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到8个月融资数千万 这家国内微小卫星公司凭什么?

 二氧化硅2012 2017-08-30


不到八个月融资数千万,大写的WHY?!


在商业航天领域,不存在“互联网神话”。
——天仪研究院CEO 杨峰


这是个从国家航天体制内跳出来的小型科研团队;


这也是个选择了商业航天领域,小众到不能再小众市场的初创公司;


从今年1月正式运行到现在,他们用了不到250天时间,融资数千万;


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不到半年的时间,由他们全自主设计研发、集成测试的两颗微小卫星,将带着载荷实验飞升太空……


而这在国内以往,通常都是由国家背景的航天大项目所能承载的大事!


这家极其低调的公司,究竟是靠什么引起了投资人和媒体的注意?


天仪研究院的“为”与“不为”

“面向全世界的科研院所与科学家,通过微小卫星将最先进的科研技术成果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送上太空、提供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验证的服务。”这是泰伯网记者在为数不多的媒体报道中,有关天仪研究院企业服务内容的一段描述。

就在一年多前,以杨峰、任维佳为主的团队核心成员选择跳出体制,默默来到湖南长沙高新区开始了创业之旅,“天仪研究院”就此破壳而出。




“国家有大资源做大事,但我们也发现一些很有潜力的小事,是我们跳出来可以好好去做的。”电话那头,天仪研究院CEO杨峰向泰伯网记者说到,多年的体制内经历让核心团队十分清楚:若按照传统的实验卫星发射方式,国内大量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太空科学实验是没法上天验证的。


“因为严苛的技术指标、质量成本等综合因素影响,一般而言,有机会被“卫星”选中带上天验证的,一定是影响力、可靠性、成熟度、成功率方面都极高的技术产品,并不是每个科研人员、研究院所都有这样的珍稀机会。




天仪研究院CEO 杨峰


正如杨峰所说,科学家、技术研发人员们想要做太空科学实验并不容易。以最近引起国内外热议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为例,抛开研发难度与反复程度,作为我国最年轻的院士,量子卫星从提出想法、变成需求、立项、研制、发射,这条路少说也经历了五年。

“如果是一名籍籍无名的青年科学家呢?或许10年,甚至一辈子,他可能都很难等到一个机会对做太空验证。而现在,我们却可以帮助实现这样的缺位需求。”

填补需求“有所为”,但天仪也“有所不为”。团队成立没多久,包括杨峰在内的团队核心成员向公司提出“三不”原则:不直接承接国家任务,不和体制内传统科研院所竞争国家卫星任务;不销售单颗卫星;不做国家已布局的卫星应用,不直接涉足遥感、通信、导航三大传统卫星领域。

为什么?但凡对商业航天有所了解的人士大概心中都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杨峰却简单几句答到,“遥感有‘高分专项’,导航有GPS和北斗,通信卫星竞争已然激烈。即便它们未来空间大,机会也很大,但我们这种初创型团队依然不适合跳进去马上就能愉快玩耍的。”


最终,在市场定位的问题上,天仪还是回到了“什么才真的适合自己”这个像人生命题一样的重点上。



科研人员工作图片| 天仪研究院提供


于是,不选择与商业航天三大传统领域正面火拼,而是从太空在轨实验角度切入,关注到包含遥感、导航、通信三大传统领域在内的所有卫星科学试验、技术验证应用上,成了天仪研究院精耕细作的关键所在。


“擅长,并大有作为的,就是最适合的。”杨峰如是说。而记者了解到,现在已经有 “国家队”客户向天仪抛出橄榄枝。“比如,我们不去做导航卫星,但是可以为北斗这个行业所有的参与者,提供新技术上天验证的服务。”


天仪研究院,“技术底气”何在?

“我们既了解航天工程的指标要求,又了解科学家的迫切需求。我一点也不认为我们做的事情很简单,但实际上又没有想象的难。”

说起天仪研究院的“技术底气”,杨峰向记者介绍到,这个30人的初创团队,几乎80%都是从国家航天系统出身,他们当中工龄最长的已超20年时间。“如果拿国家主要发射的各类航空项目型号计算,从神舟系列、天宫系列,到各类空间站,加起来我们可能至少超过100项了。”

就这样,在太空实验领域长时间的丰富经验,成了初创团队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很多的客户,它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技术牛人或是牛企,但他们自身并不具备成熟可靠的航天工程经验,而我们既是航天工程师,又能听懂他们专业领域的专业描述,这就是我们过往丰富经验得到的重要优势。”

除此以外,杨峰认为,跳出体制成为商业公司所带来的另一大优势在于,灵活敏捷的开发模式。“在体制内,资源强大是优势;那么脱离体制,灵活就是优势。



科研人员工作图片| 天仪研究院提供


杨峰指出,因为在体制中投入巨大,往往需要各种流程、机制、手段来进行严苛把关,尽可能确保万无一失。但商业公司却不一样,它能按照商业化、工业化的流程方式运作。比如,使用工业级部件代替宇航级部件;比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省去一下不必要的流程环节,实现敏捷灵活开发。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可靠性和合理降本之间寻找最优平衡点,匹配客户的迫切需求。


“我们能在一年时间内,送2颗全由自己设计、研发、制造的卫星上天,这在国内和国际上,能做到的民营商业公司也是凤毛麟角。”


小众市场,真的如此“小众”?

来自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2016年航天报告:全球航天活动权威指南》显示,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230亿美元,而当中列举的卫星应用细分市场测算中,科学占5%,R&D占11%。

正是这样一组统计数据,似乎让天仪团队对未来微小卫星里的“小小众”市场有了更加底气十足的判断。“如果这16%里有一半是我们的目标市场,那么也有近300亿美元的体量可以挖掘。而这,已经很大。”目前,似乎在国内外,也确实还没有极具优势的同类型商业公司崭露头角。


天仪研究院卫星部分展示| 天仪研究院提供


当然,除了数据支撑外,天仪研究院也早已有所动作。除了今年一定要发射升空的6U立方星“潇湘一号”、与欧洲联合研制的国际合作卫星将搭载为中欧科学家微重力科学实验升上太空以外,目前,公司的“天文一号”也进入设计阶段,预计明年能够进入制造阶段,发射升空。

“列入我们研制计划的还有‘返回式小卫星’。现在,已经有一些生物、医药相关的厂商公司找到我们,希望能用这种卫星将带上太空验证的实验样品安全返回地面。”

商业航天,不存在“互联网神话”

其实,不仅是天仪研究院,在近年的商业航天资本市场,记者发现有不少人正带着“脑洞大开”的idea,拿出PPT、商业计划书在融资圈和媒体群寻找着迅速成为“独角兽”的机会。

不过,对于领域内的资本创业,杨峰给出的观点是,如果没有对商业航天基本的行业敬畏之心,没有极其专业和专注的精神做时间积累,最终都会在大浪淘沙中淘汰出局。



公司初创团队| 天仪研究院提供


“很多人可能会拿SpaceX的火热效应说事儿。但大家要知道,在火热之前,它也曾经历数次火箭发射的失败案例。没有马斯克强大的自有资金起步、NASA给予的技术成果支持、忍受了多年的寂寞,SpaceX也不能做到今天。”杨峰向记者强调,“商业航天领域,不存在‘互联网神话’。”

机遇面前,挑战更甚!

然而,即便是有了飞速发展的成长速度,杨峰却依然在采访中显得低调谨慎。

“拿到融资,我们开心,我们也惶恐。”而杨峰口中的“惶恐”,既有对大环境的,也有对自身的。

在国内政策环境方面,由于国家在产业细分领域的支持导向、措施细则上不甚明确,像许多民营卫星商业公司一样,天仪也同样怀着不确定的忐忑心情。“我们当然希望,未来国家在政策支持引导上给予我们宽松的发展空间和准入许可,让商业航天的市场能做出活力,对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做出重要的贡献。”


天仪研究院卫星展示|天仪研究院提供



柳传志听取天仪演技院卫星产品介绍| 天仪研究院提供


除此以外,杨峰也同样提到,航天领域涉及到多种不同领域的协同,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一个胖子。天仪研究院不仅要将卫星做好就足够,发射、通信频段、地面接收等方面同样需要考虑。

“还是那句话,做商业航天,必须要有敬畏之心!我们依然抱着谨慎前行的姿态,在时间、空间中试图不断丰满自己的羽翼。我们希望,终有一天能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让一向‘高大上’的小众航天圈,走到科研人员、科学家的身边,走进千家万户,让航天变得触手可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