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僻蹊经攻隶篆,潜心修行见功夫

 lj0279 2017-08-28
公众号2017-08-28

独僻蹊经攻隶篆,潜心修行见功夫

柳侔乔书法品鉴

古利/文

或许人们都有一种书法上的误区,认为隶篆简单易写。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这种看似“笨拙”的书法,却非三五日即可成效。所有的问题,让老先生来告诉我们吧。

老先生的隶书给人如对高山,如仰大贤的感觉,其面貌可用正、大、简、拙四字概括。“正”即正格。一方面是隶书创作发展史的正脉与主流风尚,同时也有人格精神层面的因素。从老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颜真卿精神、风格面貌的隶书再现。人格的力量支撑着他的艺术风貌,磅礴壮严庙堂气的背后是一个磊落坦然的为人标准,书格即人格在其身上得到了最佳诠释。“大”不仅指作品体积,更多是指作者的气格与气象。“简”是柳老先生书法的明显标志,也是他自觉的审美追求,结体方正,分布均匀,用笔平铺直叙,淡化了波挑,蚕头燕尾等等一些隶书的装饰用笔特征。

总的来说,老先生的作品总体上给人以明朗、直截的印象。单纯而不单调,笔简而意足,这是他的能耐。一种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的能耐。他的标志还体现一个“拙”字,用“成拙方为巧,入愚始见奇”这句话,来对应老先生的书法艺术,是再恰当不过了。

让我们大家来进一步熟悉一下老先生,柳建敏字侔乔,唐大书法家柳公权后裔。家道用笔在心,书灵承传,心正则笔正。幼年即嗜书如痴如呆。在艰苦卓绝之中屡见锋芒。有小右军之雅号。后师承刘自椟先生,深得真传。其大作见鲜于儿时的报端书案,且从不张扬过市,默然耕耘于陋室朝堂之中。长劲大作加之大师左右摆弄,如虎添翼。遂自立书林而无回首之心,耿耿可怀被世人所厚爱之。步入中年,独辟蹊径,专书隶篆,且得书法大家刘自椟先生之器重册封为关门弟子。其作品自2008年开始,曾获多项重奖。特别是2013年12月“纪念柳下惠诞辰2732周年”的活动上,其书写的12米长祭文的展示,赢得在场书家的喝彩。现老骥伏枥,年逾花甲依然笔神老辣,书法自成一章,令人感叹。

好的传承,大家遗风,所以才造就了老先生功过他人的书法境界。

在老先生的作品中,如《家和万事兴》,这么简单的五个字,却蕴含了老先生功力的自然,和书法的意境。

变化和出新,是老先生一直追求的意境。

还有那一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知道,汉字的演化,是由象形而来的。那么,书法上要是能够以象形的方式来表现,这书法是不是让人耳目一新?

老先生就掌握了这一书法要素,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书法中去。比如说,此幅书法中的“欲”字,好像有人奋不顾身冲向左边的“谷”字;而那个“穷”字,则有一个潦倒的人,正立在一边。更不用说那个“目”字,犹如一只明亮的眼睛,正在和你对视。

书如画,画如书,如果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一定是推陈出新的好方式。老先生不愧是书法前辈,任何字体在他手中,都活泛起来了。

再比如老先生的另一幅书法《知足是福》,很形象地把“知足”和“福”,有机地联合起来,让整个书法生动、有趣地表现了隶书的魅力。

还有那幅李白的《黄鹤楼》,在这28个字当中,每一个字都是飘逸、俊秀,独特而立,又相辅相成。所谓笔走龙蛇,浑然天成,应该是专为老先生的书法而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