石花。 除了石花以外,石花洞里还有许多特别的景观。 石花洞里的“梯田” 摄影 / 单之蔷 在多雨的季节中,地表的渗水通过梳子一样的石幔流到这里。随着碳酸钙的沉积,地表逐渐形成一圈圈的钙华,并慢慢加高加厚,如同一层层的梯田。这些梯田状的钙华也被称为边石坝,在平静的积水中,一个微小的扰动,很可能就会使碳酸钙结晶析出。在这层最初的结晶上,沉积不断地加厚,逐渐形成边石坝。水的流动以及更多的扰动使得边石坝纹路复杂。 石花洞里的“沙雕” 摄影 / 姚天新 在石花洞的第六层,有一片细沙堆积的雕塑。它们的造型像石笋,却又与石笋差别很大。这里曾经是地下河,河水退去后,很多精致的“天然沙雕”诡异地排布在沙滩上。 至于这种现象的成因,有的学者认为,“沙雕”是由洞顶裂缝中落下的细沙堆积而成,沙中的碳酸钙起到了胶粘和塑性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由于水流的冲刷和洞顶滴水的滴蚀而塑造的。 本文整理自术语中国、中国国家地理,致谢原作者! 编辑:小矿君,责编:谢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