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设金牌榜的新导向 全民健身焕发新气象

 时宝官 2017-08-29

    全面取消全运会奥运金牌积分及全运会奖牌榜,这一“减法”被视作本届天津全运会的一大新风。伴随这一“减法”的,是首次增设19个大项的群众体育比赛的“加法”。这一增一减、一入一出,让不少人作出“金牌不重要”甚至“反金牌”的判断和解读。

 

    体育金牌还重要吗?似乎没那么重要了。去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国人对比赛首日零金牌的淡定与坦然,对没拿金牌但贡献了大量“魔性”表情包的傅园慧的追捧,已经给出了答案。金牌不再作为评价比赛、评价运动员的唯一标准,鲜活而完整的竞技个体将超越过度附载的“意义”,成为首要的关注点。这是对过往“金牌崇拜”“金牌至上”观念的纠偏。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必然会孕育出更加成熟自信的国民心态。

 

    注重享受比赛的过程,是不是就可以不要金牌?当然不是。不再奉行“金牌至上”的价值观,并不意味着就要否定金牌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如果没有了赛场逐鹿,没有了激烈争夺,那也实在是过于寡淡。更重要的是,突破自身极限、证明自身价值,不也正是现代体育精神的一部分吗?蛰伏4年之后,争夺胜利、冲击奖牌,几乎就是运动员的本能。对金牌的渴望,不违体育精神也毋庸讳言。

 

    没有一个专业运动员,可以容忍自己仅仅以“重在参与”“快乐体育”的状态出现在每一场较量中。之前有记者采访网球名将郑洁,面对“优秀运动员是不是特别讨厌失败”的提问,她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就在上个月的2017游泳世锦赛上,孙杨因自己错失800米自由泳奖牌而痛哭。太多人记住了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那句著名的话——“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获胜”,但其实后面还有半句,加上这句意思才更完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获胜,而是奋斗”。

 

    从反对“金牌至上”到“反金牌”的矫枉过正,观念变迁的背后是具有针对性的现实语境。在“奥运与全运过度挂钩”的压力下,运动员与体育官员评价体系畸形化,暗箱操作、裁判黑哨、兴奋剂丑闻等负面新闻时有发生。本届全运会上,复出的蒋文文、蒋婷婷姐妹获得花样游泳双人自由自选项目冠军后,她们在上届全运会上自认遭遇“不公”含泪宣布退役的旧闻也再次被翻了出来。

 

    这种意义和层面上,“拜金主义”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在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也提出“希望这是一届干干净净的全运会”的美好希望。不设金牌榜作为中国体育改革的风向标,将推动中国体育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文化塑造等方面作出调整,实现全面提高。

 

    在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迈进中,金牌之光不应遮蔽竞技体育本来的意义和价值,同样不应让人遗忘金牌之外丰富的运动内涵。竞技体育对“更快、更高、更强”这一体育精神的诠释和追求,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群众体育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美的历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比翼齐飞,十三届全运会做出如此安排,让更多人有理由期待,大体育、大健康将带来大精彩、大气象。

 

    (作者:王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