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州乡镇地名的来历与历史沿革(一)

 陆安桥1871 2017-08-29
高峰镇(Gaofeng Zhen)

  名称来历 : 因镇政府原驻地名“高峰场”(又名高边场)而得名。高峰场海拔420米,地势较周边高,清代为集市,故名。

  政区沿革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朐忍县。西魏属鱼泉县。北周属万川县。隋属南浦县。元省南浦县后属万州,明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清代属万县三正里七甲、八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设置高峰乡。1927年万县改组乡镇,保留高峰乡,以乡政府驻地高峰场得名。1929年分置为高峰乡、三八乡、石梁乡、打虎乡和柱头乡、三七乡。1931年,高峰乡、三八乡、石梁乡、打虎乡合并为三八乡,柱头乡、三七乡合并为三七乡。1935年,三八乡改名高峰乡,三七乡改名柱头乡。1938年,柱头乡分置为柱山乡、鹿山乡。1953年2月,自高峰乡析置石梁乡、太山乡。1955年12月,石梁乡、太山乡并入高峰乡,鹿山乡并入柱山乡。1958年9月为龙宝公社(区)高峰联队(乡),部分属柱山联队。1959年6月由万县划归万县市,1959年8月,龙宝公社改为龙宝区,高峰联队、柱山联队改为高峰公社、柱山公社。1961年4月,万县市新置鹿山公社。1964年7月,柱山公社、鹿山公社由万县市划归万县。1984年3月,高峰公社改为高峰乡。1984年4月,鹿山公社改为鹿山乡。1992年10月高峰乡撤乡建镇(鹿山乡同时并入凉风镇)。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地设市,撤消万县市、万县,设立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高峰镇隶属万县市龙宝区。1998年10月恢复鹿山乡。2004年7月,撤消鹿山乡,其辖区大部分并入高峰镇(部分划入九池乡、双河口街道办事处)。1995年镇政府由老场龙凤街33号迁移到兴隆街1号。2007年镇政府迁移兴隆街91号。


  甘宁镇(Ganning Zhen)

  名称来历 相传三国东吴将军甘宁葬于境内甘宁村斑竹林。

  政区沿革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朐忍县、临江县(西汉由枳县分置,涪陵县部分区域划归临江县。省羊渠县后,今万州区西南部沿江两岸、瀼渡河中下游以西划入临江县)。西魏属鱼泉县、临江县。北周属万川县、武宁县。隋属南浦县、武宁县。元省南浦县入万州,明初省武宁县后主体部分并入万州,旋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后部分直属万州、武陵县,明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清代属万县三正里四甲、六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设置甘霖乡,疑因青龙瀑布自甘宁坝南侧龙洞洞顶飞泻而下,犹如天降甘霖,故名。1927年万县改组乡镇,将甘霖乡改名甘宁乡,以甘宁坝得名。1929年分置为甘宁乡、石龙镇、河口乡、杨何乡、永宁乡。1931年,甘宁乡、石龙镇合并为三四乡,河口乡、杨何乡、永宁乡合并为三六乡。1935年三四乡改名甘宁乡,三六乡改名河口乡。1938年甘宁乡改为镇。1941年甘宁镇分置为甘宁乡(驻地溪关寺)、凉风乡(驻地凉风垭)。1952年,甘宁乡政府迁移到甘宁坝。1958年9月为龙宝公社(区)甘宁、凉风、河口联队(乡)。1959年6月由万县划归万县市。1959年8月,龙宝公社改为龙宝区,甘宁联队、凉风联队、河口联队改为甘宁公社、凉风公社、河口公社。1961年11月,析龙宝区凉风、柱山 、甘宁、河口、鹿山公社(1961年4月新置鹿山公社)分设凉风区。1964年6月,凉风区及所辖凉风、柱山 、甘宁、河口、鹿山公社由万县市划归万县。1966年11月甘宁公社改名燎原公社,1975年11月恢复原公社名称。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1992年10月,撤消凉风区,凉风乡、河口乡、鹿山乡合并组建凉风镇。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地设市,撤消万县市、万县,设立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凉风镇、甘宁乡隶属万县市龙宝区。1998年10月恢复鹿山乡、河口乡。2002年8月甘宁撤乡建镇。2004年7月凉风镇、甘宁镇、河口乡合并组建甘宁镇(鹿山乡同时并入高峰镇),驻地凉风垭(因地处垭口,夏天风大凉爽得名凉风垭)其芳路13号。


  龙沙镇(Longsha Zhen)

  名称来历 建乡时因境内陆名龙虎桥(明末在龙形巨石上建桥,桥头雕刻老虎造型,故名)和沙包子(系沙土包梁)各取首字而得名。

  政区沿革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临江县。西魏仍属临江县。北周至元朝属武宁县。明初省武宁县,主体部分并入万州,旋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清代属万县三正里三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隶属响水镇。1927年万县改组乡镇后属响水乡。1931年属三三镇。1935年属响水乡。1938年属龙水镇。1941年设龙沙乡。1953年2月由壤渡乡分置岩口乡。1953年7月龙沙乡分置为龙沙、马家、龙安乡,1955年12月合并为龙沙乡。1958年11月龙沙乡、岩口乡分别改为龙沙公社、岩口公社。1961年龙沙公社分设为龙沙、龙古公社。1966年11月龙沙、龙古公社分别改名新农公社、新风公社,1975年11月恢复原公社名称。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1992年10月,龙沙乡、龙古乡、岩口乡合并组建龙沙镇。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地设市,撤消万县市、万县,设立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龙沙镇隶属万县市龙宝区。1998年10月恢复龙古乡、岩口乡,隶属万县市龙宝区。2004年7月,撤消龙古乡、岩口乡,其辖区和原石桥乡部分村并入龙沙镇。

  响水镇(Xiangshui Zhen)

  名称来历 因政府驻地响水滩得名。响水滩流水叮咚如琴声,数里之外可闻, 清代徐云阶在此地石桥题词“响水鸣琴”,故名。

  政区沿革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临江县。西魏仍属临江县。北周至元朝属武宁县。明初省武宁县,主体部分并入万州,旋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清代属万县三正里三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设置响水镇。1927年万县改组乡镇,响水镇分置为响水乡和黄泥乡。1931年响水乡改名三三镇,1935年复名响水乡。1938年改置龙水镇。1941年分置为响水乡、龙沙乡。1958年11月响水乡改为响水公社,1961年分置为响水公社、国家公社。1966年11月国家公社改名新民公社,1975年11月恢复原公社名称。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1992年10月,响水乡、国家乡合并组建响水镇。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地设市,撤消万县市、万县,设立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响水镇隶属万县市龙宝区。1998年10月恢复国家乡,隶属万县市龙宝区。2004年7月,撤消国家乡,其辖区并入响水镇。政府驻响水场中心街22号。

  武陵镇(Wuling Zhen)

  名称来历 因曾设武宁县而得名。

  政区沿革 北周武帝初置源阳县,建德四年(575年)改名为武宁县,取意“威武以宁斯邑”,其辖区包括今万州区西南、忠县石宝寨以东、石柱县大部;明洪武四年(1371年)省武宁县,主体部分并入万州后设武宁巡检司。后因其地位于长江河谷北岸山坡,四川话“宁”、“陵”不分,“武宁”遂讹变为“武陵”。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临江县。西魏仍属临江县。北周至元朝属武宁县。明初省武宁县,主体部分并入万州,旋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清代属万县三正里二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设置武陵镇。1927年万县改组乡镇,保留武陵镇。 1929年分置为武陵镇和朝阳等3乡。1931年合并为三二镇。 1935年改名武陵乡。1938年更名武陵镇。1940年自武陵镇析置郭村乡。1949年改武陵镇为乡。1953年2月武陵乡分置为武陵镇、武陵乡。1953年7月自郭村乡分置鹿井乡、复龙乡,1955年12月撤消鹿井乡、复龙乡,大部并入郭村乡。1958年11月武陵乡改为公社。1961年新设石桥公社。1962年自郭村公社分置鹿井公社。1966年11月鹿井公社改名勤俭公社,1975年11月恢复原公社名称。1984年4月,武陵公社、鹿井公社、石桥公社分别改为武陵乡、鹿井乡、石桥乡。1984年6月,撤消武陵乡,其辖区并入武陵镇。1992年10月,撤消鹿井乡,其辖区并入武陵镇(同时撤消石桥乡,其辖区并入郭村乡)。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地设市,撤消万县市、万县,设立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武陵镇隶属万县市龙宝区。1995年11月恢复石桥乡。1998年10月恢复鹿井乡。2004年7月撤消鹿井乡和石桥乡,原鹿井乡辖区及石桥乡部分区域并入武陵镇。2001年 5月政府驻地由武陵老场搬迁武陵移民新城源阳路136号。


  瀼渡镇(Rangdu Zhen)

  名称来历 因驻地瀼渡场得名。古称“瀼涂”,始见于《水经注.江水》。明代设驿站“瀼涂驿”。后渐成集市,民国以来改名瀼渡场,因“瀼涂”音变而得名。

  政区沿革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临江县。西魏仍属临江县。北周至元朝属武宁县。明初省武宁县,主体部分并入万州,旋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清代属万县三正里五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隶属武陵镇。1927年由武陵镇析置安化乡(驻地瀼渡场)。1929年改置瀼渡镇,1931年改名三五镇。1935年改置瀼渡乡。 1953年2月分置为瀼渡乡、岩口乡。1958年11月瀼渡乡改为瀼渡公社。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1992 年10月瀼渡撤乡建镇(岩口乡同时并入龙沙镇)。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地设市,撤消万县市、万县,设立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瀼渡镇隶属万县市龙宝区。1997年8月政府驻地由壤渡老场搬迁瀼渡移民新场百步梯8号。

  天城镇(Tiancheng Zhen)

  名称来历 因原辖区内有天生城而得名。

  政区沿革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朐忍县。西魏属鱼泉县。北周属万川县。隋属南浦县。元省南浦县后属万州,明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清代属万县大周里七、八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隶属乐成乡。1927年,万县改组乡镇,仍属乐成乡(驻地北山观)。1929年析置塘坊镇、护城乡、聚中乡。1930年,塘坊镇、聚中乡曾划入万县市,旋划归万县。1931年塘坊镇改名大七镇,聚中乡改名大八乡。1938年大七镇、护城乡合并为天城镇,大八乡改名东蕃镇。1941年天城镇分设为天城乡、护城乡,东蕃镇改置为董家乡,析原天城镇、东蕃镇部分区域设置双溪乡。1952年8月,双溪乡并入护城乡。1958年11月乡改为公社。1962年新设驸马公社。1966年11月天城、护城、董家、驸马公社分别改名胜利、五星、光明、红星公社,1975年11月恢复原公社名称。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1992年10月,天城乡、护城乡、驸马乡、落凼乡合并组建天城镇,保留董家乡。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地设市,撤消万县市、万县,设立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天城镇、董家乡隶属万县市天城区。1999年2月,董家撤乡建镇。2004年7月撤消董家镇,其辖区并入天城镇。政府驻塘坊居委会塘坊街208号。

  熊家镇(Xiongjia Zhen)

  名称来历 因驻地熊家场得名,其名源于清代此地建有雄嘉寺和熊家祠堂。

  政区沿革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朐忍县。西魏属鱼泉县。北周属万川县。隋属南浦县。元省南浦县后属万州,明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清代属万县大周里九甲、十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设置举安乡,部分区域隶属急公镇。1927年万县改组乡镇后属举安乡(驻地举安寨)和安全乡(驻地小周溪)。 1929年设立雄嘉镇、举安乡、大周镇。1931年合并为大九乡。1938年改名举安镇。1941年分设为熊家乡、举安乡,1958年11月乡改为公社。1962年新设山水公社。1966年11月熊家公社、举安公社分别改名东风公社、前进公社,1975年11月恢复原公社名称。1981年6月山水公社改名三水公社。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1992年10月,由熊家乡、举安乡、三水乡合并组建熊家镇。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地设市,撤消万县市、万县,设立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熊家镇隶属万县市天城区。政府驻熊家场中心街97号。

  小周镇(Xiaozhou Zhen)

  名称来历 因境内有小周溪而得名。小周溪系“小舟溪”同音演变,指该溪汇长江口较狭窄,形似小船,故名。

  政区沿革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朐忍县。西魏属鱼泉县。北周属万川县。隋属南浦县。元省南浦县后属万州,明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乾隆二年(1737年)设铺司。清代属万县大周里十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隶属急公镇。1927年万县改组乡镇,析置安全乡(驻地小周溪)。1929年置周溪镇。1931年为大十镇。1938年改名小周镇。1941年分设为小周乡、大周乡。1952年11月15日,小周乡巴阳、石柱、高坪、回龙、柏林、官塘共六个村由万县划归云阳县。1958年11月小周乡改为小周公社,1966年11月小周公社改名红江公社,1975年11月恢复原公社名称。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1992年10月,大周乡和小周乡合并组建小周镇(1994年9月5日由小周场迁驻螃蟹寺,1996年9月迁驻常家坪),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地设市,撤消万县市、万县,设立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小周镇隶属万县市天城区。1998年10月年分设小周镇(驻地刘家坝)和大周乡(驻地常家坪)。政府驻刘家坝社区国泰街18号。


  大周镇(Dazhou Zhen)

  名称来历 因境内有大周溪而得名。大周溪系“大舟溪”同音演变,指该溪汇长江口较小周溪口开阔,故名。

  政区沿革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朐忍县。西魏属鱼泉县。北周属万川县。隋属南浦县。元省南浦县后属万州,明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明清时代曾设周溪驿,又名周溪铺。清代属万县大周里九甲、十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隶属急公镇和举安乡。1927年万县改组乡镇后隶属安全乡,部分属举安乡。1929年曾析举安乡设大周镇(1931年撤消)。1931年属大九乡、大十镇。1938年属小周镇。1941年析置大周乡。1958年11月大周乡改为大周公社,1966年11月改名永红公社,1975年11月恢复原公社名称。1984年4月大周公社改为大周乡。1992年10月,小周乡、大周乡合并组建小周镇(1994年9月5日小周镇政府由小周场迁驻螃蟹寺,1996年9月迁驻常家坪)。1998年10月析置大周乡(驻地常家坪),隶属万县市天城区。1999年9月撤乡建大周镇。政府驻常家坪48号。

  李河镇(Lihe Zhen)

  名称来历 因镇政府驻地李家河而得名。明末李氏沿河边聚居,后成集市。

  政区沿革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朐忍县。西魏属鱼泉县。北周属万川县。隋属南浦县。元省南浦县后属万州,明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清代属万县大周里五甲和前三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设置协和乡。1927年万县改组乡镇,保留协和乡(驻地高升铺)。1929年置大五镇、高升乡。1931年,高升乡并入大前三乡。1935年大五镇改为大五乡,新置高升镇。1938年大五乡改为石马镇,高升镇改为乡。1941年石马镇改乡。1953年2月由高升乡析置毛坝乡,1953年7月由顺溪乡析置三义乡,1955年12月毛坝乡并入高升乡,三义乡并入顺溪乡。1958年11月,高升乡、石马乡分别改为高升公社、石马公社。1961年新置毛坝公社。1962年由顺溪公社分设三义公社。1966年11月三义公社改名登丰(亦作“登峰”)公社,1975年11月恢复原公社名称。1981年6月石马公社更名李河公社,毛坝公社改名茅坪公社。1984年4月公社改乡。1986年4月撤消三义乡并入葵花乡。1987年7月李河撤乡建镇。1992年10月,撤消葵花乡,部分村划入李河镇;高升乡、茅坪乡合并组建高升镇。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地设市,撤消万县市、万县,设立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李河镇、高升镇隶属万县市天城区。2004年7月,撤消高升镇,其辖区并入李河镇。政府驻李家河兴盛路47号。


  分水镇(Fenshui Zhen)

  名称来历 因镇政府驻地分水岭得名。分水岭位于万县、梁平县交界处,其地溪水于山岭分流,部分向东北入万县汇入瀼渡河,部分向西南经梁平入忠县汇入汝溪河。

  政区沿革 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末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朐忍县。西魏属鱼泉县。北周属万川县。隋属南浦县。元省南浦县后属万州,明降万州为县后属万县。清代属万县大周里二甲和前三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隶属响水镇和协和乡。1927年改组乡镇后隶属黄泥乡(驻地黄泥氹)、协和乡(驻地高升铺)。1929年,撤消黄泥乡,分置分水镇、三元乡、培文乡。撤消协和乡,分置高升乡、安良乡。1931年,分水镇、三元乡、培文乡合并为大二镇,高升乡、安良乡合并为大前三乡。1935年,撤消大二镇,恢复分水镇、三元乡、培文乡;撤消大前三乡,改置高升镇、三正乡。 1938年,三元乡、培文乡合并为培元乡。1940年,撤消培元乡,恢复三元乡、培文乡。1942年,分水镇改为分水乡。1953年2月,由分水乡析置分水镇,由培文乡析置兴安乡。1953年7月由三正乡析置枣园乡,由分水乡析置黄泥乡。1955年12月,兴安乡并入培文乡,黄泥乡并入分水乡,枣园乡并入三正乡。1958年11月分水乡、三元乡、培文乡、三正乡分别改为分水公社、三元公社、培文公社、三正公社。1961年新设黄泥公社、枣园公社。1962年新设大兴公社。1966年11月三元、培文、枣园公社分别改名灯塔、文武、红花公社,1975年11月恢复原公社名称。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1984年6月,撤消分水乡,其辖区并入分水镇。1992年10月,撤消黄泥乡,其辖区并入分水镇;三正乡、枣园乡合并组建三正镇;培文乡、大兴乡、三元乡合并组建培文镇。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地设市,撤消万县市、万县,设立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分水镇、三正镇、培文镇隶属万县市天城区。1998年10月,恢复大兴乡、三元乡、黄泥乡。2004年7月,撤消三正镇、培文镇、大兴乡、三元乡、黄泥乡,其辖区并入分水镇。政府驻分水镇育才路28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