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社会,“父”是一个部落之主、家族之长,是最有权威的人。甲骨文里的“父”就写成是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柄石斧。在那个时代,石斧对外可用于御敌防守,保卫氏族安全,对内则是权威的象征。持有石斧的人就是勇敢、威严的,就是“父”。《说文解字》解释父字为“矩也。家长率教者”,就是说父是家中立规矩的人,是一家之长,是子女思想行为的率先垂范者和培养教育者。后来,父由本义又引申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比如姜太公被周武王尊称为“尚父”,范增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家族中的男性长辈被称为祖父、伯父、舅父等。 由父之古字形可以看出,“父”字蕴含了对父亲的个人道德与其应当担起的家庭责任的要求。古代社会中,父亲是绝对的一家之主,代表了规矩和权威,而这同时意味着他对家庭负有绝对的责任。《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生养子女,却不严格教育,就是没有尽到为父之责。《说文解字》中把“矩”作为“父”的第一要务,这说明为父之人自己要首先懂规矩、守规矩;其次是为家庭树规矩、立规矩;同时还要培养教育所有家庭成员按规矩办事,形成良好的家庭秩序。因此在古代,父亲常常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为子女书写家训。从最早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到韩愈在儿子韩昶将入城南学堂读书时谆谆教导他“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到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每一篇家训、家规、家书,都是看似严肃深沉的父亲,给子女最博大深厚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