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艺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天宇楼33 2017-08-30

导语

在审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博物馆成为一种新的艺术经济复合体。


目前,中国博物馆艺术产业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更广泛意义上“博物馆艺术产业”的开发,不仅仅包括博物馆艺术品IP的文创开发,更包含“艺术产业”在博物馆发展全局层面的实现路径,找到博物馆艺术产业发展的表达空间。


使博物馆这一平台架起公众与艺术的桥梁,将审美经济、创新思维、跨界合作的思路融汇于博物馆事业当中,焕发博物馆艺术产业新的生命力。


审美经济理论为博物馆机构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自身功能定位的转型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美学”的根本属性保障了博物馆艺术产生品的创意与精致,是一种“大众化”的雅俗共享;而经济学的运作原则有助于系统落实以产业化的科学管理方式,为博物馆纳入多元资源和多元资本实现全面的优化配置,同时切实提高博物馆与市场活动各环节参与者的合作效益,集思广益为博物馆深化可持续发展而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博物馆艺术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艺术审美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在新博物馆思潮及审美经济的推动下,博物馆的经营重心,已由传统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服务。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对艺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博物馆迎来了艺术品开发与艺术产业发展新契机和新挑战。


(一)以“人”为本的新博物馆时代


博物馆建立之初重在保存和研究的功能。在新博物馆学理论的影响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文观念:博物馆应该带着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参与到社会及艺术产业的变革中去,关注国民的审美教育,将创新的审美观念和美学气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引导大大众的参与和融入,更好的履行服务大众、回归大众、审美大众的当代使命。


带巨大圆形穹顶的V&A咖啡


(二)审美经济视角下理念的转变:从“艺术资源”到“艺术资本”


随着艺术产业的发展,大众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学和品质的追求,博物馆艺术授权是实现艺术资源向艺术资本转化的重要路径。


博物馆美学经济的发展,源自于对“美”的创意,其一切运用美、传播美、创造美的活动都离不开对博物馆文物艺术资源的理解、尊重、发扬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博物馆审美经济这一从“艺术资源”向“艺术资本”的经营管理观念转变,是博物馆艺术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抓住转型的机遇,融合社会资源与创意支持,衍生成一种新型的博物馆艺术经济复合体形态,扩展博物馆的品牌价值与意义。


我国博物馆艺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博物馆艺术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刚刚起步,从艺术资源的利用、设计研发再到传播营销都较不成熟。我国博物馆艺术衍生产品的开发经营的总体状况,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的那样:“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 水平不高,基础比较薄弱,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一)博物馆艺术资源的浪费


博物馆是收藏和保管珍贵文物艺术品的重要场所,但实际上只有极少部分的文物艺术品是开放的,而且由于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困难,博物馆很难频繁更换展出的藏品,笔者参观的很多博物馆几乎都是展出复制品,大众对博物馆典藏的接触机会少之又少。


除了藏品资源浪费外,艺术授权资源、场地资源、品牌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步的阶段,如何使博物馆的艺术品活化起来,为人民所共享,丰富人民群众的审美精神追求,是目前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文创产品:创意不足、版权保护不够


依托博物馆馆藏的艺术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各地各类博物馆的共识。博物馆衍生文创产品是“艺术”的延续。


目前国博物馆艺术文创产品做的比较好的平台,有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馆、苏州博物院,但是和欧美发达国家的著名博物馆相比,大部分博物馆尚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其开发的衍生品不温不火,大多难逃“旅游纪念品”的命运。


(三)艺术服务:体验性、创意跨界能力不足


博物馆文创产品并不仅仅局限于“具有艺术创意的商品”这个界定,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所有融合了馆藏文物与创意的产品,无论是商品还是展览、活动,无论是实体形式还是博物馆空间营造上的艺术感,均是博物馆的艺术资产。



艺术品交易从来不是一种简单的买卖,还有一种融合了审美、学习和社交等精神性和体验性。与有形的博物馆衍生品相比,无形的博物馆衍生品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因此,目前博物馆对所提供艺术服务衍生品远远比市场上火热的文创产品少。


(四)艺术衍生品的营销传播能力低


目前国内的博物馆艺术衍生品主要通过博物馆的实体商店,或者配合艺术展览出售,线上营销、多业态营销的创新方式还处于实验的阶段,这种单一的营销渠道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现在,艺术商店已经渐渐脱离博物馆的母体,并走向品牌化、连锁化、电商化的运营,798艺术区的尤伦斯艺术商店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目前,仅有博物馆艺术衍生品走在前列的国博、故宫博物院等几家博物馆开设了网上商店和淘宝店。

审美经济视角下  博物馆艺术品产业的开发路径


美学经济之于博物馆文化事业是能够将其文物资源、历史传承、艺术推广与审美培养等公益职能效应综合成一体的“共生共存共赢”整体。 博物馆依托着丰富的馆藏资源,通过创意设计与艺术授权等形式开发艺术衍生品,从而实现艺术产业运作的目的。


通过对我国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发展的现状和困境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产业”在博物馆发展全局层面的实践路径,“艺术+创意+体验+传播”如何与传统博物馆的融合互通提升博物馆的审美经济活力。


(一)文创产品:文物艺术品授权开发


博物馆典藏的文物级的历史遗产都是无价之宝,纵观国内外博物艺术衍生品开发的成案例,不难发现这些博物馆大多是采用艺术授权的方法来发展博物馆艺术产业。艺术授权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嫁接,而是艺术品第二次创作,有创意的开发衍生产品。


博物馆艺术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艺术授权和开发的基础上的,是对博物馆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对自身价值的提升。笔者在798艺术区调研的时候发现,故宫博物院与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进行品牌合作,以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艺术品为灵感的工艺美术品可以冠以“故宫”的品牌。

朱炳仁 故宫青铜藏书票


朱炳仁 紫禁城铜笔


(二)艺术服务:创造艺术体验美学


目前国内博物馆对艺术产品的开发仍停留在有形产品的开发方面,无形产品开发较少甚至不开发,而审美是一个体验性的过程,博物馆衍生品必然要关注艺术服务方面,博物馆审美体验经济应运而生,这一新的经济形态为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与要求。


关注艺术服务的体验与互动,努力实现由传统图文陈列的场所向注重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式空间转变,并提供多样的艺术创意活动,通过跨界融合提升艺术服务,为受众创造更好的艺术体验。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互动式体验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博物馆之夜”活动


法国卢浮宫的Le Café Mollien


(三)营销传播:博物馆艺术产品营销与传播


我国博物馆大多数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博物馆营销推广观念渐渐为大众所接受。


博物馆艺术产业的发展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不仅要开发出满足观众需求的具有创意的艺术衍生品,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自我营销来更多地实现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提升博物馆的社会经竞争能力。

(文章来源:文博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