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爷:你的内容很好,为什么没有粉丝?送你十万流量!(内含福利)

 昵称30049755 2017-08-30

知识本身不重要,知识与知识的关系才是重点。

(第28篇文章,流量)

如果说营销是天空

运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那么我用营销视野反观运营

                                          ---六爷笔记

回复“活动”提前看明天福利文章


如果你之前看过六爷文章的应该知道,这篇文章之前其实已经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发布过,但是六爷完全没用这篇文章去做流量,感觉这篇文章是之前几篇文章的合集,于是就没有在公众号发布。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问,现在公众号涨粉很难,运营几个月才有几百粉,怎么涨粉呢?那么可以看看这篇。这篇给你不仅仅是流量,还有寻找流量的思维。跟之前的也有所增加,看过的也可以再看看。


一:二次传播


微信是一个半封闭的圈子,所以“酒香还怕巷子深”内容再好,也要让外面的受众看到,并且关注你,所以公众号的运营很关键的两点,第一是引流,第二是裂变。先来说裂变,有了内容,定位也已经在运营的过程中清晰,文章二次传播裂变带来的价值就尤其重要。


之前有写到一篇文章《 干货类文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传播!


在传播领域有一个理论“社交货币”,同时这个理论有个阴暗面“大众心理学”里面称作“嫉妒心理”。


社交货币的解释是:


社交货币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人们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质塑造自己的产品或思想,从而达到口碑传播的目的。


自我分享的特质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与朋友分享新购买的衣服,我们会告诉家人,报纸上的那条新闻是由我们提供给报社的。这些共享我们的思想、观点和经验的意愿成为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能够流行的基础。人们的博文会记录着他们喜欢的东西,告诉别人他们喜欢吃什么样的午餐,甚至记载着对当局的小抱怨。如今沉溺于社交网络的人们,好像不能停止他们的共享行为,包括共享他们的所想、所爱和所需。


你也可以忽略上面的定义(可能有点偏激),《疯传》中对社交货币的定义能让你更容易也更全面的理解:


就像人们使用货币能买到商品或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


既然考虑的是微信中文章的社交货币概念,那就把其它的抛开,不看朋友圈自拍,撰写的高意境感悟,金句等。就说你转发的文章核心逻辑。


核心逻辑其实是一样的,根据社交货币的定义,用来购买家人、朋友和同时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形象。获得社交货币朋友圈的体现就是你获得的赞、评论。


评估社交货币的价值的六个维度:


Affiliation 归属感

Conversation 交流讨论

Utility 实用价值

Advocacy 拥护性

Information 信息知识

Identity 身份识别


拿一个简单的栗子:


分享转发本身就是人的天生欲望,人需要社交,而社交核心除了人之外还需要内容。这个时候,如果你创造内容,帮他社交,那就相当于创造了社交币。


转发有两种利,这两种利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底层逻辑,第一种利是实打实的例如金钱、产品,实物,但是被动。另一种利就是“社交货币”,虚拟但是主动。


大家想象一下,你有一位朋友,很厉害的大牛,大牛就是没有理由的跟你关系好,邀请你去参加他付费的线下讲座,在讲座现场大牛分享了一张ppt,一句金句“我对你那么好,只是你不知道”。你一看我去这句金句说的不就是我吗?自己就对号入座,自然你就随手一拍,分享到朋友圈!这个就带来了传播。


寻找来看看上面的例子底层逻辑,用社交货币价值六个维度来做加减法


上面说的这个栗子是不是:归属感+拥护性+身份识别?


社交货币六个维度就是用户对你的感知对号入座。


比如你看完这篇文章,然后你就顺手转发到朋友圈,可能会说:这个是我看到对社交货币这个理论理解最透彻的一篇文章。


上面只是比如,实际你并不会转发。(如果转发请告诉我为什么,如果没有为什么那么我相信你是真爱)


之前我提到过一个观点,就是干货类的并没有那么容易传播,为什么不会那么容易传播,因为你怕朋友圈的朋友超过你,这里就提到了另外一个观点大众心理学里面的阴暗面“嫉妒心理”


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说这个观点。你有一位朋友,很厉害的大牛,大牛就是没有理由的跟你关系好,邀请你去参加他付费的线下讲座,在讲座现场大牛分享了一份未来5年微信自媒体这样干能增长10倍业绩的ppt,里面深入浅出介绍各个环节的玩法,如何玩,从新手到高阶的路。你是不是就会私藏了!我全部分享出去,朋友圈你看到了,会不会比我学的更多!当然就不分享了。


干货属性就属于小圈子,不利于传播。这里你可以用新榜去查看,所有单篇文章阅读几十万的内容,他们的属性有哪些。相信我,你去查看的时候会有新的感悟。


另外一篇关于传播的文章《 学完这招,让你的文章能在朋友圈疯传!


你应该知道,让一个老用户能够达成二次分享的厉害!不仅仅只是带来曝光、传播量。还有一个影响就是更快的到达信任层面。你不需要做更多的一个用户养成的工作,分享天然属性就是信任。


这里再增加一句,就是最近百雀羚的广告传播的事情,很多人都在说,百雀羚的这个广告又是新媒体人的一次臆想,其实我的观点并不然,广告学中有个理论,叫曝光理论。这是一个心理学理论,讲的就是一个东西,你见的多了,你就会发现你要购买这类产品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这里拿个简单的栗子估计一说你就能明白,当你朋友圈某位好友分享了一篇文章。这里的文案是这样写的:这是一篇把二次传播说的比较透彻的文章,值得每位互联网人一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标题,或者推荐语引起了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是天然受信任。朋友的分享天然具有信任背书,而且这个广告成本是最低的。


之前跟一个在运营领域颇有见解的作者聊起这个话题,也是不谋而合,不管营销也好,运营也好都是一个体系化的工作,而不是论单个节点成败的事情。


当然目前是很多人都只会用一个个理论,一个推广渠道来让你感觉恩这个好,不错!但是实际这个已经把重心偏差了,如果没有这篇文章为前提,直接写告诉你100个推广渠道,其实没有任何作用的,运营讲究的就是全局观。


我经常跟面试新媒体运营的人会问这样一句话,你所谓的新媒体运营是什么,一般都是含含糊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也是因为目前市场对运营的定义也没有很明确,以为写好文章、做好公众号的推广就是运营了,其实不然。运营更多的是全局把控。


运营首先要做得就是把目前单个岗位的工作做好,比如说编辑、推广、策划。然后有机会给你工种的互相交叉,知道别的岗位是怎么做的,用户在那个环节是怎么想的,最终我是应该在哪里盈利的,这个是对你全局观的一个历练。


这篇文章现在来说我不会写,延伸出来的知识点太多,一次肯定消化不了。但是可以作为指导手册倒是没有问题,运营本身就是比较广的一个角色。文章能不能带来价值没有关系,不要把你带进沟里这是关键。你花时间学习了,最终误导了你,这个试错纠正的一个时间成本是最高的。


不跑题回到二次传播的几个关键点


我们要谈的不涉及技术层面上的传播,以及利益上面的传播。这个只是针对价值层的传播。


技术层面的传播就不展开讲了就说一个例子,16年初的时候,当时我给几个商家玩过几次活动,技术也算是比较新。如果你做过这个行业应该都知道,就是一个微信积分分享的一个插件。原理:你分享了这张海报可以得到多少积分,从你的海报过来的一个粉关注你又可以得到多少积分,达到什么积分可以兑换什么礼品。技术红利一波下来几十万粉丝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过现在没有那么好了,但是还是可以玩,毕竟人事活的工具是死的。


回到人性层,二次传播的几个核心点,还是拿出社交货币的价值的六个维度


Affiliation 归属感

Conversation 交流讨论

Utility 实用价值

Advocacy 拥护性

Information 信息知识

Identity 身份识别


一切的主动分享都基于这上面六个维度。


根据不同的维度我们去排列组合


第一例:很多时候我们朋友看到的一些实用性的文章,比如:看完这些,我才知道原来猕猴桃可以这样优雅的吃。 标题可能会有出入,核心意思是这篇文章的内容说的一些观点是我们普遍生活中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解读,原来我们之前那样的一个处理方式是多么的不科学。


第二例:平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社交,往往在社交中很少去谈论什么知识点,更多的是观点,事件的观点。比如最近百雀羚的广告,可能你真的没有看完,但是你转发第一是感觉确实有创意,别人都转发了我不转发是不是感觉我很low啊。


第三例:这个观点很多时候会在两个层面用到,粉丝的活跃度,以及二次传播。在社群里面玩的也比较多,比如说打卡活动。在打卡活动的时候往往都能传播比较广泛,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加入这个打卡的社群也好,活动也好,最核心是身份的识别。


拿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现在在湖畔大学学习,马云安排了一次7天的打卡活动。你往往都会去主动分享的。这个圈子是我身份的象征,有荣誉感,归属感。同时也会表面我的意志力,不就是7天每天坚持看一本书吗!这个我可以干到。


这里就不把各种类型都举例说一遍了,会有很多!这里给大家一把尺子,去搜索下一下热文,排名在前面的文章满足下面几个传播点。


传播的尺子:社交货币 、诱因 、情绪 、公共性 、实用价值 =传播


说完二次传播,说点传播的核心理论:


二:传播


一切可以影响用户感知的渠道、个体都可以定义为“传播”节点,这个也是目前已达互联网下面,最大的改变,用户与用户间的链接更多了。


在传播学中对传播的定义有五个层面,传播类型、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材料和内容。


在传播类型里面就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传播没有那么畅通。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期,社交工具的便捷性以及4G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被激活放大。


这样信息就流通的更快,信息在个体之间,又产生了信息震荡,波纹又产生另外一个层面的影响。这样说可能难以理解,就借用一个很简单的观点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二次传播能够影响到受众与受众之间对“产品”的感知”。


互联网传播分两个阶段


传统互联网传播

移动互联网传播


为什么没把传统传播放在这个体系里面去讲,因为这个不在今天文章的核心范围内。当然,不可否认传统传播里面也有很多有效的方式。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其中奥秘,今天我们锁定焦点,只围绕互联网传播为什么没把传统传播放在这个体系里面去讲。


1、传统互联网传播里面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传播很弱,导致很多人认定全部这样的形式,在传统互联网传播里面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传播比重可以忽视,从企业到媒体以及直至用户几乎都是单向。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为什么很多灰色产业可以干得风生水起,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信息相对很不对称”。只要你的渠道够多、够广,你能够影响到的用户也就越多。


2、移动互联网传播里面,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传播就很强。信息已经不是单向存在的了,用户与用户之间,与渠道之间,包括与企业之间都是信息里面的一个节点,相互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提出,消费者左右产品的开发。就是因为信息发生了双向交互。


同样也是因为微信的半封闭性,你才会需要外部的流量进入,然后需要用户之间的二次传播。


流量分为主动流量和被动流量。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最终都可以被你引导成为被动流量。主动出击来流量,用户再裂变又来一轮新的流量,所以你看完上面两个版块的内容就知道为什么先说,传播和二次传播了。


三:流量源


有了上面的两段基础,选择你应该知道怎么二次传播了,那么再来看流量源,找到你的种子粉丝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