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两国漠北之战的硝烟,终于随着凛冽的寒风,缓缓飘散了。 到了舔砥伤口,赏罚将士的时候了。 血战余生的将士与埋骨异乡的英魂,或许都可以走到各自想要的彼岸吧 此战,李广率领部队,因迷路,错失战机,未能与己方主力完成会师,实现战前既定聚歼匈奴的战略目标。按照军法,错失战机乃是大罪。因为个人能力不足而没能完成任务,更是将领严重的失职。 卫青问明了情况后,选择了上报汉武帝,请其定夺。 作为一名军方高级官员,上报这件事,绝对是卫青为官智慧的巅峰,他并没有选择替老将隐瞒失败,也没有当场按照军法处置战败的将领,而是选择了让最高决策者亲自来处理这件事。李广的忠诚和勇武毫无问题,而他的失败却也真真切切,在战场之上,没有什么理由是失败的借口,作为需要为部下生命负责的将领来说,胜利是本分,失败,就是罪责。 为李广军事失败辩解的后世文人们,也应想到,那些因为将领指挥错误而埋骨异乡的,无数英灵! 李广的失败绝不是元帅不上报就可以轻易隐瞒,数十万大军,远征异乡,这军中,又怎可能没有帝王的眼睛?隐瞒李广的军事失败,就是卫青自己和李广,都将被皇帝怀疑,甚至,皇帝会有可能猜忌卫青与李广这两位军方将领,结党营私,罗织羽翼,甚至心怀不轨! 作为一名统帅大军的元帅,官居高位的朝廷重臣,卫青,又怎么可能,让自己做出既没有实际价值,又会损害各方利益的这件事呢?于是这上报,恰恰是卫青纵横朝堂之战场不败的,为官智慧。对于将领最为悲哀的一件事,是官场和战场,同样凶险。而很多将领,只擅长征战沙场,却难明帝王心计! 愤怒的李广并不打算被问罪之后,受到他最为看不起的文官法吏的审判。对于命运如此捉弄感到痛苦不堪的老将,举剑自杀。 至死,李广并不明白,战争的模式,在改变,训练体系,军队调度,并非是靠着能够等着士兵们都吃上了饭,自己再吃的形式,就可以掌控的。爱兵如子的老将没有意识到,仅靠奋勇向前、视死如归的血性,已经不能够再为国家,为百姓,带来胜利了。 没有人不畏惧死亡,而让汉军将士英勇赴死而保护的很多人,在为将他们带向死亡的错误,辩解着... 李广之死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老将一生勤恳,身先士卒,没有倒在两军交战的沙场之上,却被卫青上报的书信逼迫而死。一时间舆情哗然。然而,卫青默默地掩埋了老将的尸体之后,并没有向民众解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其中原委。而认定是卫青阴谋将父亲调到侧翼,错失战机,最后又咄咄相逼至其自尽的李广之子李敢,更是在回到大营后,悍然砍伤了卫青。 这件事,卫青没有上报。 敢于为了保卫民族而战的,都是英雄,无论卫青还是李广,至此,英雄相惜,无论成败! 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史记》 而这次刺杀,只发生在帅帐之中,隐瞒,并不困难。对于一名征战沙场的铁血军人来说,是袍泽之义,是卫青对老将李广忠勇信念的哀悼,与致敬。 并肩踏上战场那一刻,无论是士兵还是元帅,都是为了保卫国家而战,这信念,值得保护和尊敬 敢于以寡击众,冲锋陷阵的老将李广,勇武可嘉,忠贞可鉴,只是可惜,战争需要的并不是敢于带着士兵冲击远超己方实力敌军的亡命死士,而是能够率领部队,集中优势兵力,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常胜将军。 对于李广来说,战争,无关乎法,只关乎信。而对于家国天下来说,英勇的信念固然能够带来血战到底的勇气,但是,却远远比不上能够以最小损失,带来切实胜利的先进战法。 李广并没有失败,因为他的信念和勇气,化作了丰碑,为中华民族,传承着,无上的荣光! 其实,应缅怀和崇敬的,是李广的誓死卫国的忠勇信念,而不是面对时代变革无力适应的悲壮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