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氏龙岩派(毅轩)原流简介...

 刀光剑影wjg 2017-08-30
  1、家承山东阳谷,安徽合肥
  山东阳谷县王氏先祖,来自南京乌衣巷。宋仁宗宝元,康定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屡犯宋边疆,王氏祖先随宋师征西夏,士有陷没者,因中原被金兵所据,不能自还,遂为西夏人。元得天下,西夏累年不服,最后乃服,元世祖忽必烈,以其人刚直守义。嘉之,赐姓唐兀氏,俾附国籍,次蒙古人一等,其俗自别。
  先祖撒达公,元初归附,复归山东。其宗族在阳谷甚盛,卒年八十岁,从其族葬阳谷县。公生一子,名回。
  先祖回公,仕名尚回。元初从右丞昂吉下江淮(长江淮河以南,即江苏,安徽湖北一带)徇地荆,襄(进军荆州,襄阳。均属湖北要冲之地)以武功授武德将军,佩 金虎符,管军上千户,镇守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因家焉,子孙世袭。公卒年六十四岁,葬合肥西七里大蜀山,为庐州王氏始祖,生有一子,名蕉。
  先祖蕉公,字世安,仕名朵烈图。袭职,授武德将军,管军上千户,镇守庐州。公卒年六十岁,葬合肥县西大蜀山下其父茔右侧。公生一子,名德。
  先祖德公,号梅坡,仕名野仙不华,袭职授武德将军,管军上千户,镇守庐州。公卒年六十岁,葬大蜀山下其父茔右侧。公生一子名翰。
  2、入闽始祖开辟沙塘、官烈二地
  入闽太始祖翰公,字用文,号时斋,晚号友石山人,仕名那木罕。十六岁袭职授领兵千户,镇守庐州,才干出众,非常著名,省,宪一直上报朝廷,任命公为庐州路治中。自高祖以来,虽元朝赐我族姓唐兀氏,但到王翰公袭职时,我祖上乃冠祖王氏不变。
  王翰公,生于1333年。1362年4月,年仅29岁的翰公随福建行省章燕只不花镇闽,辟为本章从事,改福州路治中。翰公任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三州,列为朝廷大夫,布政潮州有惠信,民间有设祠祀之。翰公1369年调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从广东返道福建,经晋江时,寓居沙塘。翰公五岁时,其生母夏氏夫人逝世,由继母孙夫人继育,孙夫人对其恩意隆厚,视如亲子。翰公自幼受学于孙夫人,勉以立节建功,显身扬名。
  王翰公元配夫人为夏氏,早年卒于庐州。后续取刘氏夫人,名印。刘氏夫人本姓叶,系福建行省参政,书丞佥,闽宪刘真斋之女。刘氏夫人与王翰公在沙塘定居时育有三子,长子名伯,次子名仲,三字名偁。1371年元亡,翰公偕夫人刘氏並季子偁,移居永泰官烈村,留长子伯,到泉州排铺街开基,留次子仲,字寿卿,号致政开基吾沙塘王氏。
  王翰公与刘氏夫人屏居官烈村后,续生二子,一名叫修,早殇,一名叫伟。1378年,由福建省,县府上书荐之,明太祖朱元璋闻公其能,多次下文聘之出任职,辟书再下,翰公不事二主,朝廷被迫出山就道,翰公不肯,时病也不肯服药。公深知如不就迁于朝廷,下场必将悲惨,于是修书给朝廷故友吴海处士,殷勤为其诀别,並托其抚养其孤,遂自引决,时卒年仅四十六岁,三省名臣,二品大员就这样壮烈牺牲,(1378年2月乙丑日)。
  王翰公写给好友吴海遗书说:“吾幼失父母,值乱奔走四方,来闽近二十年,淮土为墟,我家王氏老幼,童仆殆百口,今无一人存焉,先陇遂为无主,吾不能瞑。现诸子皆幼,何以得还,将来失学,不能为人。吾葬不择地,苟夫子不忘,平生,其幸为我志之。”王翰公自决时又写下诗云“昔在潮阳我欲死,宗嗣如丝我无子。彼时我死作忠臣,覆祀绝宗良可耻。今日辟书亲到门,丁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了却君来恩。”
  翰公自庐州征战到福建,江西,广东几千里,卒时年经壮烈,遗下寡妻弱子(时偁九岁,修六岁,伟三岁),故友吴海不负重托,抚其遗孤,偁不负父愿,从小励志读书,凤仪也有过人之处。除修早殇外,偁与伟成了永泰官烈的始祖传人。
  偁公,字孟杨,号密斋,又号翁石山人,翰公第三之子。偁公生于1370年,卒于1415年,卒年45岁,现葬于福建永泰官烈山翰公坟茔右边。偁公父死时年仅九岁,母刘氏夫人守节。翰公友人吴海受托,抚教偁公,偁公从小好学,聪慧过人,二十岁时中举人,第六名,为国子生,上表时母殁回家居丧六年。偁公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文名当世。解缙(永乐大典,编篡总裁官)常称其人品,才华,常说偁公才华当在苏东坡之列,文亦相类。至于诗则竣轹汉,唐,非苏(东陂)所能及。偁公所著《虚舟集》五卷全部收入《四库全书》。偁公善书法,楷,行,草书皆妙绝一时。公元配郑氏,续取薛氏,生子名振,侧室李氏,生子拱。偁公永乐初以荐至京,授翰林院检讨,进讲经筵。修永乐大典时为副总裁官。解缙蒙冤时连带,被投入监牢至死。时年45岁。1425年,明仁宗昭雪解缙复名位,偁公也得昭雪冤案,棺从北京运至闽永泰官烈山重葬,俗称《翰林墓》。偁公之子回忆祖父,父亲均死于朝廷政道,虽说文才过人,府上多次招他做事,他们坚决不从,一直居住乡野,与乡民为乐一生,教普通百姓之子学之。
  致政公,讳仲,字寿卿。王翰公次子,沙塘王氏始祖,妣二秦谢氏孺人,生年月日厥。公笃有潜德,世人皆称重义好施,尊之为乐善君子。致政公不但乐善好施,更为勤奋创业,在沙塘屯田创业,建堂居住,建寺祀祖,被尊为沙塘王氏一世祖。
  宣教公,致政公三子。妣董氏顺慈。宣教公一生生有四子,勤劳创业。公妣卒后合葬于晋江。
  壁轩公,讳德昌,妣陈氏。壁轩公一生育有四子。壁轩公又投入从军行列,后死于军旅之途,卒年不详。
  弼斋公,壁轩公第四子。弼斋公明初奉《三丁抽一》之命,被调往福建漳浦县镇海为戌兵。
  直翁公,弼斋公长子,妣崖氏,为漳浦镇海戌兵。弼斋公,直翁公二代人为守镇海卫,卒后均葬镇海。
  3、入岩始祖毅轩公开辟龙岩居住地
  毅轩公,直翁公之子。生于1471年,年仅37岁的毅轩公奉母亲崖氏之命,独自一人带家口徙居龙岩县,时居北门所内,开始龙岩繁衍子孙。王氏后裔尊弼斋公为始祖,直翁公为一世祖,毅轩公为二世祖。毅轩公卒于1497年2月初六日,享年六十岁。
  三世祖王荣公,又名约斋公。王荣公与其父毅轩公二代人从漳浦转到龙岩后,辛勤劳作,先后创建龙岩北门所内几处祠堂,屋宇,子孙后代更是发达昌盛。毅轩公,王荣公,妣均葬于龙岩内,王荣公被增南城知县。王荣公为毅轩公长子。
  四世祖以方公,以道公,以通公,以述公均为王荣公长子、次子、三子、四子。二子以道公,性孝友,抚弟以通,教育备至,以通公后成进士,以道公对兄弟怡怡,终始如一。以道公孙命璿贵,增刑部右侍郎。三子以通公,字子贞,号肖拙,王荣公第三子。以通公1580年庚辰科进士,任南城知县,高安,瑞州知府,韶州知府,湖广副使,贵州道监察御使,二品俸禄。
  以通公从政几十年,前后执法不阿,人皆惮其风范,无敢犯者。他举贤任人,万历年间,回晋江谒祖,並亲自为晋江沙塘一世祖,二世祖勤石墓碑。並又根据才干,举荐晋江沙塘长房王氏后裔孙恩贡生为贵州道都司。后官至河南汝州府同知;举荐长房王氏后裔孙嘉鼎钦授贵州道使司;举荐沙塘王氏东厝房举人尧天授承务朗,国子监生正。以通公退休后,温居乡里,治家不侈,並建有以通公园。以通公卒年八十三岁,祀乡贤。葬于龙门里小池倍畲村内,该村原黄氏人家是以通公的守墓人。公妣连氏夫人葬于雁石回窑,现迁往鸭母坑上隔,排水圳上。王荣公之四子,以述公冠带增生。
  五世祖尚贤公,字士吁,以道公长子。尚贤公万历举人,任新宁知县。公在政时,多慧政,积德好义,民相争致,卒后俱建祠祀,祀乡贤。尚敬公,万历武举人,任京营守备。尚宾公,万历府学教授。尚荐公,禀生。尚烈公,国学生。尚廉公,禀生。尚学公,禀生。
  六世祖命璿公,字君衡,尚贤公长子。万历进士,任新会知县,陕西道御使,广东巡抚,太常寺少卿,大理寺正卿,刑部右侍郎,获刑部尚书,官俸二品禄。公妣:杨氏,何氏,淡氏,生氏。公生于一五七五年,卒于一六五三年享年七十八岁,葬于万安深山中。妣同葬于东宝山石岩寺。
  尚贤公次子:命珂公,万历主簿。三子:命玑公,万历通判,任河南邓州知府。四子:命瑚公,禀生。五子:命璨公,增生。
  七世祖:之铤公,命璿公长子。明末通判,增荣禄大夫。之珑公,之镛公,之鈜公,之监公,之鍭公,之镜公,国球公,王汇公,王馥公,王钟公分别是增生,国学,贡生。
  八世祖:思沂公,字沐如,别号素公,之铤公之长子。武都督,挂将军印。辅佐南明王皇帝在广东征战十几年。思湛公,思淇公,思吉公,思涛公,王浦公分别为增生,贡生。古,文,棋,书,画精通。承先公,承先堂创立者。王旭公,秉钺公。
  十世祖:勉溪公。创建雁石房派的始祖,建有祠堂数座。一辈子经商,创下了丰富的家产和财富。
  十一世至现今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世的王氏后裔较为平淡,没有前辈的官衔,经历,轰烈,著名。王氏自入闽始祖翰公以来,历六百五十年,已发展人口近两万人,(其中沙塘1万多人,永泰官烈后裔一千多人,毅轩公龙岩派一千多人,海外一千多人)分别居住于晋江沙塘,泉州,永春,龙海,龙岩,福州,福清,永泰,海外等地。龙岩派别分居住于北门、小洋二组,五组,四组,六组,七组,雁石岩星村,龙门石埠岭村,江山长坂溪村,其余无发现 毅轩公龙岩派的子孙。
  4、王命璿简介:
  王命璿(1575-1653),字君衡,号虞石,龙岩西坡小洋池塘厝人,1600年中举人,1604年中进士,历任广东新会,陕西道御使,直隶钦差大臣,,广东巡按,京都大理寺丞,太常寺少卿,刑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他忠心耿直,敢于直谏,多次上奏弹劾魏忠贤,最后反被章劾。他执政不阿,关心百姓,勤政为民,在京都,福建,广东,陕西等地建立了不少的功绩,是明朝末年一位较有政绩和影响的官员。王命璿因政绩卓著,受到神宗皇帝的赏识,在任广东巡按,负责执政,司法,军事关系协调工作。时值欧洲殖民主义者所谓“航海大发现”的扩展,葡萄牙人到达我国东南沿海一带。1553年,葡萄牙人以所谓:“借地晾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并迅速聚集成村,设立了有关机构。为了保卫祖国海疆,防备外来骚扰进犯,王命璿从军事战略考虑,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下令增设澳门参将处,作为管理澳门地区防务的军事机构;奏请,朝廷批准并选拔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官“参将”;征调能征善战的精兵“西山之兵”,防守澳门,以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此外,他还颁布命令,规定外国船只除在指定日期可以进入广州贸易外,其余时间一律不得靠岸;根据“两广”沿海的地形,周密布置海岸防务据点,使那些往来于东南亚等地的荷兰,葡萄牙人无机可乘,国家安全得到保证。
  王命璿出任广东巡按五,六年的时间,他作为一名主持,协调地方军政事务的官员,能体恤民心,从民族利益出发,加强国防,捍卫了澳门的利益,永远受到祖国人民的怀念和尊敬,就现在还有教育意义。
  为了抗章弹劾魏忠贤,几遭不测,1640年,届已六十五岁的命璿公告老还乡,被明朝授予刑部尚书衔,官正二品禄。1646年,回乡已居住六年后,清军攻下泉州,漳州后,大兵直趋龙岩。清朝派人传信于命璿公,若归附清朝,乃可当官并给予厚禄,若不归,等待的下场是不可设想。王命璿始终不归附清朝,义正言辞当场表态,宁可杀头也不与清朝为伍,视清朝的厚禄为粪土。由于清军紧紧逼迫,为了不被清军所捕获,年已71高龄的命璿公毅然离开了他居住多年的院宅,愤而带上家人,十几口从小洋徒步转入八十多公里外的万安深山中隐居。由于路途遥远,行动不便,王命璿临别时含泪将家中四位女眷送入东宝山石岩寺内,叫她们削发为尼,以勉清军攻入龙岩后,女眷遭受不测。分别时,女眷们眼含热泪,一步三回头地注视着命璿公那背影怆凉离去。四女眷分别是杨氏,何氏,谈氏,生氏,卒后她们分别被安葬于龙岩东宝山石岩寺内,现在为尼姑塔,为龙岩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命璿隐居于万安圆光寺内,寺内高僧月慧和尚是命璿公好友。进入深山庙宇后,命璿公仍派家丁打探外部消息,当听说明朝南明皇继续在广东率领明军抗清,与福建郑成功的抗清斗争相呼应时,毅然命其孙子王思沂前往广东,协助明南皇一起继续抗清,思沂公又不负爷爷的重托,只身一人前往广东,投入抗清斗争的火热战场中。随着日光的流失,生活陷入了非常贫困的境地,加上命璿公已年迈体弱,一代官员王命璿在万安的深山老林庙宇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命璿公生命垂危时对好友月慧和尚说:“我死后,上不见清朝天,下不葬清朝地。”月慧和尚为完成朋友的遗愿,将命璿公装入棺材,用铁索绳吊于洞穴内离空完葬。由于年长日久,铁丝索及棺木腐烂,月慧和尚又将命璿公遗骨用大石岗岩做成类似官幅盖住,了却了命璿公的心愿。为了不被别人所破坏,以防清政府追查,命璿公墓前竖碑写到“圆寂恩师代烈老和尚之墓”。该墓一直有命璿公后裔去祭拜,近几十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没人去祭拜命璿公,甚至连墓葬于何处也很少有人知道,今年要修族谱时,王氏后裔王文健才从博物馆中了解了一点情况,历经多日,在赶到万安深山中,得到当地群众指点带路,终于寻找到命璿公的遗坟。
  龙岩派王氏后裔们,命璿公虽离去我们三百六十年之久,历经十一代,但他的勤学苦求,当官为民,刚正不阿,爱国胸怀是永远值得后裔们所敬仰和学习的。目前他的坟墓已被不法分子所废,七零八落抛于荒山之中,作为我王氏子孙,一定要将先祖的坟墓重新修好,这才对得起祖宗,这才能教育好后代。
  命璿公不但为官清正,爱国爱乡,他的文采也是堪称一流,命璿公的代表遗作有(静修庵堂集)(新会县志)(王虞石沧州六卷)(静观寓诗集十二卷)都珍藏于北京博物馆。其典型的遗诗有(五坡怀古)(次崖门三祠)(次字.沙先生吊古)等等篇幅流传至今。命璿公为官几十年中创建,捐建,捐修的有: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庙宇祠堂,楼宇等题字,石刻等名诗,名匾至今还有。命璿公在外谋政几十年,在家乡留下的字迹有限,目前可查的有龙岩博物馆存放的一块石刻碑文,命璿公府邸的对联,神台联仍依稀可见,圆光寺的题词保留下来。
  5、王思沂简介:
  思沂公,字沐如,别号素公,命璿公之孙,之铤公长子。思沂公天生丽质,聪颖好学。少年时跟随其爷爷常出入官府,见过世面,成年后更为帅俊,高大魁梧。他年方十四岁弟子员,是命璿公最疼爱的长孙。思沂公从小好学勤奋,打年少起就胸怀大志,他不但学文,而且学骑射,打斗齐全,家长,老师称赞他长大后必成大器,为国所用。思沂公乙酋隆武纪元,以恩贡庭试考中榜,授翰林院萃士。他出身贵族,贵为朝廷大员之后代,跟随祖上,父母生活,所见所闻,国事,大事甚广,加之年轻有为。从小就有报国建业的雄心大志、,历史的发展,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腐败的明朝一天天在没落,一日日在沦陷,曾经辉煌的年代行将衰败,王氏作为贵族也在崩溃,这就将一个英俊少年,充满抱负的年轻人推上了历史变革的风口浪尖上。1646年,清军入闽势如破竹,从北至南逼向思沂的故乡-龙岩。明朝老臣王命璿为抗清保节依然决定弃之家园令家属女眷削发为尼,自己拖着年迈体弱之身隐居深山。经命璿公熟虑后,决定命思沂公去广东东部辅佐南明皇继续抗清。由于当时局面混乱,危机四伏,思沂公只身一人前往广东,寻找南明皇,历尽千辛万苦,思沂公终于与在广东抗清的南明皇会合,此段的思沂公从龙岩到广东时的经历,和到了广东的情形,情景正如杜诗所描述的样子。“今戛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出身贵族的思沂公,一人只身赴广东途中的艰辛困苦。南明皇见了昔日旧臣的子孙千里赶来辅佐抗清,感动的热泪盈眶,当即授思沂公为右都督,挂将军印,加官保衔。
  思沂公辅佐明皇抗清几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几年后思沂公得知祖父命璿已卒,仰天痛哭,由于战事紧急,又不能回龙岩尽孝,悲痛万分。此时南明皇也得知此事后,也为旧臣而伤心落泪,为明朝有如此忠贤,孝子而涕泣,为思沂祖孙的家忧,巨痛,为思沂及祖上能为抗清弃之家园,田舍,抛家离妻所深深感动。
  明末由于种种原因,复明抗清最终失败,造就了大明朝最终的灭亡。思沂公在广东辅佐南明皇十几年后,随着大明的谢幕而结束,思沂公怀着复明无望的终生遗憾中自己返回故乡-龙岩小洋村。由于思沂公以上几代人都是明朝官员,家中房舍,田园,家产尽被清朝没收,回到故乡,见祖父,祖母全都逝世,父亲也早已故去,连自己也不知,只见自己母亲连氏只身一人,病魔缠身,独身一人躺在破落不堪的草房里,顿时伤心过度,昏倒在地。
  思沂公返乡后,住所生活全成问题,整家人一下进入贫困的境地,不日,母亲连氏病故。为了办理母亲的丧事和日后的生活,思沂公毅然将自己广东回来所乘用的马和车变卖出来维持眼前的困难和生计。清朝龙岩县府将思沂公返乡的消息和目前状况上报,为了招抚忠杰孤臣后代,朝廷怕后乱,恩准思沂公以官叙用,给还一定的房产,田园。思沂公想起大明的灭亡,想起祖上传统的忠烈,坚辞不以赴官就任,仍住破旧草棚。由于长期的征战,加上生活艰辛,思维崩溃,思沂公不久生了一场大病,久卧不起,不日与世长辞,含恨九泉,我王氏一代英烈又将像一颗耀眼的流星一样消失。
  王氏从始祖翰公入闽以来,名人辈出,有当朝大臣,有文人才子,有为国捐躯者,有孝子贤孙,他们代代优良品质相传,为后人做出了楷模。今年我们从续族谱中才深深领会到先祖的伟大,祖先之高尚。不幸的是由于十年内乱,原先完整的族谱已废。王氏历代名人的墓碑不是被盗,就是被毁,还有的被建设所征占用,所出土的文物被政府没收,墓碑全都无法寻找。今年龙岩派王氏族谱开始编纂,我王氏后裔子孙王开湖,王文健历经多时,分别找到龙岩四世祖,五世祖,七世祖的部分墓茔,对续谱起到了重大作用。今年清明节期间,王氏子孙二十多人前往龙岩东宝山尼姑塔祭拜王命璿女眷杨,何,谈,生氏祖妈,近七十年来王氏不曾有人去祭扫过,毅轩公后裔决心把进士以通公,命璿公,坟茔重做,把入闽,入岩始祖的灵牌重做,需要大量的王氏子孙支持,希望不久的将来,我入闽始祖,入岩始祖的灵碑,以通公,命璿公的坟茔,尚贤公,命玑公,命珂公的灵碑能完整地竖立在龙岩西湖岩王氏本源堂的左则山岗上,让祖宗的英灵得到安息,让我王氏祖宗保佑我王氏子孙后代永远昌盛。祝王氏子孙身体安康,居家永乐!
  由王氏后裔王开湖、王文健整理
  注:本文资料
  ①出自于太原王氏沙提乡志
  ②出自于民国三十四年龙岩县志
  ③出自于清乾隆龙岩州志
  ④出自于八闽通志
  ⑤出自于龙岩市志
  ⑥出自于西陂革命斗争史
  ⑦参考部份寻找到的古墓碑文
  ⑧参考上杭族谱馆永定王氏族谱的部份记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