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钮文新:耶伦讲的“大势”!

 安然如狮 2017-08-29
 


 

包括华尔街在内都只是关心耶伦能不能给出货币政策动向的暗示,结果失望。我始终坚持认为,今年一季度,美联储暗示市场34次加息,那不过是幌子,而美联储今年最多两次加息,所以在过程中,加息的风声忽松忽紧,这属于常态,但无论如何,美联储货币政策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为什么敢于做出这样的判断?因为我坚信,美国“再工业化”进程不会中断,尽管这一进程充满波折,而且特朗普也为此日子难过,但事务的发展就是这样的规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那是不是耶伦讲话就没有看点了?显然不是。相反,我认为耶伦讲话很好,而她所强调的金融监管成效,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和金融发展极具启发意义。

 

比如,耶伦在讲话中透露:目前美国大型银行已经转向更为稳定的融资组合,来自股权投资人的资本大致增加了一倍;而最不稳定的短期批发借款减少了约一半。在我看,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又是何等美妙的金融图景?正如耶伦的判断:“改革强化了金融系统,结合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的支持,(目前美国)信用额度良好;贷款业务也符合近年来的经济活动需求,这都有利于经济保持强劲发展。”

 

说实话,耶伦的这番话让我很受刺激。因为,“美国大型银行已经转向更为稳定的融资组合,来自股权投资人的资本大致增加了一倍;而最不稳定的短期批发借款减少了约一半”。它证明了美国金融正在走向“真实的健康”,而且越来越倾斜于为美国实体经济服务,至少是已经有充分的能力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不令人羡慕不已?

 

反观我们自己,这些年中国金融业越来越依赖“最不稳定的短期批发借款”,无论是银行还是证券,也无论是信托还是保险、融资租赁,它们的盈利模式都在依托“短期批发借贷”。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银行业,它们资金来源越来越多地失去“稳定的居民储蓄存款”,而越来越多地依赖央行提供的“短期批发借款”。

 

比如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这些年,央行对商业银行的逆回购数额越来越大,而且MLFSLF等一年期以内的所谓“流动性借贷便利”的数额也越来越大。这些所谓“流动性工具”其实都属于耶伦所说的“短期批发借款”。不仅如此,商业银行对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的通道业务、资金池业务、银行间的同业存单、金融机构同业之间的同业存款,包其实都属于“最不稳定的短期批发借款”,而括各色名目之下的金融杠杆和企业杠杆又都与“短期批发借款”密切相关。

 

如果以耶伦为代表的金融管理者认为:对金融机构而言,稳定的股权投资人的资本增加、最不稳定的短期批发借款减少——这是一件好事,那我们中国,一个以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有什么理由背道而驰?很遗憾,这些年我们的确背道而驰了。站在这样的立场,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再看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恐怕我们对其意义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不错,在中国,我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货币金融在中国急速扩张”的人,但我并不为此感到骄傲,因为我真心希望中国金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跑偏”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太大了。在此,我们真心希望深刻中国的金融管理层能够深刻认知和理解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大趋势——股权资本、实业资本优先。

 

我们看到了中国金融的积极变化,但同时可以预料:中国金融已经没有可能迅速掉头。因为,已经出走的、稳定的储蓄存款再回到银行账户需要漫长的过程,这是人的行为惯性决定的。当年储蓄存款离开银行受到了安全而高收益的诱惑,而未来银行有什么能力把这些资金再拉回银行系统?所以,希望与现实之间可以存在巨大的鸿沟。

 

那怎么办?恐怕也需要“稳定的股权投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