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孩子想要抱抱,你的第一反应竟影响孩子一生,别不信!

 贾国忠gz7ankhm 2017-08-30

优优起床之后,情绪不太好,可她什么都没说,只是穿好衣服后,对我说“妈妈,抱抱”,听着宝宝奶声奶气的叫“妈妈”,心瞬间融化。我抱着她,摸了摸头,温存了片刻,她高高兴兴地去玩玩具了。


有时候我在写稿子,她会伸着小手要妈妈抱抱,之前她打断我思路时,我会冲她发火。可有一次,在我发火之后,她委屈地说:“妈妈,我只是想让你抱我一下,我不会打扰你的!”如她所言,每次只要抱上一下,她就会乖乖地,一个人去玩儿。



孩子索要抱抱,我们时而笑脸相迎,时而也露出一些不快,对孩子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呢?事实上是有的。


孩子索要拥抱,只不过是想从我们这里汲取安全感。只有获得足够的力量后,他才会去学着独立,学着成长。

 

01

宝宝最先通过触觉感知世界

 

爸爸妈妈从宝宝刚刚出生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觉得特别神奇…


宝宝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却能够认识妈妈?这是因为,宝宝在用他嫩嫩的肌肤,感知这个世界。


新生宝宝的“初感肌”,开启了他感知世界的第一道大门。



触觉是新生儿发育最完善的感觉,宝宝最初通过妈妈的拥抱与抚摸感知自己的存在,通过皮肤的触感认识外物、学习并逐步成长。


据科学证明:作为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知器官,8 周大的胎宝宝就已经开始有了触觉,32周时几乎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感觉到如发丝般的轻微触摸。



肌肤也被称为“外露的大脑”,而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主要是透过皮肤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是认识事物,获得经验,建立情感联系的第一个重要媒介。

 

02

给孩子最好的爱是拥抱


心理学有这样一个实验:


“小猴子一出生,科学家便将之与母亲隔离,让其单独在实验室里长大。在实验室里,小猴子有两个“妈妈”,一个是绒布做的,一个是铁丝网做的。绒布妈妈温暖,但铁丝网妈妈身上有奶瓶。”


科学家发现小猴子几乎所有的时间都黏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肚子饿时才去铁丝网母亲那儿吃奶,一吃饱又立刻回到绒布妈妈怀里。冰冷的母亲身上的奶瓶,并不能吸引小猴子多留一分钟。


这说明,肌肤相触、温暖、安全感才是孩子最渴望的。



运用到育儿当中,就是我们所说的“亲肤育儿”。“亲肤育儿”理念早已被国内外众多权威专家所认可和倡导,尤其是日本很早就有“亲肤教育”的传统。


日本临床心理学、身体心理学家山口创教授在一级帮宝适的发布现场曾提到:


妈妈和宝宝进行亲肤接触时,会分泌一种叫做“后叶催产素”,可以帮助宝宝分泌生长激素,放松心情,感知妈妈的情绪,增加对妈妈的信任。


婴儿时期与父母有足够的亲肤接触的孩子,在长大后情绪会比较稳定,头脑更聪明,社交能力、抗压能力也更强。


如果妈妈能在第一时间将初生婴儿拥入怀中,能降低他初来这个陌生世界的不安与害怕。



03

如何给孩子最好的爱抚?

 

很多妈妈会觉得抚触是很专业的东西,自己不会做怎么办?


其实,每个母亲天生都会“爱的抚摸”。就像一个刚领回家的小猫咪,你把它抱进怀里,轻轻抚摸它,它会变得异常乖顺一样。浑然天成的母爱,再加上轻柔的抚摸,绝对能给孩子身心舒适的安全感。


当孩子哭闹时,也许你都不用说什么,只需抱住他,轻轻摸摸他的头,或者抚抚他的背,都会带给孩子平静与爱。


考虑到妈妈们可能比较忙碌,每天都专门抽出30分钟给宝宝做抚触不太容易坚持下来。因此,帮宝适携手来自日本的宝宝按摩师,开发了这套适用于0-6个月小宝宝的“摸摸操”,利用换纸尿裤的间隙,给宝宝揉揉肚肚,推推大腿根,摸摸尾椎骨,令宝宝放松、舒服。



需要注意的是,宝宝皮肤十分敏感,对大脑影响非常大。只有好的肌肤触觉刺激,才可以促进孩子大脑身心的发育。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仅要主动地与孩子多多进行亲肤接触,给宝宝肌肤好的刺激,同时也要注意宝宝的贴身衣物,避免它们给孩子带来的不适。


最好,从孩子出生就要开始注意宝宝的日常用品,包括纸尿裤,要给宝宝使用柔软透气吸收好的纸尿裤

 

作为日本产院第一推荐的纸尿裤,一级帮宝适完美实现三大黄金标准


将3D结构与2000个瞬吸透气孔完美结合,有效迅速吸收稀便和尿湿。



全新的空气双向流通设计,使得纸尿裤能够做到双向透气,让宝宝的肌肤时刻保持干爽。



同时,充满科技感的三维热风蓬松技术,使得一级帮宝适纸尿裤的外表层如羽毛般蓬松柔软,完美呵护宝宝的娇嫩肌肤。



如果说摸摸宝宝,是我们用双手表达的无尽温柔;那么舒适安心的纸尿裤,大概就是给予宝宝24小时的安全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