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缙临床经验(对针灸手法感兴趣的建议收藏慢慢看)

 AB向往神鹰 2017-08-29

三、手法经验

手法介绍:

手法介绍针灸手法介绍

 

单式手法张缙二十四式单式手法

 揣、爪、循、摄(穴上经上),摇、盘、捻、搓(左右动作),进、退、提、插(上下动作),刮、弹、飞、摩(针柄上),动、推、颤、弩(针身上),按、扪、搜、拔(进出针后穴位上)(针尖上)。

(一)揣

是寻找穴位的方法。以拇指或食指指头,找穴位区域(穴区)内之敏感点.穴“区”之大小依据腧穴之所在的解剖位置而不一,穴为区内之敏感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特殊穴位有专门揣法:

丰盈肥厚—用按压法,中脘、环跳即是。

两筋之间—用分拨法,内关、足三里即是.

穴被覆盖—用旋转法,养老、神门即是.

穴在关节-用张合法,听宫、下关即是.

屈伸关节方能揣穴——解溪即是。

垫肘抬肩方能揣穴——肩顒即是。

《针灸大成》:“揣: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在阴部筋骨之侧,陷者为真.在阴间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下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

 (二)爪

是标记穴位及宣散气血,以使进针无痛的方法,以拇、食指头揣到敏感点后立即立起第三指关节,以指甲爪掐穴.爪也是爪切速刺的组成部分.

揣爪是在穴上施用的方法.

《针灸大成》:“爪:爪而下之,此则<针赋>曰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血得以宣散,是乃不伤于荣也,右手轻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针之秘法也。”

 (三)循

是循按经脉,以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使二、三、四三指平直(屈曲第一指关节),在一经之末端,一般在腕、踝关节上向心循按,循按与揉法相结合.

《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经络之处,用于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

《金针赋》:“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针灸问对》:“下针之后,如气不全,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尖至曲池,上下往来按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故曰循以至气。”

《针灸大成》:“循而通之.经曰: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傍循之,使令气血宣散,方可下针,故出针时,不闭其穴,乃为真泻。”

 (四)摄

用爪甲切掐经脉,在经气涩滞时使用的方法.用三、四指指甲(屈曲第一指关节)在一经之末端,一般在腕踝关节上向心切掐.

《针经指南》:“摄者,下针如气涩滞,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得通也。”

《金针赋》:“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针灸问对》:“下针之时,或气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甲于所属经分往来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

《针灸大成》:“摄者,用大指随经上下切之也,其气血自行.”“凡下针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

根据《金针赋》“循而摄之”,我把循、摄并用.循摄在临床上同时应用的方法是以指头与指甲同时在经穴上叩击,由腕踝关节,向上直至肩、髋关节,叩击速度要快;要有一定的力度,要把叩击力量向内“震”,叩时以医者腕关节为轴。三指要并列齐叩.与经呈平行,以其中一指(多用中指)叩击在大穴上,如此1-2次,每次约2-3秒.在针入穴后,而得气欠佳时用。一般用于肢体上,其它处不多用。循摄同时用,是为了激发经气,进而使气至病所.要注意循摄后必须立即运针,两者衔接要密切。两者脱节或速度慢时多无效。

“揣”是一度激发(经气),“爪”为二度激发,下针为三度激发,循摄为四度激发,闭其下气(关闭所针之穴下方)的同时向上方要有推力,这是五度激发,再带力用针通调之(针尖朝上)。如时机和力度掌握合适,此法多可成功。方法、力度、速度和衔接是技术关健.这是一种连动手法。

循摄是在经上施用的方法.

 (五)摇

“摇”有三个作用:

1.摇大针孔-是伴随出针的一种方法。亦即古典手法之泻法“开阖”中的“开”,摇而退之。

2.浅而大摇—是青龙摆尾的基本手法。在关节阻涩,气不上行,而又是在浅部行针时使用。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3.深而小摇—是白虎摇头的基本手法。在关节阻涩,气不上行时,而又是在深部行针时使用。一摇一振。

4.是一种出针的方法.

《针经指南》:“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出也。”

《金针赋》:.“摇而退之。”

《针灸问对》:“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摇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此摇法,故曰摇以行气,此出针法也。”

《针灸大成》:“摇而伸之,此乃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而后浅,自内行外,泻针之法也.”

 (六)盘(只能用于肚腹部软肉处)

是将针刺入腹部腧穴后,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每盘3600)的手法。本法是用于腹部软肉处的腧穴。盘时用拇食中三指扣住针尾,(金属丝绕成的针尾能松动自由的旋转,或用拇食指掐住针尾进行盘转。向左(顺时针)或右(逆时针)盘,每盘3-5次,有时左右交替。明·汪机说:“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

《针经指南》:“盘者,如针腹部,在穴内盘摇而已。”

《金针赋》:“肚腹盘旋。.”

《针灸问对》:“如针腹部,软肉去处,只用盘法--一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出针为泻,故曰盘以和气。”

专用于腹部,得气、卧倒针身(可与提插结合为用),手扣针尾,向左向右盘旋是其技术关键.

 (七)捻

用拇食指指腹持针,一左一右捻动,每次不得超过1800

《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向前推)谓之左,大指往下退(向后退)谓之右.”

《针经指南》:“捻者.以手指捻针也,务要记夫左右。左为外,右为内。”

①用于进针—缓慢捻转进法

②用于寒热补泻—与九六相结合

拇指向前(行九阳数为补)—取热

拇指向后(行六阴数为泻)—取凉

③用于经气上下,左转气上行—治上

右转气下行—治下

④用于行针

⑤用于平补平泻(不补不泻,即调气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左右转针不超过1800是技术关健。

 (八)搓

是一个最重要、最关健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将针刺入后,向一个方向连续3600的转针,如搓线之状,故名搓针,必须:

1.速刺进针

2.将针向一个方向搓

3.实搓与空搓交替,能实则实搓,不能实搓则空搓。实搓是针转360°,空搓是指搓摩针柄而针体不转(此时仍有一种搓摩针柄所致之环形力量沿针体传到穴中)

实搓好比显徽镜上的大螺旋—大调

空搓好比显微镜上的小螺旋-微调

4.用力要均匀.

《针经指南》:“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卧针,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治寒而里卧针,依前转法,以为搓也.”《金针赋》:“搓以去病.”

《针灸问对》:“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气。”

搓针成功的标志(四项):

①捻之不转

②提之不出

③插之不入

④气满自摇

针不是一丝不动,而且可动一丝,绝不可以肌肉缠针.

搓针方向多为顺时针,亦可相反,但所有的按续动作亦需相反。

勿转太紧,令人肌肉缠针.

《医宗金鉴》:“浑如搓线悠悠转,急则缠针肉不离。”

 (九)进

1.这是一种基本方法.将穴分天人地三部,在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范围向内插针叫进。

2《针经指南》指出:“凡不得气,男外女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

男外-一指对男子行针时医生要拇指向前,针向外捻,此时力大,刺激量大.

女内—指对女子行针时医生要拇指向后,针向内捻,此时力小,刺激时小.

春夏—阳气上浮—宜刺浅。

秋冬-阳气内藏—宜刺深.

这里捻转指捻针前进.

这里也告诉我们窦氏行针是捻进捻退方法,即捻转与提插相给合,使针里螺旋式前进或螺旋式后退。

《金针赋》:“动而进之,催针之法.”

《针灸问对》:“进,下针后气不至,男左女右,转而进之。外转为左,内转为右,春夏秋冬,各有浅深。又有补法,一退三飞,真气自归,其法一提出至天部,三进入地部,提针宜速,进针三次,每停三次,每停三息宜缓,进时亦宜吹气,故曰进以助气。”

窦氏在《针经指南》里把“进”与“退”是并提出的,强调要区分男女与季节,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有了具体的补充。认为转针有内外之分,季节有刺深刺浅之别,并提出进退要以天、人、地三部为基准。天、人、地也叫“三才针法”。

 (十)退

①穴分三部天、人、地。在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范围内,由深向浅提针叫退.

②出针也叫退.

《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此为退也。”

《金针赋》:“摇而退之,出针之法.”

《针灸问对》:“退,凡施补泻,出针豆许,补时出针,宜泻三吸;泻时出针,宜补三呼.再停少许,方可出针。又泻法一退三飞,邪气自退,其法一插至地部,三提至天部,插针宜速,提针作三次出,每一次停三息,宜缓。提时亦宜吸气,故曰退以清气.”

①退指出针而言;

②要先退“豆许”;

③作为烧山火的从属动作时用为一退;

④做透天凉手法时要用三退。

 (十一)提

《金针赋》:“轻浮豆许曰提。”(首次提出本法)

《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音涅通捏}针,慢慢升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吹气五口,其法提则气往,故曰提以抽气.”

1.从泉石心在《金针赋》上及汪机在《针灸问对》上的解释看,此法用力要轻,升提幅度为“豆许”,操作中要有一种“上浮”的感觉.再如《针灸大成》中所说:“微引其针气自来”,也是这个意思.

2.必须在天、人、地三部中之一部内做.

3.从“提插补泻”看,本法必须拆开,提针为寒,属泻法.

 (十二)插

《金针赋》:“插针除寒之有准.”(烧山火)

《针灸问对》:“方可插针”,“一次疾插入地”。(透天凉之从属操作).

《针灸大成》:“针插之时热气复生。”(烧山火)

1.本法源于《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2.本法之用力程度和运针方向,与“提”相反,但其幅度也是豆许,其用力之程度强。

3.其方法是仅限于持针之拇食二指之指关节用力,来控制“豆许”之幅度。

4.得气向内慢慢而有力地插针,是求热的技术关健.

5.“提插补泻”这个概念必须“提”与透天凉结合,“插”与烧山火结合.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提插作为主法亦可单独使用,但称之为补泻必须是凉、热手法中的组成部分。

 (十三)刮

古谓之“抓”,古音蚤,掐也.

《素问·离合真邪论》:“抓而下之。”

姚止庵注曰:“抓,以指甲刮针也,能移不忍痛,可散积年风。”又云:“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

《琼瑶神书》:“刮刮,左刮刮,右刮刮,中刮刮,上刮刮,下刮刮。虚实。”

任作田:“刮针即用指甲,搔刮针柄。”

向上刮:右手拇指抵住针尾,中指内屈,由针柄根部向针柄上部连续刮。

向下刮:食中两指持紧针柄尾端,用拇指甲由上向下刮。

指甲刮针古已有之,只是十四法未收。

刮针有向上向下之分,可产生轻度震颤。

向下用力刮是一种在酸的基础上取热的一个变法;向上轻刮是在麻的基础上取凉的一个变法。

轻刮可以催眠。

产生水波样针感的主要操作方法。

 (十四)弹

催气之法:弹针、弹穴.

亦可散气-解决气滞.

《针经指南》:“弹者,凡用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如泻不可用也。”

《金针赋》:“弹则补虚。”

《针灸问对》:“补泻之时,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

《针灸大成》:“弹而努之。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

①弹是一种弹针柄的方法,目的是催气。

②直弹其穴(食指法,中指法)。

③弹针进针也是快速进针的一种。

 (十五)飞

《金针赋》:“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神应经》:“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

术式操作:

①用右手拇食两指。拇指与食指呈交互状,要拇指头向前,食指头向后,将两指弯曲。

②由针根部轻贴针柄向上飞旋。

③两指一捏一放,如飞鸟展翅之象(故名曰飞),用拇指肚及食指第一节桡侧由下而上沿针柄之金属螺旋摩。力度要均匀一致,使指感有如转针,但针体不能上提。

技术关键:

①飞针成功关键在经气充盈于穴中,其表现为针体自摇。

②搓针为其基础,一定要完完全全达到气满自摇程度,且不用守气。

③飞针手技要熟练,基本功底要扎实。

④实即一种有规律(方向一定,力度一定,节律一定)的摩针。

⑤在“摩”上下功夫,在“力度均匀”上下功夫,在“指感与针感”上下功夫。

⑥《金针赋》上的“赤凤迎源”实即飞法取凉。

⑦力呈螺旋式,向上,向外;指法呈漏斗式下紧上松。

⑧此螺旋式的“力”含向上提的成分,但要提之不出;含针向右转的成分,但要转之不动。

⑨“飞”后要迅速进行再次飞针动作,手向穴位时要带掌风。

 (十六)摩

《琼瑶神书》:“摩摩,左摩摩,右摩摩,中摩摩,上摩摩,下摩摩。虚实。”

①摩是《琼瑶神书》首先提出之单式手法,是以手指摩针柄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飞针,飞针取凉时手指接触针柄,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螺旋式向上边提边转边摩。但要提之不出,转之不动,似提而非提,,似转而非转,由尾部向下(快)拇食指两指近针根部,捏针要轻而又轻,向上摩时要由轻而更轻,直到放开这个过程叫“飞”。其貌概似“虚搓”,故名“虚摩”,是一种呈螺旋样的力沿针向上。

②以拇指食指从针柄两侧摩针柄,呈一种徽弱而又温和的刺激。

③产生水样针感时感觉歌锐者要用摩法。

 (十七)动

《难经·七十八难》:“动而伸之.”(针带力向外叫动;反之,针带力向内叫推.)

《针经指南》:“动者如气不能行,将针伸提而已.”

《针灸问对》:“凡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

动是在静久留针中的一种行气手法,是泛指“动针”而言。

有“伸提”之动(窦氏)

有“摇振”之动(汪氏)

“动”不是一般抽象的“动”;按窦氏及汪氏原意是将针“伸提摇振”.

要领是窦氏在《标幽赋》上所说“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揆诸原意结合临床实际这个“动”是带力退针向外,和《标幽赋》的下句“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为对句。

 (十八)推

《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

《标幽赋》:“推内进搓。”

《金针赋》:“推之不动.”

任作田:“推,气行不远时,用拇食指郊外针由得气处轻轻提起,针尖向意欲行气的方向,拇指向前匀整而有力的捻推针柄,拇指达到指腹后横纹时,即轻轻退后,然后再用力向前推第二次如此连续推数次或数十次。”

推针有:

①直推(与插针结合)

②捻推(与捻针结合)

③推皮(“推陈出新其皮,盖其外门.”)

④推针速刺

技术关健:是推力,手紧持针柄,上提丹田之力至肩到肘下腕及指,使力贯针中,使针成为力的载体,要力在针前,针随力入.

 (十九)颤(通战)

《琼瑶神书》:

“战战,左战战,右战战中战战,上战战,下战战。虚实。”

“急按战战气自通”

“高低刮战”

“按提搓战”

《琼瑶神书》中,战法应用颇多。“战”通“颤”.

是手持针柄对腧穴进行的上下颤动的一种单式手法,颤动的速度快,振幅小,力度均匀,是一种微弱温和的刺激。常和提、按相结合.日本的针刺十三技中“震如术”即颤法.

 (二十)弩

《素问·离合真邪论》:“弹而怒之。”

《标幽赋》:“循们弹努,留吸毋而坚长。”

《针灸问对》:“下针至地,复出人部。补泻务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捏住针头,不得转动,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住四、五息久,如拨弩机之状。”

弩是将右手食指或中指在针体上如扣弩机之状,使针体弯,从而使针尖向前或向后。

①手向后弩(向术者),则针尖向前,气则向上行;反之,则气向下行.

②在特珠部位进行,如球后、天突进针时,需用弩法。

 (二十一)按

1. 《灵枢·官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

2.《针经指南》:“按者以手捻(音捏)针无得进退,如切按之状也。”

3.《金针赋》:“重沉豆许曰按。”“豆”是古代计量单位,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此常指极轻的份量。本句当是指极小的幅度而言。

4.“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5.《针灸问对》:“欲补之时,用于紧捻(音捏)其针按之,如切脉之状,无得挪动。”是一种按力入穴的方法。

含义及技术关健:

①按针入力-取热

烧山火时用,经典术式中,“紧按”(《金针赋》《针灸大成》)是取热的关健.“紧”字在此应作紧握针柄用力下按,即按力入穴之意。.

②按穴上下以闭气

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③按穴守气(不得挪动)

行烧山火手法时用于守气

6.按针速刺

速刺进针之一。特点是针入气至.即“针与其气相逢。”(《针灸大成》)

要言之:一为按针——刺入和取热时用

二为按穴——闭气和守气时用

 (二十二)扪

《针经指南》:“凡补时用手扪其穴也.”

《金针赋》:“扪为闭穴。”

《针灸问对》:“补时出针,用手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曰扪以养气。”

《针灸大成》:“扪而闭之。经曰:‘凡补必扪而出之,故补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不泄,乃为真补’”

①《内经》开阖补泻的“阖”,“阖”为补。

②使气血勿泻。

③使穴关闭:A.揉按

B.“推其皮,盖其外门。”(《内经》)

 (二十三)搜

《琼瑶神书》:

“搜搜,左搜搜,右搜搜,中搜搜,上搜搜,下搜搜。虚实。”

“气紧补泻,提、按、刮、搜俱紧.”

“凡下针得气针头,针尖不动者用搓、循、盘、按、推、战、搜、摄、提、横,顺、逆、摇。”

“再加搜搜一二转。”

“再搜搜来十数次。”

用针尖搜寻针感。苍龟探穴手法“钻剔四方”即在穴之上下左右四方去搜寻,钻是向前,剔是向后,搜是用针尖慢慢搜寻针感,动作要慢。

特点:慢、仔细。

分层候气、催气是其关健。

《针灸集锦》第268页;

“搜法:是针已进到所定深长尚不得气,即将针退到皮下,改变针尖方向,再行进行。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复地进退搜(探)索,以催其气至。”

 (二十四)拔

《针灸大成》针内障秘歌:“弱翳细针粗拨老.”

《针方六集》:“金针拨转瞳人。”

“自上层转拨向瞳人。”

1.拨法在古代主要用于金针拨内障。

2.郑氏学派在取穴时用分拨法,以左手将影响寻找穴位之肌腱和血管拔开,以便揣穴,以便进针。“揣穴遇到肌腱、血管时,要用手指向前后或左右推拨,使其分开而按住穴位,如针内关穴,左手拇指紧按其穴,将两肌腱和血管拨开,同是要开到患者有酸、麻感觉的部位。”

3.近人用粗针划拨,即用三棱针刺入背俞等穴,在筋膜上划拔,将纤维拨断,此法民间亦称截根。”

以上二十四式单式手法是在窦氏十四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十四法均与催气、行气、调气有关。按《针灸问对》的记载,它的意义是:

“摇以行气”、“退以清气”、“动以运气”、

“进以助气”、“循以至气”、“摄以行气”、

“努以上气”、“搓以使气”、“弹以催气”、

“盘以和气”、“扪以养气”、“按以添气”、

“提以抽气”。

 

 

手法介绍(2)针刺补泻


一、几个关健问题必须弄清楚

(一)补泻是在《内经》时代开始的,到元明之际完成的。

(二)对“补泻”这个概念必须清楚。它有三个方面含义:

1.指总的机体的机能状态而言,对虚者宜补,对实者宜泻。但,这要通过调气解决。调气是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功能,医生只需用针激发起经气或使气至病所(可比成开开阀门),经气的调节机制便自己启动,但这种激发是有技巧的。

2.指具体的方法,如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等。

3.有的是对补泻本身的一种解释,告诉你什么是补,什么是泻----迎随补泻就是起这种作用,这也是一种趋向性的提示,不是具体方法。

(三)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是一种从属方法,它们不能离开寒热即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独立存在。

(四)徐疾补泻是《内经》中升华了的针刺取热取凉的大法。它没有任何别的解释。和其它补泻相比,徐疾补泻是占统领地位。其它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开阖补泻)均不能单独存在。所指其它补泻只是从属于徐疾补泻,是取热、取凉中的具体方法。

(五)一定要严格区分“提插”、“捻转”与“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的不同概念。也就是说作为方法,提插、捻转可用于行针中的任何方面,可由自己随意组合应用。但一加“补泻”二字成为“提插补泻”或“捻转补泻”时,就只能是取热取凉中的一种方法。要言之“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只在凉热手法中才能出现。“提插”方法或“捻转”方法,是激发经气,启动机体的自我调衡系统,来完成补虚泻实以及其它(如抗炎、抗痛、抗休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的目的。这些概念不搞清楚,“补泻”理论则无法用于临床。

下边讲七项补泻。

二、徐疾补泻

是最基本的补泻方法,是补泻方法中的“老大”,是七个补泻(指教材上)的纲。另外几项补泻全是以徐疾为中心,围绕着徐疾补泻而存在。“徐疾”是《内经》中取热取凉大法,对其意义和应用要全面理解。

“徐疾”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徐而   实,     虚。”

(慢进 ) (快出 ) (补)(快进)(慢出)(泻)

(热)(凉)

《内经》中对此有两种解释:

(一)《小针解》: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刺之徽,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

(二)《针解篇》: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王冰注:

“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穴已,迅疾按之,则真气不泄,经脉气全,故徐而疾乃实也。”

“疾出针,谓针入穴已,至补经脉,即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徐已缓按之,则邪气得泻,精气复固,故疾而徐乃虚也。张介宾:

“徐出针而疾按之为补,故虚者可实。”

“疾出针而徐按之为泻,故实者可虚。”

王、张两位是从出进针的速度和按闭针孔与否来立论,是崇《针解篇》。

 简言之: 徐出针疾按针孔为补 徐出为补

 疾出针徐按针孔为泻 疾出为泻

 《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 简言之:徐(慢)入疾(快)出—补 徐入为补

 疾(快)入徐(慢)出—泻 徐出为泻

 把两个简言之对比一下:

 上者徐出叫补\

 下者徐入叫补/(这是主操作)

 上者疾出叫泻\

 下者疾入叫泻/(这是从属操作)

 ①这是两千年以来补泻最大的难点。

 ②王冰、张介宾是两位《内经》大家。他们遵从《针解篇》解释徐疾,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障碍。

 ③应当想到,这是实际问题不是理论问题。

 ④《小针解》是《灵枢》本身的篇章,而《针解篇》则是《素问》上的文章。应当说《灵枢》第三篇的《小针解》对《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距离时间最近。“徐疾”是《九针十二原》篇上提出来的。说《小针解》的解释更接近原著原意是合理的。

 广州中山医大吴秀锦教授19796月去法国参加了第六次世界针灸大会.会后在法国讲学时,她成功地演示了烧山火手法.回国后,我问她详细情况时,她对我说,她是师承文介峯老大夫.文老的手法特点听来和《小针解》极为近似.隔年中国针灸学会在贵州开会时请文老现场演示,我亲眼看到文老的绝技,亲手摸到文老行烧山火手法时右臂的用力程度.我对于《小针解》原来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至此,我是全信无疑了。

 ⑤《内经》:“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气实乃热,气虚乃寒与《九针十二原》也是一致的。

 ⑥事实上徐入疾出—热,疾入徐出—凉,这是已为两千年来实践所证明了的。

 向里用力—热\ 在凉热手法来说,这是天字第

 向外用力—寒/ 一号的技术关健。

 ⑦徐疾补泻的发展

 先浅后深、先深后浅\ 这两者是一回事,只是角

 三进一退、一进三退/ 度不同。

 “先后”为操作顺序,“三进”是浅,“一退”是深,依此类推。

 先浅后深,关键是先浅(后深为从属动作)

 先深后浅,关键是后浅(先深为从属动作)

 三进一退,关键是三进(一退是从属动作)

 一进三退,关健是三退(一进是从属动作)

 三、迎随补泻

 始见于《内经》.

 《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追而济之。”

 《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济之者,补也。”

 《灵枢·终始篇》:“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 《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注,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顺逆而取之,故曰迎随。”《难经》首先把“迎随”与经脉注流相结合。

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难经》又把五行中子母生克和迎随连到一起。

 从以上《内》、《难》经文中看:

 ①均为理论上解释性的提示.

 唐·杨玄操注:

《难经注释》:“迎者泻也,随者补也。”

 宋·丁德用《难经补注》:“凡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曰迎而夺之,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出而扪其穴,名曰随而济之。”(扪穴为随)

 “又补其母,亦名随而济之;泻其子,亦名迎而夺之。”“又随呼吸出内其针,亦曰迎随也。”(呼吸为迎随)

 滑伯仁《难经本义》:“迎随之法,补泻之道也。”〔补泻是迎随)

 《济生拔萃》(元·杜思敬〕:“补当随而济之,泻当迎而夺之。又随呼吸出内,亦名迎随也。”(呼吸为迎随)

 张洁古:“呼吸出内,亦名迎随也。”(呼吸为迎随)

 马元台:“徐疾补泻亦名迎随。”(徐疾是迎随)

 汪机:“迎随即提按。”(提按是迎随)

 杨继洲:“捻转补泻是迎随这法也。”(捻转是迎随)

 把“迎随”具体化的首先是张壁,但影响大的则是张世贤.

 元·张璧(云岐子)

《济生拔萃》共四卷,其中卷二为《洁古云岐针法》亦称《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张璧是张洁古(元素)之子。)

 “凡用针,顺经而刺为之补,迎经而刺为之泻。”

 在此基础上张世贤(明)《图注难经》又予以发挥:“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此乃经脉往来之规定。凡欲泻者,用针芒朝其经脉所来之处,迎其气之方来未盛乃逆针以夺其气,是谓之迎。凡欲补者,用针芒朝其经脉所去之路,随其气之方去未虚,乃顺针以济其气,是谓之随。”

 李梴的《医学入门》亦顺此说.

 注意:

 1.张世贤已肯定:大循行为其基础

 手足三阳-----手走头,头走足

 手足三阴-----足走胸,胸走手

 2.依大循行,此法只能说,不能用。

 3.《内经》中有两套经络循行方式:

 一为《九针十二原》之脉起中焦,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为了区别二种理论我把《九针十二原》篇的大循行叫“肺肝系统”.)

 一为《本输》之井荣腧经合(所出为井,所溜为荣,所注为输,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我把《本输》篇的循行叫“井合系统”.)向心传——针灸临床实际用这些)

 不是临床专业行针者,而仅是医经专家,其解释实用部分难免和实际有距离。

 明·汪机早就对此提出异议:“迎者,迎其气之方来而未盛也,泻之以遇其冲,何尝以逆其经为迎;随者,随其气之方往而将虚也,补之以助其行,何尝以顺其经为随。所言若是,则其妄诞可知矣,岂可示法于人哉。”

 可见:

 ①迎随是对手法的一种形象解释;

 ②是一种原则性的提示,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 ③从《难经》就看出来人们是愿意把它解释成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东西;

 ④到元朝云岐子张璧首先解释,迎随为针刺方向:“凡用针,顺经而刺为之补,迎经而刺为之泻。故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此谓迎随补泻法也。”

 张世贤进一步:

 ①明确了手足十二经为其经脉基拙;

 ②明确了针尖(芒)朝其经所来之处,朝其经所去之处为具体的方法。

 张世贤字天成,宁波人。明·正德年间作为大方脉医生行医。《四库全书提要》评他的《图注难经》时说:“不必待图始解者,亦强足其数,稍为冗赘,其注亦循文敷衍,未造深微。”为人若是,其学术的可信度要大打折扣的。

 为迎随补泻找出路的:

 据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论》中提出:“迎而夺之有分寸,随而济之有浅深。”“欲用迎随之法者,要知经络终始逆顺深浅之分.”据而提出:

 十二经浅深顺逆迎随补泻法

 根据《难经·七十七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而提出:

 十二经生克制约迎随补泻法

 根据《灵枢·卫气行篇》:“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其时”,而提出:

 十二经流注时刻迎随补泻法

 名目不少,但均无实用价值。在几十年间也没见有人把名目繁多的迎随补泻作为方法而应用到临床上.

 几十年的努力,“迎随”始终上不了临床。摆在教科书上只能讲而不能用。直到今天也没见到有用迎随方法治疗的症例和文章。

 四、呼吸补泻

 教科书上定义: 气出针入,气入针出——补

 气出针出,气入针入——泻

 即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补

 吸气时入针,呼气时出针——泻

 《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 《针灸大成》:“问呼吸之理.答曰此乃调和阴阳法也.故经言,呼者阳出,吸者随阴入,虽此呼吸分阴阳,实由一气而为体,其气内历于五脏,外随于三焦,周布一身,循环经络流注孔穴,顺其形气之方园,然后为用不同耳……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枢纽,人身之关健,针家所必用也.盖呼则出其气,吸则入其气。欲补之时,气出入针,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 根据上述古典医籍中的呼吸补泻理论,可以理解为:将呼吸作为“时机”在行针时应用

 即气出时针入,气入时针出-----

 气出时针出,气入时针入-----

 其理由:“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枢纽,人身之关键,针家所必用也。”

 一定要注意不能只看呼吸的清气(气体交换),不看周身的气机(气在周身的运行)

 呼气时,吸气时周身的气机必有变化

 呼吸补泻是利用呼吸的不同时机来出入针,来调理气机,扶助真气,布散邪气,从而达到调合阴阳之目的。这是按呼吸气机行针调气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将呼吸的不同时机,作为行补行泻的一个标志。

 在《针灸大成》一书里,杨氏把“呼吸”摆到“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中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在“烧山火”时,患者先用鼻吸气作为从属,然后连用“口呵”五次,“口呵”是指将口腔张开,口呈圆形,使由肺呼出之气流要经过口腔粘膜呼出口外,由于肺呼出之气,是经过了体内加温必然在口腔粘膜上留有温热感,以此温热感来引导患者体会针下热感,这是一种有效的诱导。在透天凉时则以口吸气为主,以鼻呼为从属,患者吸气时要闭齿张口,长长地吸气,此时由于外界清气的与口温有一定的温差又加上闭齿吸气又加快了气流速度所以口腔内有明显之凉感,以此凉感来诱导患者的针下凉感。

 近代研究:

 肺切除时以徐缓之深呼吸能加强针麻效果,说明行针时呼吸气机是影响针麻效果的.

 针刺合谷(实验研究),配合呼吸,能增强针效.

 《难经》作者和一代针刺手法宗师窦汉卿就对“呼吸补泻”持有异议:

 《难经·七十八难》:“补泻之法非必吸出内针也”

 《标幽赋》:“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 呼吸是客观存在的,对机体各方面都会有影响。究竟对针刺有什么影响要进行研究。尊重古人原意,尊重近人研究,让实践说话,切不可以推理来下结论。

 五、开阖补泻

 首见于《内经》.

 《灵枢·官能》:“摇大其孔……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 《素问·离合真邪论》:“大气皆出,故名曰泻”,“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名曰补。”

 《素问·针解篇》:“徐出针而疾按之——补”, “ “疾出针而徐按之——泻”.

 对此历代皆从其说,即:

 开——摇大针孔——使邪气出——泻

 阖——按闭针孔——令真气存——补

 几点看法:

 ①《内经》原则精神:引阳入内——补;导阴外出——泻.

 ②《刺志论》:实者气入也——气实者热也,虚者气出也——气虚者寒也.

 ③引阳入内,气入为实,气实者热——与徐入取热一致导阴外出,气出为虚,气虚者寒——与徐出取凉一致

 ④开阖是一种辅助、从属的方法,不能独立存在.

 是为徐疾而设,是寒热法的一种辅助,亦即押手之使用规律,是取热取凉结尾对穴的处理.

 ⑤这和在临床上取热用押手按穴,取凉不用押手不按穴,是一致的.

 ⑥开阖补泻是徐疾补泻的组成部分.

 ⑦徐疾是取热取凉主法,开阖是取热取凉的一部分.

 六、提插补泻

 始见于《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 窦氏之动退空歇,推内进搓,亦源于此。

 《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当知荣卫内外之出入,经脉上下之往来,乃可行之。夫荣卫者阴阳也。经言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先深而后浅、从内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一言荣卫者,是内外之气出入;言经脉者是上下之气往来,各随所在顺逆而为刺也。”

 由上可见:

 ①调整内外阴阳之气是提插补泻的主要目的——从调气而达到补虚泻实。

 ②提插补泻是单式补泻,它必须依靠在凉热手法上,并与九六结合而为用。作为“提插补泻”,它不能独立为用。单独用于临床时,不能叫“提插补泻”,只能叫“提针”“插针”。这一点必须清楚。

 ③八法手诀歌(《大成》)

 急按慢提阴气升(寒)(主要操作是慢提)

 急提慢按阳气隆(热)(主要操作是慢按)

 由于不同的人行文用字亦不同,必须揆度全意来理解。

 ④亦可将提插用于候气、催气上。

 七、捻转补泻

 《内经》已有捻转方法,“吸而转之”(《八正神明论》);“切而转之”(《官能》)

 《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右转为泻为凉)

 “随济左而补暖”(左转为补为热)

 《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

 这是根据窦氏提出的医者大指方向为左右捻转的依据。后世定捻转补泻主要是依据窦氏.

 窦氏之后许多针家在“捻转补泻”上大作文章,把捻转与男女、早晚、呼吸、上身下身、阴阳等联到一起。从《金针赋》开始,到《医学入门》发展得更复杂。《针灸大成》又照录了原文,广传于世。

 《金针赋》写道:“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前进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

 明·汪机对《金针赋》上所阐述之“捻转补泻”就持有异议。他说:“卫气之行,但分昼夜,未闻分上下也,男女脏腑经络气往来未尝不同也。今赋(指《金针赋》)所言如是,似涉无稽之谈,安可为法于人哉。”

 又说:“一日阴阳之升降,午前阳升阴降,午后阴升阳降,无分补男女也。考之《素》、《难》,男女脏腑经络腧穴气血,昼夜周流无不同。今赋言午前午后,男女补泻,颠倒错乱,如此悖经旨也甚类。

 究竞是泉石心之针技已达炉火纯青,彼能区分而我不能区分,从而反应出汪机所说的一般规律之外的规律,还是汪机的批评是对的?应该从实践上去找答案,空对空的议论是没有意义的,我是倾向于汪氏的。

 当前应当把“捻转补泻”的术式按窦氏在《针经指南》上所说以拇指捻针的方向来定是合适的,因为拇指向前(上)针向左转时力度大于拇指向后(下),针向右转。左转为补为热,右转为泻为凉。这和窦氏手法运用的规律是一致的。

 八、九六补泻

 以《易经》奇数(单数)为阳,偶数(双数)为阴,奇数中选九,偶数中选六,与提插、捻转相结合,在天人地(三才法)三部行针的一种补泻方法。

 选九六的依据:

 根据《易经》的理论,

 奇数(13 57)—阳;

 偶数(108642)—阴。

 “九六”是《易经》上的一个概念,《易经》以奇数(单数)为阳,以偶数(双数)为阴。《易经》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阳取其极,故取九,阴数则倒算为十、八、六、四、二,表示阴阳是颠倒的,阴取其中,故取六。《汉语大辞典》:“九六”是泛指阴阳及柔刚等属性.《汉书·律历志上》:“九六,阴阳.、夫妇、子母之道也。”《中文大辞典》:“九与六谓阳与阴也,周易阳爻谓之九,阴爻谓之六,转为阴阳判合,万物生生之道也。”这里应当强调“属性”,只有从哲学高度理解“九六”,才能洞悉“九六”补泻的真髓,才能明白“转为阴阳判合万物生生之道。”《内经》、《难经》时,无九六补泻.“九六”概念进入针刺补泻是在元、明之间.是先贤们对针刺手法量化的一种思考。这里说的“量”,不是具体的量,是《易经》的哲学思维,是一种泛指。主要是用于烧山火、透天凉时对强度、深度与刺激量的控制。《金针赋》作者泉石心提出天、人、地三部行针和“一进三退”,“三进一退”的分层操作以及每层中用9阳和6阴之数等等,这是一整套的量化思维,最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烧山火、透天凉的教学模型。

 用下表说明“九六”的具体应用.

 要点:

 ①可比性:初9与初6

 2718

 4936

 8164

 ②在可比中(同一条件中) 962718493681>64

 ③九的数均偏多,六的数均偏少.

 ④用九六来区分刺激量轻重大小。

 六的数——刺激量轻 九的数——刺激量重

 ⑤九六亦有多少之意。

 九是多提插,多捻转之意;六是少提插,少捻转之意.

 ⑥补者以九为基数(一九、二九……九九);

 泻者以六为基数(一六、二六……六六、八八).

 要领:

 1.有了数字,就有了规范。

 2.有了区别,就有了遵循。

 3.解其理而无拘其数。

 4.据其人而选用其法。

 5.要据数而变,不据数则失之于乱.反对死据数,死据数则不活,失去了“九六”的灵魂。

 6.要以效果作为九六的指标。

 九、从《内经》补泻的历代文献研究所得到的启示

 针刺补泻从来都是照古籍上的记载进行直接的描述。我们在古书上可以看到《内经》上有四种补泻:“徐疾”、“迎随”、“呼吸”、“开阖”,《难经》上则有“提插补泻”,《针经指南》上有“捻转补泻”。元明之际又提出“九六补泻”。学者对这七种补泻,至今仍议纷纭。

 高等中医院校针法灸法教材上是这七种补泻并举。至于各种补泻的关系及在临床上如何运用均很少涉及,致使七种补泻单摆浮搁,无法用于临床。

 在大量的临床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过四十年的深思,我深感到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明确起来,才能让七种不同补泻各自摆到适宜的位置上。

 (一)补泻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 1.是指总的机体机能状态下所宜采取的治疗原则。

 《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

 2.指的是具体的方法,如徐疾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等。

 3.指的是历代名著上和名家的针刺手法,如“内经补泻”、“难经补泻”、“神应经补泻”、“三衢杨氏补泻”、“四明高氏补泻”等。

 4.是泛指针刺手法。

 (二)“徐疾补泻”在七种补泻中占主导地位,是《内经》中取热(至明初始名“烧山火”)的大法,取热的原则方法。其依据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 《灵枢·小针解》篇的注释为:“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刺之微,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慢(徐)入针取热,慢(徐)出针取凉,这是近几十年来为事实所证实的。

 (三)《内经》上的迎随补泻则是对补泻的形象解释。其依据也是《灵枢·九针十二原》: “迎而夺之,追而济之。”《灵枢·小针解》的解释:“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济之者,补也。”是后人节外生枝,他们要把这个具体而又形象的说明演释推理为根本无法使用的具体方法。元·张壁(云岐子)在《洁古云岐针法》里和明·张世贤《图注难经》里就这样把人们引入岐途。同出一辄的还有许多这样的推演这种书面上的文章,如“十二经深浅顺逆迎随补泻法”,“十二经生克制约迎随补泻法”等等.我们必须用剪枝除蔓的方法去正本清源,还迎随补泻以本来面目。

 (四)“呼吸补泻”是依据《素问·离合真邪论》中的:“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和“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呼”和“吸”与补泻的关系,为了便于对经文的理解,可参阅下表:        表内都用的是经文原句。可以看出,“呼吸补泻’在操作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解释上则是不同。在进针上“泻”是“吸则内针”,“补”是“呼尽内针”,呼和吸是连续的,因此说“呼尽”也就是“吸”了。“呼尽内针”和“吸则内针”是基本相同的,只是行文上遣词不同罢了。“补”和“泻”都是“静久留针”,而在“得气”上特别强调了以“得气”和“气至”为“故”。这个“故”字是“根本”的意思。(《荀子·性恶》:“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杨倞注:“故,犹本也。”)后世所强调的进出针与呼和吸的关系,从总体经文上看,这些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只是理论分析而主要不是操作方法,历代注家,多不是按经文的基本精神来理解,而是尽是找其不同点,来说明一呼一吸,一补一泻。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上除了说“气出入针,气入出针”为补,“气入入针,气出出针”为泻之外,更强调说(呼吸之理)是“调和阴阳”之法,“一气而为体”,“其气内属于五脏,外随于三焦,周布一身,循环经络,流注孔穴。”“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枢纽,人身之关键,针家所为用也。”他更把“呼气”、“吸气”作为诱导凉热的因素。呼吸补泻不是一个独立的补泻,他只行针中的一种参与因素。

(五)“开阖补泻”也是一个辅助的手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开放针孔为泻,按闭针孔为补。在《内经》中没有用成段的文字来论述它,只不过在《素问·刺志论》和《素问·离合真邪论》上有几句有关的记载。在《内经》中“开阖”两字都没连到一起描述,就更说不上“开阖补泻”了

这就是所谓“开阖”补泻全部的立论依据.平心而论,仅凭这些内容“开阖补泻”是立不起来的.

 如果把“内经补泻”点个“目”的话,他是见于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杨氏这段内容是引自高武的《针灸素难要旨》卷二上.至于《内经补泻》下边的“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这四个子目则是近代学者创立的.其原意是为了在《内经》中发掘一些宝贵的学术内容,加以整理提高.为了“纲举目张”,才创立了这四种补泻.一直流传了几十年,而且写到了针灸教材里,针灸医生只能奉为圭臬.其影响可谓大矣.立这四种补泻,在道理上可以讲清,在实际中却无法运用.这在客观上给古典医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了.必须从根本上弄清趁这四种补泻的来龙去脉. 总起来说,我的看法是:

 1明补泻(治疗原则)

 2.知治神(治疗基拙)

 3.善得气(治疗方法)

 4.会徐疾(取凉热方法)

手法介绍(3) 复式手法 一、概说

 1.是单式手法的组合应用。

 2.单式手法从某个角度可比作单味药,复式手法从某个角度可比作成方。但要依据自身规律和经络理的规律来应用。药有药性而穴没有穴性,因为针灸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

 3.泉石心氏提出的复式手法:

 (1)飞经走气(使气至病所) (10)透天凉

 (2)调气法 11)阳中隐阴

 (3)龙虎升腾 (12)阴中隐阳

 (4)通经接气 (13)子午捣臼

 (5)青龙摆尾 14)进气之诀

 (6)白虎摇头 (15)龙虎交战

 (7)苍龟探穴 (16)留气之诀

 (8)赤凤迎源 (17)抽添之诀

 (9)烧山火

 4.杨继洲《针灸大成》上的复式手法:

 (1)烧山火 (13)五脏交经

 (2)透天凉 14)通关交经

 (3阳中隐阴 15)隔角交经

 (4阴中隐阳 16)关节交经

 (5)留气法 17)子午补泻

 (6) 运气法 (18)子午捣臼

 (7)提气法 (19)子午前后交经换气

 (8)中气法 (20)子午补泻歌

 (9)苍龙摆尾 (21)子午倾针

 (10)赤凤摇头 (22)捻针补泻

 (11)龙虎交战 (23)进火补

 (12)龙虎升降 (24)进水泻

 注意:

 ①复式手法以烧山火、透天凉和龙虎龟风四法为主。

 ②以上述各法为样板,自己按其规律和经脸来灵活使用。

 二、烧山火

 《金针赋》:“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 《针灸大成》:“先入针五分,行九阳之数,得气,再入一寸,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插针之时,热气复生。”

 基本组合因素:

 徐疾———徐入(紧按)(用力重按)

 提插———插针

 九六———九阳

 浅深———先浅

烧山火经典术式图解: 

术式全过程:

选病——选穴——速刺进针——试针观气——分层操作——配合口鼻呼吸——热至——留针——出针注意事项:

病人适合——寒症

穴位适合——肌肉丰富

力度适合——用力要重

方向适合——向内用针用力(推力)

得气适合——胀→酸→热

内环境——精神莫紧张,皮温高于15

外环境——安静,室温在26℃以上

要适可而止,可二次再做.一次成功重复则易. 三、透天凉

 《金针赋》:“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热退之可凭。”

 《针灸大成》:“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得气,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

 基本组合因素:

 徐疾——徐出(紧提)(用力重提)

 提插——提针

 九六——六阴

 浅深——先深

解图:

术式全过程:

选病——选穴——速刺进针——试针观气——分层操作(用六阴反复作)——配合闭齿吸气——凉至——留针或不留针——出针

注意事项:病人适合——热症

穴位适合——肌肉丰厚

力度适合——提针要轻

 方向适合——向外提针

 得气适合——麻

 两种术式比较:     个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经验

 以三个方面研究为基础:

 ①文献(徐疾研究)

 ②针感规律的研究(胀酸热,痒麻凉)

 ③基本功训练

 以窦汉卿“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二句为指导思想,揣爪在前,推针投针在后,以搓针为前导。外搓合以守气,内搓合以压气(煽风)。

 用针感分群理论来指导:

 胀酸——热

 痒麻——凉

 胀酸——推针取热

 痒麻——飞针取凉

 心理因素要运用得体,行手法前考虑体质,阴阳平和之人首选,少阳之人次选,要试针观气。

 四、龙虎龟风四法

 这是仿生动作的一组手法。

 (一)青龙摆尾

 《金针赋》:“一曰青龙摇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 出处:《金针赋》

 作用:通经接气

 方法特点:斜针,慢而大摇

 形似:如扶船舵

 《针灸大成》口诀:

 苍龙摇尾行关节(目的),

 回拨将针慢慢扶(方法).

 一似江中船上舵(比喻),

 周舟连体气流普(效果)。

 术式:

 1.进针、得气、守气(气至关节不传)

 2.将针柄倾斜(针尖向病所)

 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摇动

(二)白虎摇头(又名赤凤摇头)

 《金针赋》:“二曰白虎摇头,手似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 出处:《金针赋》

 作用:通经接气

 方法:立针(微斜)、深而小摇

 形似:似手摇铃

 术中主要因素:

 ①摇②退圆进方③左右④振

 此摇主要表现在针尾,是一个“点振”(有停顿)方式(摇中停是点振)。

 《针灸大成》中有:“拨左而右点”,是指铃之球体滚动状态,振点是锤的位置.

 〔附〕通关交经

 见于《针灸大成》“通关交经”。

 口诀:

 先用苍龙来摆尾,后用赤凤以摇头。

 再行上下八指法,关节宣通气自流。

 这是“龙”“虎”二法的合用。八指法当指下手八法。

 注意:

 ①龙虎龟凤是四法,而不全是通经接气。

 “龟”是搜寻经气方,“凤”是透天凉法。

 ②必须同时用“循摄”。

 “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远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点,此通仙之妙。”这段是很重要的,但多被忽视。

 (三)苍龟探穴

 《金针赋》:“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进三退,钻剔四方。”

 出处:《金针赋》

 作用:搜寻针感(找经气)

 方法:四方钻剔,一进三退(回头找)。

 特点:入土——斜

 龟——慢

 钻——前

 剔——后(搜)

 一进——在前,先到深部

 三退——主要在三退中找经气

 每一次都有一进(钻)三退(剔)。

 (四)赤凤迎源

 《金针赋》:“四曰赤风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 出处:《金针赋》

 ①这是飞针取凉方法,不是通经接气方法。这四种因是有仿生学特点的一组手法,故写在一起。

 ②赤凤迎源又名凤凰展翅。

 ③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就说明要针刺三部。入穴至地,提针至天过程是得气过程。

 ④搓针得气,右搓。

⑤搓成达标:插之不入;

  提之不出;

Ⅲ捻之不转;

IV 候针自摇(不用押手守气)。

 此乃得气最佳之象。

 ⑥原来候针自摇和复进其原是倒句,应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复进其原(又到地)——候针自摇。

 ⑦上下左右,四围飞旋是其术式。

飞法取凉临床应用关键词:飞法取凉,赤凤迎源,透天凉,补泻,《金针赋》。

处方来源:二十四式单式手法,《金针赋》“赤凤迎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