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学知识可以破案,为何长久看同一个字会感觉它不像一个字

 如鹿渴慕溪水88 2017-08-29

原来凶手在夫人签合同之前,让她看了电脑屏幕上的50多种“若”字,然后当她在合同上签自己的名字“若松芹香”时,她发觉自己竟不知道第一字“若”怎么写了。于是她去书架上取来字典,而字典事先已被凶手撒上了毒药。年纪大的人一般有边在舌头上蘸一下大拇指边翻书的习惯,夫人刚好也有这个习惯。当她翻到“若”字那一页时,她已经误食了字典上的毒药;她在合同上签名只签到一半,就毒发身亡了。这其实是日本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之毒与幻的设计》里的情节。

凶手在她环环相扣的谋杀计划中,利用了一种非常普遍的日常现象,那就是当你长时间看着同一个字的时候,你会感觉这个字不像一个字了。动画片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进行了适度的戏剧夸张,若松夫人不仅感觉“若”字不像一个字了,而且完全忘了“若”字怎么写。如果小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让你把学过的每个字都抄写100遍,你抄着抄着可能也会慢慢感觉抄写的字不像一个字,不认识了。那么,为何长久看同一个字会感觉它不像一个字呢?

最近,清华大学的袁杰博士针对这一常见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阅读与书写》(Reading and Writing)上。

早在1994年,台湾的郑昭明教授就首次对发生在汉字上的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命名为字形解体或字形饱和(Orthographic Satiation)。顾名思义,郑教授认为长久看着同一个字之后,这个字的字形发生了解体,于是你就感觉这个字不像一个字了。郑教授采用了自我报告(Self-report)的实验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说。实验中,郑教授在电脑屏幕上给志愿者呈现各种不同字形结构的汉字,比如全包围结构汉字“围”、独体字“里”、左右结构汉字“理”与上下结构汉字“若”等,要求志愿者一直看着一个一个相继呈现的汉字,并且当他们感觉汉字的字形解体时快速按下一个键进行“自我报告”,这样每个字从开始呈现到发生解体所花的时间就可以被记录下来。实验结果发现,左右结构与上下结构的汉字字形解体所需的时间(平均26秒)比独体字与全包围结构的汉字所需的时间(平均31秒)更短。此外,实验结果还发现,偏旁读音与整字读音不相似的汉字(比如,“若”)比两者相似的汉字(比如,“理”)解体速度更快;但是偏旁语义与整字语义相似与否(比如,“河”)则对汉字的字形解体速度没有影响。

1996年,日本学者二濑由理(Yuri Ninose)与行场次朗(Jiro Gyoba)首次对日文汉字(Kanji)中发生的类似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命名为完形崩溃(Gestaltzerfall)。完形(Gestalt)也被称为格式塔,是德文词“整体”的音译;完形崩溃也就是汉字整体的崩溃。《名侦探柯南》也提到了这两项研究,可见日本的编剧也是会看心理学研究论文的。


日本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之毒与幻的设计》提到了完形崩溃现象

不仅日本的编剧,美国的电视编剧也会看心理学研究论文。经典美剧《老友记》与《老爸老妈罗曼史》中,都出现过重复念同一个单词后丢失了词意的现象。早在一个世纪前的1907年,伊丽莎白·塞弗伦斯(Elizabeth Severance)与玛格丽特·弗洛伊·沃什伯恩(Margaret Floy Washburn)就对英文中的类似现象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玛格丽特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位女博士,她的这项研究招募的志愿者也都是女性。她们让志愿者观看每个单词三分钟,然后报告自己的感受。此后,还有研究者让志愿者大声重复朗读单词,也观察到了单词词意丢失的现象。196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者里昂·雅克布维茨(Leon Jakobovits)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将英文中的这种现象命名为语义饱和(Semantic Satiation)


一张巧妙借用了语义饱和(Semantic Satiation)现象的电影海报

但是,早期的研究大多采用主观的自我报告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很严谨,比如,志愿者可能会做出迎合研究者实验目的的反应。于是,心理学家们便开发出了更严谨的内隐实验方法;内隐的实验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心理学研究的精髓,采用这些方法心理学家巧妙地把研究目的隐藏在实验任务的背后。这样,志愿者就无法猜到研究目的,他们的行为反应也就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他们的心理过程。

比如,2010年,当时还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田兴博士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大卫·休伯(David Huber)教授进行的研究就是内隐实验方法的绝佳例证。他们研究的问题是,英文中的语义饱和现象是不是真如名称所言,发生在语义加工阶段?有没有可能发生在其他的加工阶段,比如,字形加工阶段?

我们一旦学会一门语言,当我们阅读这门语言中的文字时,我们感觉自己一下子就了解了词意。但是,如果我们像放慢球员射门的慢动作一样,把这个理解词意的过程逐渐放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理解过程至少包含三个阶段:字形加工阶段,字形与语义的联结阶段,语义加工阶段。如果把语义加工比作飘在空中的米老鼠气球,那么字形加工就是兴高采烈地走在街上的小朋友,字形加工与语义加工通过一根绳子联结着。


语言加工三阶段:a 字形加工阶段;b 语义加工阶段;c 联结阶段(引用自Tian &Huber, 2010)

田兴博士与休伯教授怀疑英文中的语义饱和并不一定就发生在语义加工阶段,也可能发生在字形加工阶段,或者也可能是两者中间的那根绳子“断了”。他们设计了三个实验,每个实验都重复给志愿者呈现一个词对。实验一呈现的是“Flower-Rose”(花-玫瑰)或“Flower-Apple”(花-苹果)这样的配对,志愿者需要判断右边的个例词是否属于左边的类别词;这个实验中既有字形(花的字形),也有语义(花的语义),还有联结两者的绳子。实验二呈现的是“Apple-Pear”(苹果-梨)这样的配对,任务则是判断这一对个例词是否属于同一个类别(Fruit,水果);这个实验只涉及语义(水果),但没有呈现字形,因为语义是通过个例词推断出来的。实验三呈现的是“Apple-Apple”这样的配对,任务是很简单的词形匹配,判断两个单词是否相同;这个实验不要求进行语义判断,只需要进行字形判断,可以认为主要涉及字形加工阶段。他们假设随着每一种配对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志愿者看到同一个单词的次数也就越多,如果志愿者逐渐体会到了饱和现象,那么他们判断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结果发现,实验一中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志愿者的判断速度越来越慢,指示发生了饱和现象;但是由于这个实验涉及所有的阶段,因此无法确定具体发生在哪一阶段。实验二和实验三都没有发现饱和现象,分别排除了饱和现象发生在语义加工阶段与字形加工阶段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两者中间的绳子“断了”这种可能性了。因此,他们认为英文中所谓的语义饱和,实际上是联结阶段的饱和;一个单词看久了之后,导致这个单词字形与语义之间的绳子“断了”。

2011年,台湾的郑昭明教授在时隔17年之后,也开发出了一种内隐的实验方法继续研究中文中的汉字字形饱和现象。郑教授给志愿者呈现一个个6行5列的矩阵,每个位置呈现一个双字词,一共30个词,每个词的第一个字都是相同的。其中有一半是真词,比如,收入;另一半是假词,比如,收富;真假词的顺序随机打乱。郑教授让志愿者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进行真假词判断,他假设随着每个词的首字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志愿者的判断速度会越来越慢,而且他据此计算出一个饱和指数。实验结果发现,左右结构汉字的饱和指数高于独体字的饱和指数。这一结果与郑教授1994年首次采用自我报告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此外,实验结果还发现,偏旁语义与整字语义不相似的汉字在饱和指数上高于两者相似的汉字;但是偏旁读音与整字读音相似与否则对饱和指数没有影响。这一结果却与郑教授1994年的研究结果完全相反:1994年的结果发现,偏旁读音与整字读音不相似的汉字比两者相似的汉字解体速度更快;但是偏旁语义与整字语义相似与否则对汉字的字形解体速度没有影响。

虽然田兴博士与休伯教授2010年的研究与郑昭明教授2011年的研究采用的都是内隐实验方法,以及随着词语重复次数的增多会逐渐发生饱和的逻辑,但是前者的研究巧妙地区分出了语言加工的三个阶段,而后者的研究则无法做到这一点。郑教授2011年的研究,既涉及到他所声称的字形加工阶段(收的字形),也涉及到语义加工阶段,还涉及到两者的联结阶段。所以,他的实验证据无法排除汉字字形饱和发生在语义加工阶段或联结阶段的可能性。

最近,清华大学的袁杰博士采用田兴博士与休伯教授2010年开发出的内隐实验方法,对中文中的字形饱和现象究竟发生在哪一阶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的研究也包含三个实验:实验一呈现“省-湖北”或“省-玫瑰”这样的配对,实验二呈现“省-省”这样的配对,实验三呈现“湖北-江西”这样的配对。实验一涉及语言加工的所有阶段,既有字形,也有语义,还有两者的联结阶段;实验二的任务要求志愿者仅做字形判断,主要涉及字形加工阶段;实验三仅涉及语义加工阶段,不涉及字形加工阶段,因为语义(比如,省)是通过个例词(比如,湖北)推断出来的。实验结果发现,实验一中观察到了饱和效应,而实验二与实验三都没有观察到饱和效应,排除了汉字字形饱和发生在字形或语义加工阶段的可能性。因此,袁杰博士的实验支持中文中汉字字形饱和现象实际上发生在联结阶段的观点。这一观点,与田兴博士与休伯教授2010年关于英文中语义饱和现象的研究结论一致。这两项研究也许可以表明,中英文中的饱和现象可能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发生在字形加工与语义加工的联结阶段。

以前,不少人在阅读汉字时都有过这种长久看同一个字逐渐感觉它不像字的体验,但是在不了解这些心理学研究的时候,有人以为这是一种毛病,甚至深深地以为全中国只有他一个人有这种毛病。在了解了关于中英文饱和现象的最新研究之后,下一次如果你又经历了这种现象,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小朋友伤心地哭着鼻子,因为她反复扯着手里的绳子玩儿,不小心把绳子扯断了,米老鼠气球飞跑了。长久看着同一个字,字形与语义之间的绳子也断了,你原本认识的那个字也像气球一样飞跑了。

 


参考文献:

Yuan, J., Carr, S., Ding, G., Fu, S., &Zhang, J. X. (2016). An associative account of Orthographic Satiation inChinese characters. Reading and Writing, 1-21. doi:10.1007/s11145-016-9693-1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袁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