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全真始祖胶东传道 一 读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时,有一位高人是从未真正露过面,读者只是从他人的转述中领略其丰采,那人就是王重阳,是全真教的创始人。在当年第一届华山论剑上,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北丐洪七公、南帝一灯大师,都是武功卓绝、天资一流的顶尖人物,都想得到一部《九阳真经》,但是他们统统都不是“中神通”王重阳的对手,所以华山论剑的胜利者是王大师王重阳。这姓王的一代宗师去世后,华山论剑以后也相继搞过几次,然而都没有什么实际性的结果,谁也不服谁,谁也打不过谁。 写武侠小说的金庸是想象超一流的大师,可以凭空弄出许多让青少年们如痴如醉的情节来,可以编造出无数的似乎很有道理的武学神功来。但是,对王重阳的描写,并非完全凭空编造,因为历史上确有那么一个人就叫王重阳,而且也的确是文武双全,他手下有七大弟子,也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 二 那么,真实的王重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据史书记载,王重阳生于1112年,那时正是宋徽宗当政、北宋王朝风雨飘摇之即。他原名中孚,大概是出于《易经》上的话:“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 他的老家在陕西咸阳大魏村,家庭成份应当是地主,“家业丰厚”的记录,可以为证。相关资料中说他“早通经史”,又证明他从小是刻苦读书之人,在读书之外,又练习武艺。 金源寿所著《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集祖碑》中说他:“弱冠,进修士举业,籍京兆学府,又善武略。圣朝天眷(1138——1140年)间,收复陕西,英豪获用。先生于是捐文场,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其志足可知。”这清楚地表明,王重阳早年从文,后来一度弃文从武,而且武功肯定不错,否则不会参加“武举”。但在王重阳生活的时代里,他的老家,也就是当年陕西一带,并不是在大宋的管辖里,而是被女真人所建的金国所统治,金人扶持了一个汉人的傀儡刘豫建立了伪齐政权,代金行使管理权。在这样的情形下,王重阳也曾在金政权下当过小官,然他的内心异常苦痛,因为这等于为外族统治者做事,充当了“汉奸”的角色,所以他总在想摆脱这种令他不得开心颜的生活。 恰在这时,他遇到了两个神仙一样的高人,这对他今后的人生之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是金正隆四年(1159)的夏天,他走到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在一小酒馆吃饭喝酒时,见到两个陌生人也在此就坐。这两人完全是仙风道骨,气度非凡,令自称是“害风”(疯子之意)的王重阳大为折服,遂上前与之交谈。那两位见重阳甚是谦逊,且悟性极高,也很是欣喜,道:“此子可教矣!”于是就授他内丹修练的秘诀。那两位高人,相传就是道界成仙的钟离权与吕洞宾,而这一次相见,也就成了全真教史上著名的“甘河遇仙”。 自从遇到两位“仙人”之后,他更加想改变自己的现状。经过多日痛苦的思索,他最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离家出走,去过另一种生活。他抛弃了多年与之相伴的发妻,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独自一人离开老家,一路乞讨,来到了终南山。在这里,他挖掘了一个很大的坑,将自己完全埋进去,白天除外出乞食,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修炼上。为了不受外界干扰,他手书“王害风之灵位”放在洞的外面。有好事者常过来观看打坐修炼的王重阳,有人问他这是住的什么房子,他道:“活死人墓。”自此,终南山一带没人不晓得有个“活死人墓”,里面住了个出家的疯子王重阳。 王重阳在“活死人墓”呆了七年,苦心修行,功力大进。这期间,他是否将他的“坟墓”扩修成金庸笔下的那种机关重重的样子,无从考证;是否认识一个叫林朝英的美女,并与之发生了一段情缘,史无记载,那些基本上是小说家的想象吧! 在感觉自己可以独挡一面出来传道后,他也曾想在他的家乡陕西一带收徒传道,然而当时的背景是,那一带地方已经有好几股道家方面的势力,而且都发展迅速,有些还得到金政权的支持。 三 王重阳感到再在陕西呆下去,不会有多大前景,于是他决定弃掉那个苦心经营多年的“活死人墓”,沿着当年秦始皇去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路线,到山东去,到胶东半岛去,这时的他已是五十五岁。 他一路东行,最后到达了昆嵛山下的宁海,也就是现在山东牟平——著名独胆英雄杨子荣的故乡。在这里,他首先招收了两个学员,是一对夫妻,夫叫马钰,妻叫孙富春。 马钰是当时宁海的大富户,号称“马半街”,他自小对道家思想就很是向往,好赋诗饮酒,对功名利禄却不屑一顾。孙富春也是一个才女,嫁给马钰后,他们生了三个儿子。王重阳到宁海传道后,马氏夫妇立刻赶去设茶相迎,双方相谈很是投机。王的学问与思想,让马深为钦佩,孙富春也是心服口服。夫妻商量后,决定出资为王重阳筑庵,并同时拜其为师。那庵建好后,便命名为“全真庵”,而马钰与孙富春入道后,则分别改名叫马丹阳与孙不二。 有了落脚点后,王重阳紧接着又收了一个宁海的徒弟,叫谭玉。谭为人有大义,不修边幅,但曾因醉卧大雪之中而患了半身不遂,行动很不方便。王重阳与他同睡一床,帮他治疗,一夜之后,到天亮,谭就可下床行走,这让谭大为折服,立马投身王的门下,改名为谭处端。 王重阳收的第四个弟子是来自栖霞的邱处机。此人也是富家出身,自小饱读经书,喜欢吟诗作词,极为悟性,他后来的成就高于其他六位师兄弟,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尤其曾帮助成吉思汗成就霸业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第五个弟子叫刘处玄,是莱州人,自小失去父亲,以孝道闻名乡里。在认识王重阳前,他就有些道根,曾写诗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武官养性真仙人,须做长生不死人。”对金钱美色全然不顾,平日里是放荡不羁,常饮酒到酩酊大醉的地步。王重阳携马谭邱到他家乡传道,刘欣喜万分,拜王为师。王重阳,后来又收了两个弟子,都是牟平人,一叫郝大通,是官宦子弟,但却喜读《易经》,不思仕途;别一位叫王处一,小时就一心向道,在遇王重阳前,就出家到文登牛仙山庵。 这样,王重阳大师,从陕西到胶东不到三年,就招收了马、孙、谭、邱、刘、郝、王七大弟子,这七人也就是全真道历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他们的形象在《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里都有充分的展现。王重阳创全真道,在胶东得以广泛传播,除七大弟子外,昆嵛山方圆数百里,各地都有全真道观,都有全真教徒。 四 我大学时的同学——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王钦法先生,经十多年苦苦研究,出版过一本四十万字的《昆嵛紫气——全真道始于胶东历史探谜》一书,详尽地介绍了王重阳来后全真道在胶东各地兴起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时的王重阳与他的弟子,还有其思想学说在山东半岛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而十多年前,金庸先生来胶东一游时,也曾感慨他自己终于来到了全真道的故乡。 那么王重阳的主要思想学说是什么呢?概括地讲,就是他主张将儒释道三家思想并为一统,他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在他看来,三教宗极之旨都源于仙圣佛以心所体之道,而道作为宇宙的最高准则,是唯一无二的,故三教本是源于一致的。他还鼓吹三教平等,三者一家。在《金关玉锁诀》中,他说:“三教者如鼎足”,如树干树叶树根不可分割。他在交游与收门徒时,不分门户,不讲其原来的信奉。可谓是遇儒谈儒,遇佛言佛,遇道说道。 为什么王重阳要将这三派学说并为一体呢?这实际上也是他的一种策略,他是想以此抬高道教的地位。因为比对着佛教,虽然道教是中国本土化的一派学说,且形成较早,然发展并不太好,既无法与儒家相抗,甚至落后于已经“中国化”的佛教。把三家合为一体,自然是可使道家处于同另两大家平等的地位,而这就无形中提升了道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三教合一,也就成为王重阳与他的全真道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在胶东三年,眼看着全真道已打下基础,王重阳与他的弟子决定西进,想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其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张,但走到开封时,五十八岁的一代宗师竟病逝于一个小旅馆里。时为公元1170年。 王重阳死后,其七大弟子不负师望,努力将全真道发扬光大,并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小派别——马丹阳创“遇仙派”,谭处端创“南无派”,邱处机创“龙门派”,刘处玄创“随山派”,王处一创“嵛山派”,郝大通创“华山派”,孙不二创“清静派”。这七子在世时,全真道处于一个全新向前发展的新阶段,一派勃勃生机,之后则开始有些式微。 最后,我想还是用王重阳自写的一首诗来结束此文,此诗算是他人生的总结: 一住行窝几十年,蓬头长日走如颠。 海棠亭下重阳子,莲叶舟中太乙仙。 无物可离虚壳外,有人能悟未生前。 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
转载自财富禅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