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后,德国是怎么恢复经济实力的?

 q1338 2017-08-29

两个基本点(最重要):1,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德国活了过来。马歇尔计划性输血,是德国可以进行规划性和大规模战后重建的基本要素。要知道,德国在45年是彻底被打成白痴了,工业体系全毁。发动战争所造成的国际债务,货币体系崩溃。这种境遇下,如果给德国人单干,神都恢复不起来。。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不仅仅是对于德国的物资援助,财政借款,还有工业基础材料等等外贸的让利,以及用强大的战后美元信誉给德国的债务陪绑。并且通过“援欧”时期的统一协议,把整个欧洲重建统一起来。

2,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础保障。这本质也是马歇尔计划在德国援助中,计划输出的一种“秩序”,而德国在这个秩序基础上,开始进行复苏。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确保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而国家也作为参与者加入其中,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框架之内发展经济。而正好马歇尔计划所引起的,欧洲趋于“统一重建”所产生的庞大市场容量,以及美元资本对于德国在外部的陪绑,此时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正好内外无缝连接,产生极大的发展动力。

两个基本保障:1,人才储备和教育体制重建。重新建立起技术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和技术研发为主的综合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以“需求”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

2,科技政策的倾斜,极度扩大财政支出中的科技产业投入。政府主导产业化科技,鼓励工业企业和研究部门合作,高度市场化需求,政府用税收等政策进行配合(听起来耳熟不?我朝也是这么干的),后期转向大公司主导科技产业。

四项基本原则(对外):战后德国的外交处境很尴尬,四处被仇视,必须改善这种困境。

1,对内肃清“纳粹元素”,摒弃绝大部分纳粹时代决策方式,在内政上否定纳粹历史,并主动严打纳粹残留。摆出一个“新德国”的姿态。2,外交上,放低姿态,将自己定格为“罪人”,用“赎罪”的态度,对待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小国,尽力弥补。3,放弃战前所有的德国利益,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两德统一,把历史结点定格在“新的德国”,外交上转为保守,紧跟美国老大哥的步伐,听从老大哥安排,保证跟随但可置身事外。。4,积极解决“法德矛盾”,这是欧洲大陆上最需要解决的“大国矛盾”,法德关系缓和是德国无论经济还是地缘上都需求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以法德牵头,进行欧洲一体化的一些合作设想。在后期,想借此脱离“完全服从美国”的局面,有自己的话语权。。

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产业恢复:19世纪末,德国快速的工业成长,除了有爆发性的技术革命外,在具体措施上干了两件事情:山寨和仿冒英国产品做积累和规模化发展基础工业再图其他。。

战后的德国也干的这些事情,英美在50年代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已经开始对周边国家进行工业品输出了,那么德国最初进行欧洲大陆外贸的工业品,依然是仿照英法产品而来,通过工艺升级和成本控制,压低产品售价,对大陆市场进行竞争。。这种仿冒在格申克龙的定义中就变成了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名义上是借助已有科技然后促进科技进步,本质上就是仿冒和抄袭已有的科技成果,然后形成产业群进而消化创新成自己的品牌

其次,规模化基础工业发展,尤其是政府牵头的几个工业区,进行规模化,质量化的基础工业品生产,不到十年就在欧洲大陆市场的基础工业品的品质上占了绝对的上风,而基础工业品的发展,和外贸的成功,也推进了德国工艺技术的改进。

2,产业升级:在依靠基础工业品和产品的外贸,有了经济基础以后,开始谋划产业升级。

首先是,工艺技术的升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炭和钢铁制造业非常兴旺,到了60年代末企业就思考如何的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核心工艺”和“核心产品”,尤其是当时德国处以中小企业围绕基础工业为经济主导的环境下,这种产业升级很有性价比。例如钢铁大王克虏伯不再做钢铁的初级生产,而要做精细加工,其中无缝钢管非常厉害,后来没有哪个国家无缝钢管的质量是超过克虏伯的(当然他后来还是悲剧了,而后重组)。再有中小企业,每个企业至少有一项核心技术或产品,

其次是,应用技术的升级。联邦德国对科技的资助激增到所有公共开支的5%。在政府的巨额支持下,大量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开始繁荣,而工业界对于更高级产品的需求,也促进了工业部门在研究方面的参与。属于先由政府牵头,再有市场导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