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5号

 昵称46935625 2017-08-30

【类别】布面油画
【规格】243.8×121.9cm
【年代】1948年
【作者】杰克森·波洛克


从欣赏《周庄》我们了解到吴冠中,他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现代的探索和实践,将理性与感性,表现与情感融合于画中,同时架起东方和西方,具象和抽象,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那么西方是不是也有同样思想的艺术家,在世界的另一边同样探索东方和西方,具象和的景象,传统与现代,并同样闪耀着光芒?世界之大无奇谈,果然有这样的画家,他就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杰克森·波洛克。他对古印度文化与哲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康定斯基认定美术的作用是在唤起宇宙的基本韵律,以及这种韵律对内心状态的模糊联想,这成了波洛克的艺术表现主旨。他将从东方哲学获得的启发,应用到已经约定俗成的固化了的系统表现之中,自然就成了一种变革,突破和超经验的行动。


今天推介的就是波洛克的《第5号》,这幅画作与昨天的《周庄》还有着同样的殊荣,只是更惊人,这幅作品于2006年拍卖出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达1亿4千万美元。《第5号》是波洛克独特的“滴画”中的精品。当他转向抽象艺术渐入佳境时,他使用了这种“滴画”技法,摒弃了画家常用的绘画工具,绘画时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模式,行动即兴、随意。


创作前并不做事先规划,只是颜料在经由他的心、脑、手的驱使下随意泼洒,或用通过钻有小孔的盒、棒和画笔任意滴溅,在被钉在地板上或墙上的画布上,留下复杂难辨的轨迹,渐成线条错乱的图像,有时还用石块、沙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和颜料在画布上摩擦。这种反复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作,强调的是作画的过程和过程中的状态表现手法,因此被人们称之为“行动绘画”也算贴切。你一定会说,相对中国画中的泼墨以及书法艺术而言,波洛克算是比较菜的,毕竟我们懂得运用此技法不是早他一两年的事,是千年呀。虽然没有史料证明他是受中国的影响,毕竟中印代表东方,有着相融的文化,异曲同工,可归属于文化深层的感通。


《第5号》和其它同类作品一样,构图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识。画布上的颜色有棕黄色、白色、栗色以及黑色,N个鸟巢还是N个迷宫的样子,看起来杂乱无章,用一团乱麻形容更贴。


而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组成的图像却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下波洛克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只是得观众去体会,当然你也可以用“猜”这个词,与他共享创造这些色迹的当下的感受和其间他想要传递出的经验感受。


好比中国的古语说的“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其然的表现感受是各式各样的,所以然则是唯一的。换成更为通俗的话说,如果波洛克的画作是一种冲动的表现,观者就会自觉地通过传达到的视觉,去调与之相应的,在情绪、心理、抑或生理上的某种冲动,以期达成同频共鸣,这就是所谓的“其然”,如情绪上的“其然”如愤怒、忧伤、震惊、怜惜、悔过等。当然,这种引发的并不一定只是一种,可能会有复杂的多样掺杂。“所以然”就是产生这“其然”的原因或根源,就是因着某物,某事,或某人。


如《第11号》引发于蓝色极点,《第30号》引发于秋天的节奏。这幅作品《第5号》,竟然无题,这就是“所以然”的复杂。如果看《第11号》你有打破五味瓶的感觉,现在看这《第5号》可能有打破了10个七味瓶的感觉了。相信我们中国人更容易地理解这一现象,经过课堂的洗礼,得悉那些比牛还牛的唐诗人、宋词人,玩深沉时经常给积攒的文字命个“无题”,我们知道,有些是真因为蒙圈了找不到合适的定位而无题,也有出于某种情况不敢或故意隐藏而无题。相信这幅《第5号》应属于前者,你不相信,觉得属于后者,当然可以,你还可以查一查,这一年1948年有什么与波洛克相关的人事在世界上发生,如此,更能加增你坚持后者的信心。


以下为波洛克和吴冠之作品的对照欣赏。


秋天的节奏:第30号  杰克森·波洛克  105×207cm  1950年


蓝色极点:第11号  杰克森·波洛克  212.1×488.2cm  1952年


印尼舟群  吴冠中  49×69cm  1994年


春归何处  吴冠中  100×148cm  1999年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