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框架分析探究微博中的博文转发

 jugliest 2017-08-29



内容概要:




研究背景


转发是公共舆论产生的重要渠道,通过对转发博文和原始博文的对比,可以推测微博舆论的传播方式。同时,转发作为在线空间内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独特形式,是互联网社会研究的重要对象。

 

推特的相关研究揭示了粉丝数量能用于衡量博主的知名度,而转发数则取决于推文中有价值的内容。思想相近的博主更容易相互转发,意识形态相左的博主则疏于交际。除此外,以传播学的视角对转发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守门人”机制(Gatekeeper)、议程设置和框架搭建等概念,但这些特征能否运用于中国的微博环境亦尚未可知。

 

研究问题和方法


作者关注的重点有二个:一,转发的博文对原始博文的内容和主题起到了怎样的扩展乃至于改造的功能;二,通过对不同的微博主体进行区分,作者想研究不同主体在同一事件上所运用的框架是否有所不同。

 

文章的作者选择了在2012-2013年间的21件反腐新闻,并侦测了与每条新闻相关的热门博文。热门博文的衡量因素标准有:发布后三小时的转发量;不同微博主体(新闻机构、政府部门、独立新闻)在21条原始博文中的占比。接着,作者以21条原始博文为起点抓取了22719条转发博文,并对每条原始博文的转发博文库进行抽样,最后形成有1956条转发博文的微博库并对其进行质性分析。对每条博文进行人工的阅读,作者以六大框架为分类(传播信息,案例分析,原因诊断,结果诊断,对事件曝光的诊断,对策建议)进行了编码。同时,遵循扎根理论的研究路径,作者对每个框架的功能进行了再分类。如传播功能这一框架可以再细分为传播个人情绪、呼吁社会正义、提供更多信息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文本分析是基于“小样本”的人工编码而完成的,并未使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如话题模型、语义分析)。机器的工作止于抓取数据,而进一步的分析则仍由传统的研究方法接力继续。人工的编码尽管代价较大但结果较为准确,立意也较为深刻。本文将机器抓取数据和人工编码分析相结合,不失为一次好的尝试。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转发博文没有在原始博文外添加任何评论外,其余的博文在原始博文的基础上发挥了传播信息、案例分析、结果诊断等框架功能。大部分的博文(56.3%)仅发挥了传播信息的功能,但超过三分之一的转发博文在原始博文之外使用了新的传播框架(如呼吁社会公正、表达个人情感等)。几乎所有原始博文在原因诊断上都将腐败视为偶然发生的插曲,且大部分的转发博文(44.7%)仍和原始博文一致,认为腐败只是地方性的偶然事件。尽管如此,仍有11.4%的博文在原始博文之外就腐败的原因给出新解释。也就是说,通过框架编码的方式对原始博文和转发博文进行比对,我们可以发现微博博文在转发的过程中既延续了原有的框架,也使用了新的框架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

 

同时,不同的微博用户主体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框架。新闻机构相比于其他的主体更倾向于表达情感和呼吁社会公正(统计检验显著),彰显其在引领微博舆论中的作用。相比下,政府部门的微博主体则较为保守,其往往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将腐败作为地方性的偶然事件加以看待。此外,新闻机构的转发博文更注重于对腐败的批判,而政府部分的转发博文则更注重对腐败的治理。

 

最后,作者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研究缺陷,即质性研究的小样本和不可复制性。原始博文只有21条,而转发博文也不过2000条,对于庞大的在线空间来说未免过于有限。在后续的研究中如何将大数据的方法和框架分析更好的结合,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Nip, J.Y. M., & Fu, K. W. (2016). Networked framing between source posts and theirreposts: an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on china's microblog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ociety.19(8), 1127-1149.



编辑:张柏杨   张亮亮   


· ·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