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尽快新上一批骨干粮食购销、加工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粮食局的要求,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推进农产品购销加工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企业投资、市场融资、吸引外资、政府、社会投资等多种途径吸引更多资金,新上一批起点高、效益好的骨干粮食购销、加工项目,为粮食产业化发展积蓄力量。应注意研究优化分配机制和规避企业风险的办法,使企业能够合理地优化组合劳动力资源和不断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开展优质粮食订单生产收购,与农民建立新型合作机制。把发展优质粮食订单收购作为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家庭农场或粮食合作社+粮食购销企业+用粮企业”等生产经营模式,探索通过“二次结算”“多次结算”、股份制合作、土地托管、土地租赁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订单粮食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或粮食经纪人、家庭农场、粮食合作社、种粮大户参与订单的积极性。 采取优质粮食产业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部门联动的做法,以市场为导向,粮食、农业、供销社、科技、邮政等部门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粮食订单业务开展,推动粮食产业化稳步发展。完善订单收购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范订单收购合同,明确订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合同要详细、严密、操作性强。要讲诚信,一诺千金,严格按合同履行,做到优质优价,取信于民,切实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 实施科技兴粮,着力提高粮食科技含量。科技进步是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牢固树立“科技兴粮、科技强粮”意识,把科技兴粮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政策上、资金上、人力上积极支持粮食科技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粮食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鼓励和支持粮食产业化企业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设立研发基地,建立研发用体制机制,对接成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科技水平,加强粮油精深加工的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粮食加工深度、加工层次和技术装备水平,延长粮食产业链,大幅度提高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 引导粮食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广泛开展粮食科技合作与交流,把自主研究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增加粮食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切实做好粮食标准质量工作。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管是粮食流通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和品质优化、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有序流通的原则,加强粮油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实现主要粮油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确保粮食质量和卫生。积极探索对从事粮食收购、储存活动经营者进行监管的措施办法,制定并认真执行有害、有毒原粮的应急处置预案,严防不符合国家食用安全标准的粮食和食用油流入口粮市场;进一步完善监管工作网络,建立健全检测机构,落实监管经费,充实检验队伍,全面提高粮食质量监管水平。积极争创粮油知名品牌。采用先进的质量标准加工工艺,组织开发和生产高质量的粮油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创中国名牌和省级名牌。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借助互联网、各种展销会和重大节庆活动,加大对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全面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树立国际大粮食、大粮仓观念,以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为主线,引导粮油加工企业精选原料、精通工艺、精细加工、精美包装、精明经营,切实提高粮油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增值率。综合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高效分离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粮油加工业向精深化方向发展。强化粮油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进粮油加工向深层次延伸。认真学习借鉴河南等省市经验,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速冻食品、方便食品、面制品、粗纤维食品、杂粮深加工等名优新特产品在食品中的比重,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作者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理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