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从诸子走向独尊的关键人物孔甲

 方珺逸 2017-08-28

【儒家:如何从诸子走向独尊】

孔甲:儒家复仇之士

丁启阵

图片来自网络

 

《史记·儒林传》有如下一节文字: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

 

陈胜、吴广反抗秦朝的农民起义,从大泽乡揭竿而起,到称楚王,到失败,前后不到半年时间;起义军领袖陈胜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率领的又是被派往边关(渔阳)驻守的乌合之众。但是,有身份、有学问的儒家弟子却背负着孔子流传下来的礼器千里投奔,甘愿做他的臣属。这是为什么?司马迁的解释是:“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就是说,当时儒家弟子们之所以参加陈胜吴广起义军,目的就是为了报仇,报秦朝焚烧儒家典籍坑杀众多儒生之仇。

一个以宣扬仁义道德为己任、主张以诗书礼乐治理国家、一向以温文尔雅形象示人的学派,居然有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农民起义。无论如何,这是儒家思想传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情;其代表人物孔甲,显然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非常遗憾的是,整个事情、孔甲其人,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关于孔甲,根据《史记》的《孔子世家》和《儒林列传》,《孔氏家谱》等记载,我们知道的情况有如下一些:

他是孔子的八世孙,名鲋,字甲;也有说名鲋甲,字子鱼的。其父子慎曾经做过魏国的宰相。出生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64年。其人好学,博通经史,富有文采,善论古今演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孔鲋隐居不仕,令其弟子叔孙通出仕秦朝。孔鲋因为定居魏国,跟该国名士张耳、陈余等人为好友。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李斯上书朝廷建议焚书。消息传出,陈余警告孔鲋,秦朝廷准备毁灭儒家学派的典籍,作为这些典籍的主人、管理者,孔鲋将有人身危险。孔鲋于是将家里收藏的《论语》《尚书》《孝经》等书籍,都藏在老宅的墙壁(夹墙)中——这一批儒家典籍直到汉景帝时才因为重修旧宅,得以重见天日,被称为壁经或古文经——本人则隐居嵩山,收了百余位弟子,以教书为业。

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孔鲋亦率领弟子从军反秦。陈胜于陈郡(今河南淮阳)称楚王后,在曹咎的怂恿、推荐下,孔鲋被任命为博士、太师,随时给陈胜提供咨询,出谋划策。但是,陈胜并不能认真听取孔鲋的意见,起义军形势因而急转而下,直至以失败告终。陈涉死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孔鲋也在与秦将章邯的一次战斗中战死,享年57岁。

不难想象,孔甲在陈胜的农民起义军中,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推而广之,其他儒生在整个推翻秦朝统治的运动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反抗秦朝严刑峻法统治的各种力量中,儒家学派传人及其信徒们因为有深仇大恨,必然是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秀才报仇,十年不成;但没有秀才的帮助,刘邦等庶民莽汉的造反也是不会成功的。刘邦正是因为善于利用、汲取以儒生为代表的秀才们的聪明才智,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以孔甲为代表的儒家传人及信徒,加入浩浩荡荡的反秦大军,是历史的必然。秦皇朝在法家李斯的倡议下,采取了“以吏为师”的治国方略,实际上就是实行专制、独裁的统治,不给文化学术等领域任何自由、生存的空间。焚书坑儒,所谓焚书,即除了医药(医疗药物)、卜筮(巫术占卜)、种树(种植养殖)等实用学科的著作外,都在收缴焚毁范围;所谓坑儒,倒不是对全国儒生采取格杀勿论的政策,而是残酷地将胆敢议论秦朝统治的460名儒生活埋。由此可见,当时的诸子百家,所有思想学术门派,都被秦朝最高统治者视为敌人,都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其中儒家,是最为苦大仇深的一派。因为它有460名信徒被活活地埋入土坑了!

深仇大恨,使得儒家成为诸多反秦力量中重要的一支,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深仇大恨,使得儒家在刘邦的反秦大军中积极有为,并在日后的建国、治国过程中不断发挥作用,终于在汉武帝时期获得“独尊”的地位,这恐怕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的事实。儒家学派,在孔孟荀时期,基本上只是坐而论道的理论探讨阶段,孔甲及其以后的陆贾、叔孙通、董仲舒等才进入了付诸行动的实践阶段。

总之,我认为,理解儒家学派如何从诸子走向独尊,孔甲的投身陈胜反秦大军行动,是无法绕开、跳过的重大历史事件。

孔甲其人,司马迁本该专门给他写一篇列传,而不是《儒林传》中的寥寥数语。

                                                       2017-8-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