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19】不用表情包,你还会聊天吗?

 黑猩猩表哥 2017-08-30

今天是2016年9月19日

这是馒头说第 51 篇文章


一直以来,大家都说,我的文章有些沉重


以至后台老是会收到一批类似留言:


“看哭了”,“泪目”,“妆花了”,“老板以为我受委屈了”……


唉,这并非是我开这个公号的本意


开这个号,是想让大家换个角度,轻松读历史


现在却搞成了这副样子


所以今天决定,换个轻松点的话题吧






【今日主打】

1982年9月19日

人类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诞生


1




这一天,在美国匹兹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做了一件事。


这件事,法尔曼教授其实早就想做了。


因为当时的校内电子公告板——以后这玩意被叫做'BBS”——上的各类主题留言已经非常多,但法尔曼教授发现:


在纯文本的状态下,作者的真实意图未必能让读者了解:有时候他明明是在开玩笑,但读者却当真了,而有时候他其实是在认真说一件事,但读者以为是在开玩笑。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尔曼教授做了一个提议,他设置了一个符号,如果文章使用了这样一个符号,那就表示作者在开玩笑。


这就是人类的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


:-)



2


法尔曼教授在当时还创造了另一个符号“ :-(”,用来和“:-)”相对,表示严肃的意思。但这个符号,很快被大家用来当做“悲伤”或“不开心”的表达。


从中也可看出一点:尽管法尔曼创造了人类的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但和其他的发明创造不同,网络表情阵营的发展,绝不会以创始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在“:-)”之后,女生发现,她们如果用“:)”会显得更可爱,而“:P”代表吐舌,“:D” 代表开怀大笑。




斯科特·法尔曼教授


真正能促进网络表情阵营不断壮大的根本动力,还是互联网。而在这里面,中国的网民,应该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9年的QQ问世,为网络表情世界注入了一股生力军。





正如每一位那个年代的男生心中都有个“追风少年”,每一个女生梦里都有个“水晶女孩”一样,当时的表情,都只是类似淳朴的 Yahoo Messenger 风格: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黄图”成为大家聊天中使用的主要表情。在各国人民使用“小黄图”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不一样的特性:


如图所示,法国人在使用“红心”的表情频率方面,远超各国。



而加拿大人喜欢披萨,澳大利亚人喜欢棒棒糖,似乎也是昭然若揭。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尽管自己国家没有皇室,但美国人使用有关皇室的表情符号(例如“王冠”、“公主”表情符号)的频率,是英国使用者的两倍以上。实际上,使用这些表情符号的英国人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至于中国,根据QQ的统计,2014年,QQ中使用最多的表情,是龇牙的表情    。



3


2003年,在中国的网络表情界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那就是真人表情包开始流行了起来。


第一个走红的真人表情,是当年的那位“小胖”。




小胖同学当初这个表情,据说是被美术老师偶然拍下,并上传到网上的,于是,就引发了一场表情包的狂欢……



据说,小胖现在的孩子都2岁了,而由他作为元老的中国“真人表情包”界,目前是被以下著名的“亚洲三巨头”把持着:



姚明自己可能怎么也没想到过,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情,会被拿来成为一组风靡全国的表情包:



当然,韩国的“金馆长”也不会预料到,自己在中国会有这么高的人气:



日本的花泽香菜,可能更是恨不得删掉这张照片:




当然,在“三巨头”的阴影笼罩下,一些小势力也在顽强生长着,比如“还珠格格军团”。领衔的自然是“尔康系列”:




容嬷嬷和小燕子也偶尔客串。




当然,随着微信在中老年人群中普及,表情包里开始出现了一股亲切但又略显尴尬的势力:




4


真正让“表情包”进入学界集中讨论范畴的,是2016年1月20日,著名的“帝吧远征”事件。


2016年1月,中国台湾女艺人周子瑜在为“台独”事件道歉后,大陆男星林更新在微博调侃周子瑜道歉视频“来不及背稿”,进而引发台湾网友集体围攻林更新Facebook,表情包大战中的“台独”网民彻底惹怒了在大陆有着“帝吧”之称的百度贴吧“李毅吧”。1月20日晚7点,“帝吧”有组织有纪律地集体翻墙涌入Facebook上三立新闻、苹果日报等台湾媒体的账号。


“李毅吧”据称有2000万注册网民,这个数字,几乎和台湾总人口相当。


但这次事件之所以会成为当时的热点,是因为大陆和台湾的网民论战,没有用任何文字,只使用表情包。


从“斗图”的过程来看,台湾网民的表情包,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完败于大陆网民。






号称“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的帝吧,结果在台湾网民心中种下了不少草:




有意思的是,双方在“斗图”之后,渐渐都抛下了原先的“战斗目的”,开始聊起两岸的景点,美食了,气氛居然慢慢变得融洽起来。


根据大陆亲历者的回忆,他们之所以会使用表情包,是因为这种形式更幽默,更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而打压对岸台湾同胞不是目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表情包大战更像一种手段,一种交流,一种狂欢,能更隐性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5


隐性表达,可能是表情包普及的重要动力。


比如一位女生曾这样和我举例:


那天我看到大学室友在朋友圈发了条信息,我问她需不需要帮忙转,她对我说:“可以啊!”可是,“可以啊”是什么鬼?正常的回答难道不是“好啊”或者“不用了”么?


但手机的另一端,是大学的室友,如果用文字表达,确实是一件为难的事。


于是她就发了一个发了下面这个表情:





说实话,要把这个表情转化成文字表达相同的感情和意思,还真挺难的。


在这一点上,其实“帝吧远征”事件也表现得很明显。


用文字表达“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固然义正言辞,但鉴于双方阵营各自的水准、素质、逻辑和文笔水平都不统一,观点又不可能凭几句话就被说服,所以很容易就让双方陷入言语互相攻击和无谓争吵的陷阱。


而使用表情,却把这些全规避了。表情背后传递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但带来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就友好得多。


俄国语言学家巴赫金对此的观点是:“意义并不存在于词中,也不存在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灵魂里, 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进行互动的结果。 ”


所以,关于网络表情包的讨论,我们就仅限于点到这里,再写下去,就可能流于学术和枯燥,违背了本文希望读者乐一乐的本意了,哈哈。





【馒头说】


2013 年 8月,《牛津词典》在线版收录了一个新单词:“emoji” 。


“emoji”的意思,就是表情符号,来自日语词汇“絵文字”(假名为“えもじ”,读音即“emoji”)。


在表情符号已经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今天,我的朋友张伟,在他的公号“新世相”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表情符号杀死了一些仪式感。


在手机还不那么全能的年代,很多人都喜欢手机中收藏短信的功能:最珍贵的短信,会被存在SIM卡中,以便可以跟自己更长时间。


这些短信按照现在的标准,都应该被归入“太长不看”的范畴,它们絮絮叨叨地展现了一些珍贵的小情绪,某个思念着对方的夜晚,生日时候真挚的祝福,还有一针见血的表白与离别。


但如果放到现在,我们的收藏夹里将只有这些:一个害羞的表情,一个蛋糕,一颗心以及挥手再见。”


总有得到的,总有失去的。


不知道你对表情符号的态度是如何?


“新世相”曾发起过一个活动:24小时,聊天不用表情符号。


不知道你是否做得到?


反正我做不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