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牧民族汉化最清晰的阶梯: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好了明理 2017-08-30

一世纪末北匈奴人从蒙古高原被逐出, 鲜卑人得趁机沿戈壁沙漠以南西进, 接收了内蒙古的政权真空地带, 残留当地的匈奴人加入鲜卑系统与自此变成 “ 鲜卑” 人的, 据汉朝记录, 前后至十万余落之谱, 也因此使鲜卑势力骤形庞大, 一跃而具备足以在游牧世界继承匈奴领导权的资本。

游牧民族汉化最清晰的阶梯: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相隔不过十多年, 汉朝安帝永初中 ( 纪元 107—113 年) , 鲜卑大人之一燕荔阳入朝洛阳, 获颁鲜卑王印绶, 沿长城准开胡市与汉朝交易, 鲜卑中心势力逐渐凝结。

再约半个世纪, 纪元一五〇年左右汉朝桓帝时代, 鲜卑在杰出的组织家与军事家檀石槐领导下, 各部大团结理想终于实现。 他们北却丁零, 东逐夫余, 西击乌孙蒙古高原再统一局面下鲜卑大帝国成立

檀石槐帝国不能与匈奴强盛时代相比, 鲜卑势力至此阶段, 都未超越阴山与天山。 更不幸的, 伟业昙花一现似一代三十年而终, 随了纪元一七八至一八三年间檀石槐之死, 帝国同盟立即崩裂, 鲜 卑 退 回 到 一 盘 散 沙时代。

自檀石槐一代短暂时间拥有蒙古高原领域大版图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中, 分布地也退缩到愈近长城地区。 但汉族人民继涌往乌桓之势, 再进一步超越长城线选择鲜卑居留地为避难所的潮流, 亦于此时形成

游牧民族汉化最清晰的阶梯: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檀石槐(137年―181年),鲜卑部落首领。少时有勇有谋,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东汉末在高柳北弹汗山建立王庭,向南劫掠沿边各郡,北边抗拒丁零,东方击退夫余,西方进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的故土,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

特别是原中央部, 由小氏部族出身而以勇健、 公正被推为大人的轲比能辖区,为多数逃亡汉族所汇集。 这些汉人教鲜卑人武器制作法、 用兵战术、 高度的耕稼技术,中国文物制度与汉式文字, 也都于这个时期源源输入鲜卑, 轲比能即因得到这些汉族部众拥载与协力, 而在鲜卑诸部中占有最大优势。

三世纪初汉朝倾覆, 轲比能与接替汉朝的曹氏魏国建立宗主藩属关系, 却于青龙三年( 纪元 235 年)又被魏国的幽州长官所暗杀, 粉碎了鲜卑诸部极可能实现的再统一理想。

轲比能之死, 反而使分散的鲜卑诸集团与北方魏国间个别的关系愈形亲密, 他们帮助魏国征服东北的割据者公孙氏燕国。 魏明帝景初二年 ( 纪元 238

年) 开始, 向来居于长城线以外的鲜卑, 被允许第一波内徙, 在接受魏国封

爵的领袖领导下,定居到辽西郡境内

游牧民族汉化最清晰的阶梯: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轲比能(?—235年),汉末三国时期的鲜卑民族的杰出首领。轲比能出身鲜卑支部,因他作战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被鲜卑民众推举为大人。轲比能因其部落近塞,所以他抓住有利条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北方的民族融合。实力强大后,他继续部落统一战争,于是威行诸部落,建立起强大的鲜卑族政权。深感威胁的魏国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将其刺杀,其政权立刻崩溃,鲜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战。

从此鲜卑继承将近两个世纪前乌桓入居汉族中国的路线, 一波波相继移住汉族中国北方, 也便于魏、 晋时代, 堪注意鲜卑人居留地多已转移到了汉族中国土地上

同一时期, 鲜卑诸族地域性的局部统一局面出现, 分别被冠以领导大人姓氏为号, 自东至西, 为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宇文部、 大凌河下游的慕容部、 热河南部的段部、 察哈尔南部以至归绥的拓跋部。 再往西又是稍后沿阴山入居甘肃南部的乞伏部秃发部, 以及由慕容部分离远走, 迁移到青海东部的吐谷浑部

游牧民族汉化最清晰的阶梯: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当时北方中国境内,除了上述鲜卑人分布范围之外,鲜卑诸集团以南,山西、 绥远、 陕西, 并再延伸入甘肃的是匈奴人( 包括山西毗连河北、 河南边

界的混血羯人) 。在陕西、 甘肃与匈奴人混居, 并广泛分散到四川、 青海的

是氐羌。

如此一系列 “胡”人连锁, 横亘于黄河上游与黄河以北, 进入四世纪, 他们一个个在居留地建设汉式国家, 而被称为 “ 五胡乱华” 的时代来临

黄河流域的胡人—鲜卑人的加速与加深汉化, 以原先檀石槐时代中央部大人后裔之一慕容部为最早, 也最努力。 供曹氏魏国驱使最出力, 而率先于景初二年 ( 纪元 238 年) 曹魏夷灭辽河流域割据者公孙氏的同一年, 自汉族环境以外入居辽西郡的, 便是他们。

四世纪初, 晋朝的北方统治在刘氏匈奴攻击下解体, 五胡乱华一幕揭开, 慕容氏于纪元三三七年以辽东、 辽西成立前燕国,又是诸鲜卑集团中领先, 以及五胡十六国前半唯一鲜卑人建立的国家

游牧民族汉化最清晰的阶梯: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虽然同时还有个拓跋氏的 “ 代” 存在, 但 “ 代” 的国家性恪并不明显, 未被列

入十六国之列。须纪元三七〇年前燕亡于十六国中最为强大, 且曾暂时统一北方中国的氐苻前秦,而苻秦又于纪元三八三年淝水之战惨败于东晋, 十六国形势转入后期, 各地卑 诸 集 团 获 得 解 放, 乃 纷 纷 投 入 政 治 风 暴 圈 竞 相建国。

十六国后期鲜卑的主流, 系滋长于阴山南面边缘的拓跋部, 亦即未来演化为中国正统朝代之一, 南北朝对立的北魏。 拓跋部被认定的始祖为力微, 四世纪初五胡之乱爆发, 拓跋部效忠晋朝, 因对匈奴系刘汉战功而居留范围被允许自绥远扩大到山西北部。

纪元312年, 力微之孙, 历史上被认为拓跋部发达最早的领导人猗卢, 由晋朝封为代郡公。 第四年又进封代王时, 盛乐 (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开始建筑了城郭式都城。

纪元316至317年, 西晋倾覆而东晋政权退到长江流域, “ 代” 的晋朝从属关系中断, 拓跋部一蹶不振,力微第四代孙与猗卢侄孙什翼犍时代一度恢复兴隆, 什翼犍死, 纪元376年又覆亡于氐苻前奏统一运动中

淝水战后, 前秦不稳定的统一瓦解, 北方中国恢复分解状态, 拓跋部也随此机缘复兴。 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于纪元三八六年(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 被拥立为代王, 着手收拾内部贺兰、 独孤等部破碎分立局面, 第三年, 进位皇帝 ( 便是北魏开国的太祖道武帝) 。

游牧民族汉化最清晰的阶梯: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拓跋珪(公元371年—公元409年),北魏开国皇帝。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公元386年,16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即位称代王。又在当年四月定国号为“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并称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晚年则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这个阶段, 拓跋部才真正步上建国大道。当十六国前期, “ 代” 这个名词, 非如刘渊国家称 “ 汉” 之为自身创立, 而是晋朝封爵, 如同曹操在汉朝的被封魏公、 魏王, 拓跋魏也一样。北魏道武帝天与元年代的国号宣布改为“ 魏”, 国都也自盛乐向南迁移 ( 纪元 398 年) 。

汉族与其他种族人民三十六万, 与各种技术人员十万人以上, 都被强制移住与建设大同盆地新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 苻秦未完成遗志, 自此由这位气象万千的鲜卑伟大英雄拓跋珪继承, 以归绥—大同盆地为发展中心而大拓跋国家急速发展。

到复国约半个世纪的第三代世祖太武帝太延五年 ( 纪元439年) , 黄河流域最后一个分散的国家北凉被合并, 五胡十六国时代于焉结束, 中国北方实现统一。 而同时,退缩在长江流域一个世纪的东晋政权也被推翻, 原东晋实力分子建立的刘宋政权代兴, 中国历史转换为南、 北两大势力对抗的南北朝时代

游牧民族汉化最清晰的阶梯: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北魏从独立到支配半个中国, 也代表 “ 乱华” 五胡共通从汉族文化附庸变自身为真正汉族的典型。 历史上游牧民族最早汉化可推匈奴, 但匈奴在长时间缓缓完成汉化的过程中, 不容易探寻其如何进展的层次, 到他们建国, 则已是汉化程度烂熟的阶段, 也惟其如此才成为五胡中带头的国家。

北魏在这方面,情形比较不同, 五胡中鲜卑移住汉族中国原为最迟, 拓跋部在鲜卑系统诸族中尤系后起, 他们汉化起步晚 而 成 熟 迅 速, 急 起 直 追是 其 一 大 特 征。

从“ 代” 到 “ 魏” , 从十六国之初到平城时代, 再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 纪元494 年) 定都洛阳, 每一段落都附着明显的跃进痕迹。 正因为这样, 如果对游牧民族如何汉化的阶梯有所说明, 北魏无疑是个最适当的例子

拓跋珪复兴代国是一次大跃进, 拓跋部残余游牧色彩自此迅速卸脱, 自盛乐而改建平城为国都的同时, 部族联合式国家组织被断然扬弃,鲜卑原有的部族制宣布解散, 凡部族人民概予编民化, 一律、 一体统治的郡县新体制实现

仅于平城周围按四方、 四面配置八区,所谓 “ 八国” ( 八部或八大人制),可视为原部落制的残存痕迹, 以安置原北族 ( 兼指拓跋部等鲜卑诸族与原匈奴人等) 。 但原部族首长二千余人, 却都已被取消军事政治特权而改给代表荣誉的爵位, 这是拓跋部或北魏命运的一大转捩, 政治、 社会、 文化纳入了标准汉式体系

南北朝形成 而 到 五 世 纪 后 半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一 系 列 禁 胡服、 禁胡语、 禁胡俗、 汉胡通婚、 改胡姓为汉姓等革命性政策强制执行, 以及八国制度崩坏, 残存边境因被远隔 “ 北族” 而沦为贱民化, 又使鲜卑人仅留的 “ 胡” 人外貌, 从根本上民族意识与民族尊严的丧失而被彻底清扫干净

游牧民族汉化最清晰的阶梯: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云岗石窟

北魏鲜卑人变为汉人的重要性, 非仅表现于他们自身 “ 变” 得如何努力,也在他们领导创造汉族文化新的境界

北魏立国基础乃是魏晋文化, 但当五世纪前半北方统一,盘踞河西走廊的北凉被灭亡, 与西方世界文物交流的 “ 丝道” 重开, 北魏便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全新的一页, 以佛教与佛教美术为代表的北魏文化独立路线成立, 大同云岗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丰富文化遗产,留传至今日仍为中国最重要国宝的一部分。

孝文帝时代推行的三长制、 均田制等, 又都具有独特精神, 对隋唐制度有其承先启后作用的贡献。 所以,北魏非只必须承认为汉族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朝代, 并且也是个极有分量的朝代。

而另一方面, 便在北魏时代, 大草原上新的游牧民族柔然勃兴, 对长城地带步步加大压力, 四五世纪之交成立的长城六镇显现其重要性,长城内外南、

北势力对峙形势中代表 “ 中国” 立场与担负责任的, 又便是北魏。 北魏无论

从主观意识或客观形势而言, 都已是汉族

自三世纪中以来,两个半世纪的时间转换了鲜卑游牧民族性格, 与南匈奴投降汉朝以迄刘渊登位皇帝这段时间,大略相当。 残余鲜卑人, 留下的唯有青海吐谷浑, 但也已与当地羌族合流, 到七世纪而被隋唐征服。

游牧民族汉化最清晰的阶梯: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姚著中国史 姚大中 著 华夏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