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习字——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刘怀勇教授书法课稿(三)

 涤砚堂 2017-08-28

除夕夜,首先祝福大家春节快乐!并祝愿大家马年吉祥、阖府幸福!喜庆同时,更希望大家学业进步!老师说过一句话,“我的最好的作品就是我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你们学业的进步就是老师最大的欣慰!因此,值除夕之夜,给大家拜年同时,老师还是希望大家时刻不忘学习,时刻记得,学习才是大家的根本任务。老师时刻提醒大家,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记得自己的根本任务。学习,学习,再学习!!!

 前边书法课稿系列(一)、(二),分别讲解了何谓书法,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书法的学习步骤以及临帖注意事项,本次我们再就临帖细节以及中国画书法用笔进行讲解。希望大家能在努力提高书法写作水平基础上,以书入画,学业修为得到更大进步。

 

《小篆课稿释文》

       纯羊尖锋。轻按,圆转,虚接,轻提。左八字,右转。临习前宜先活动指腕,宜虚、宜松、宜活。虽有提按,但起收均藏锋。藏力耳,然优游之态尽显。悠哉,游哉,如美人顾盼,神兮,秀兮。空中回锋,轻按,加力。回锋圆起,饱满,雍容,文雅。送力到底,隽永含蓄。圆转,不可有方折,使转圆润,气脉中正。用笔挺秀,极富弹性。参见铁线描,参悟宾翁“平”、“圆”之说。学习此帖的目的在于悉心领悟优雅、隽永、内敛、劲健点线形质的塑造方法。眼到,心到,手到。

 

《大篆课稿释文》

       羊毫对联之笔,大小要合于字形。一笔之间需得其圆浑劲健之意,不可滞、结、疑。所谓圆者,非圆圈之谓也。束锋,中正,如折钗股。左倾,大片的空白,疏。较小的空白,密。支点,稳定。黄宾虹“五笔法”,“变”为最难体会与把握。一画之中尽藏笔法,可谓变也。气象需圆融,大气、朴茂、野逸、苍莽、雄浑、厚重,尽在柔毫之内,怎样去表述,当悉心揣摩并动手体会书写之道。参照老缶、宾翁之笔法。

 

《爨宝子课稿释文》

    纯羊楷笔。临习要点,虽方拙、奇崛,然不可以有雕凿造作之嫌,切记,切记。点线不到位。方折。钝角。方起方行。方折。方折。上挑方收,外圆内方,大美的结构。方。圆融的结构。方收,呼应右侧。顿笔回锋,方中有圆,逆势前行,如水行枯河。折转起伏,如千里阵云。用力到底,势足而止。此一笔为最好,在擒纵之间得到方圆雅拙的气韵。方拙的形态,方拙的点线形质,营造奇崛的意象。奇崛。

 

《汉简课稿释文》

纯羊尖锋。圆润,快意,隽永。优游,舒缓,浪漫。点画练习。指实,掌虚,腕松。柳叶。中锋与侧锋并用,丰富而生动。圆舒,飘逸。点画之间相互顾盼,取势圆融。提。按。虽快意出锋,但精气内敛。快意圆收。汉简之临习,无隶不可以用也,盖其圆润含蓄,中正安舒的笔意皆出于隶。曹全碑尤为重要。此帖之妙在于悉心体会圆舒与飘逸。在舒缓、浪漫的意蕴中抓住点线的形质。

 

《草书课稿释文》

    纯羊尖锋。“一鸣天地响”。“平”、“圆”、“留”、“重”、“变”,一画也。连绵不断的转与折,不迟,不滞,无碍。行草书的练习,宜在得到一种延绵不断、气息不绝的意象,所有提、按、顿、挫,轻、重、徐、疾,抑或中锋、侧锋、方笔、圆笔,等等,这些所有的意象关系,尽最大的努力往里面融,而且要自然而然。点线形质即高级。亦人格、修为之所在。

 

《张迁碑课稿释文》

    逆笔向前。如铁犁翻土。上窄下宽,成宝塔状。左下角有斜势。齐的秩序。右下角上扬。齐。再收一下会更好。方向。向左下角出斜势,下行。圆融的势。空间太小了。行笔太帅,应方中有圆。不齐之齐。方中有圆。方笔。结构颇好。上大下小,上疏下密。

 

《行草课稿释文》

    此圣教序中一“色”字,其正侧,方圆,轻重徐疾的变化非常明显。速度快,笔迹干净且一笔到底,不可板滞。

楷贵行意,行亦贵有楷意是也。故在驻笔露锋处,要留得住,要有形,有性。所谓书法用笔,不外乎此也。其他无甚。

侧锋入纸中锋行笔方折轻提轻按,不可露锋方折圆折侧锋圆转轻提圆接中锋转侧锋转中锋,调笔出锋,方中有圆,不可修饰、装饰。

 

《篆刻课稿释文》

       1.所谓知白守黑,或计白当黑,此(1)中所示,均为三角形留白,在形态上它们有呼应的关系。2.齐,是汉印“满白文”的特点之一。点画齐,线的组合排序亦齐。齐是结构的秩序。不齐之齐为美。勮令之印(印文)。白文。白文恣纵。残破。透气。上开。下合。齐与不齐之美。向右侧突出,意在打破“令”字左侧之“直”(齐),而不使呆板。“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大美的道理。

关玺勿正(印文)。朱文。朱文雅韵。势相呼应。玺字右侧两点左低右高,非不能齐也,顺势,助势也。上齐序也。下空势也。圆也。与左侧之字成“︶”之势。方笔。方中有圆意,使刀如笔。外圆。内方。柔中有刚。尖而不锐。两角亦应变化。方中有圆。一波三折。用刀不宜一味强悍。结构。方,圆,三角,万象之有也。形式的艺术,均在其中。(完美)的构成理念,所有相合。这就是中国式过渡关系。相接,过渡,形及圆形的咬合关系。妙意即在三角形,方须相合稳定。其中的印之结构,正如印榫。

 

《曹全碑课稿释文》

        纯羊对笔。大笔写小字,可得此帖之意蕴。虚静,平淡,无为,中庸。尽在曹全意象之中。回锋圆起,圆行。轻提。圆接。圆收。深得太极之妙意。一点之内,亦应圆起、圆收,气不外泄。行笔须匀,柔,缓。中气内敛,中正,徐行。滴水状之点化。外柔内刚,力在内,而不在外。对应“八大”之笔法去分析研究。圆融的意象之美。雅拙之态正如老子“婴儿状”。

 

《张迁碑课稿释文》

    纯羊毫对笔。方起。圆行。以气使笔,快中求慢。方收。方而不尖。尖而不锐。一波三折。圆收。方圆并用。圆收。不齐。齐。齐而不齐之美。方笔,虚接。外曲内直。圆中有方,外圆内方。外直,内曲。方收,势如昆山截玉。虬劲浑圆,气势如虹。虚收回势。

方,是张迁碑的特征,无论用笔还是结体。然尔,方而不板,又是其高妙之处,究其因,在于不齐,齐而不齐。结构亦然,用笔亦然。

 

《魏碑课稿释文》

     纯羊尖锋。魏碑提按丰富,宜用稍长之锋(此范图大字小字同用一支笔耳)。此写唐楷之病也。习碑以帖为法,不可有刀斧之痕。不可造作。此字行笔迟疑,过分关注点画的形,而忽视了书写的意蕴,故有刻描之嫌。方中有圆,不修,不描,意态自然而然。含蓄,内敛。朴茂中有奇崛、欹侧之险。自然而然。生动。笔锋向左,逆势出锋。打点。拨挑。回锋即走,不修不描。无意佳乃佳。露锋。切笔。侧锋。学习楷书,大多数人注重了点画的塑造,和结构的把握,尽心尽力,而往往忽视了二点:其一,点画在形态、指向、意蕴上的呼应。致使点画间无顾盼呼应之关系。虽结构匀称,而意蕴不能相联。其二,缺失了以气为书的书写性,从意蕴上讲,点画之间是靠气相贯通。

 

《书法结构课稿释文》

    结构所谓虚实,所谓计白当黑,在语言上明白,在真正的实用中少有人真懂。此“堂”字空白处,大小不等之三角形,有对比、呼应的关系,当深悟。左斜右倾。疏。开合。呼吸。承接。空间呼应。方圆。细。  苍老。破整。圆浑。右倾的空间与左上方的左斜相呼应。疏。透气。。印章:凹斋。

 

“一画”课稿释文

此一笔画也。稍长之兼毫斗笔,洗净,去水,蘸藤黄,复蘸花青,再蘸宿墨。乘势在纸上点染成形,一笔到底,任其干湿浓淡,自由变化,不可复加水墨,色彩。此为纸上调色。

左图用墨,调色同右侧一样,浓墨在前,色具其二,水具其三。1-浓重干枯之墨正好适宜表现木本老枝。23顺势走笔,愈走愈淡,由老变嫩。4笔中所剩水色,徐徐用笔,由侧锋转中锋,细嫩、圆润、隽永含蓄。

 

介子园画谱>释文

    起收。中锋(提)侧锋(按)侧锋捻笔中锋收拾。 

123456733  

37)此一笔画的妙处,其中提、按、顿、挫,起、承、转、合的连贯使用,尽收眼底,非常的明了。这真是中国画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好范本。

    提、按、转、折,轻、重、徐、疾,在书法中只是为了点画的丰富性,在这里它还有其更重的妙用,那就是结构。每一个转折、提按,中锋与侧锋的转换,都意味着结构的变化,使之产生凹凸不平的意象。这就是笔墨的伟大之处(另见笔墨论) 

 

 介子园画谱2>  释文

   (后)(左后)   (右前)   (右)(右)   (右前)  (下后)  三笔、二笔与右边产生结构变化。(前)(右)  

    让大家从《介子园》入手临摹,不是说它的形态多么好看,关键是大多数画家忽视了“书画同源”的道理以及应用。只说不练不行,只有亲身的“体道”,才有可能悟到真谛。画树起手如画石起手一样,需注重其起笔、驻笔、以及提、按、顿、挫,中锋与侧锋的转换,留意笔顺,注意前后左右的穿插变化。不要误入“下水管道”平面设计。

 

《书法用笔课稿1》释文

       老缶用笔,得一个老字,一个辣字。在凝重之中如有金戈铁马般的力量。以金文之气入笔,留得住。中锋行笔,只在提、按、顿、挫,轻、重、徐、疾上寻求变化。气脉流畅,生动感人。  钢铁般的品质   平、圆、留、重、变     意连  虽是点叶,然其笔势是相连的。此为“气骨”  

 

 《书法用笔课稿2

       

(平)圆润,中正,线有一种凸立的感觉;

 () 如折钗股,圆劲绵长,气聚不散;

 () 留则如屋漏痕,又如老牛耕地,笔向前行,而又有一种后扯的阻力,凝重而又不失流畅;

 () 重则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须神完气足方可见神采。重非蛮力,实心力耳;

 () 变则万法归一,化万法为一法。将平、圆、留、重,化一笔之中。或一个点,或一根线,融万为一,谓之变

 

《书法用笔课稿3

     

    尖者,锋也;圆者,束毫而绵劲也;齐者,万豪齐发,势均力敌,毫齐之谓也;健者,谓之弹性是也。  尖圆齐健是毛笔的四大功用,惜少有人识得,只是以为选择毛笔的方法。画者若于其中悟得笔墨之道,亦大化矣。其实亦为点线之基本特征。

 

《书法用笔课稿4》释文

    长线练习。在书写长线的时候,尤其要留意气韵的把握,不可有板、滞、结三病。用腕宜活。以五十遍为准。

 

《书法用笔课稿5》释文

    浓    笔锋  浓,笔根  1)(2)(3)(4)(5)(6

    无论先淡后浓或是先浓后淡,除去墨性的意趣之外,关键还要悉心的揣摩与研究在纸上调锋、在纸上调色、在纸上调墨。以及它们的形质关系。

    此用墨反向之趣,偶尔用之亦颇得其意蕴。先蘸浓墨,尔后于笔尖处复蘸清水,使笔前淡后浓,乘势在纸上挥写。使鲜嫩与苍老之意象自然相合、分化过渡。在写意一脉中,凡人物、花鸟、山水,均可使用,别有韵致也。

  

《书法用笔课稿6》释文

(焦)(浓)(淡)(渍)(涨墨)(干)(湿)

虽用干笔皴擦,然其毫不散,其气不散,是谓皴擦。

 

    以上为临帖释文及书法用笔课稿讲解,请大家结合课稿一、二仔细揣摩、理解。

    值春节来临之际,除夕之夜谨祝愿各位师友、道友、朋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业进步、万事大吉!怀勇携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全体师生给大家拜年!

        合十!

 

 凹者于北京万葫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