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敌战神李光弼竟宦海失意 性格弱点酿悲情人生

 小小头像 2017-08-31

生于今辽宁朝阳黄花滩村的契丹族名将李光弼战功赫赫,被正史推为平定安史之乱的首席功臣。令人扼腕的是,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光弼的结局却很不幸,最终众叛亲离、悲愤辞世,对此,后世多认为是皇帝猜忌、奸臣陷害所致,但有一种声音中肯指出,李光弼为人防心过重、刚而易怒,这种严重的性格弱点使其军旅生涯善始而未能善终。

杀鸡儆猴立军威 手段粗暴损君颜

据史书记载,李光弼治军极严,笃信"慈不将兵",发号施令时,"诸将不敢仰视"。但治军严不代表做人狠,树立威望不等于手段简单粗暴,在"威与德"的分寸把捏上,李光弼的一些做法值得商榷,或者说,做过了。

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下诏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任节度使如故,又特命他为北都太原留守。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任,拉开了太原保卫战的序幕。

李光弼赴太原上任前,唐肃宗以原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先派御史崔众收其兵,然后移交给李光弼。崔众为人跋扈自负,对王承业常当众欺辱,一点不给前任留面子。待李光弼到任后,崔众不肯立即交出兵权,且言语冲撞,他以为不苟言笑的李光弼是与王承业一样的随便捏的软柿子,这一误判的代价,最终丢了自己的项上人头。

见崔众不肯交权耽误战事,李光弼果断下令将其拘押,这本无可厚非,但他此后的言行就未免过格了。不久,唐肃宗派宦官带敕书来,要晋升崔众为御史中丞,宦官问李光弼:"崔众何在?",答曰:"众(崔众)有罪,系之矣(已拘捕)。"宦官打开敕书给李光弼看,李光弼不仅不接旨放人,还扔出这样一段令人咋舌的狠话:"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此语可直白译为:皇上封崔众什么官位,我就按那个官位斩他!哪怕封他为当朝宰相,我也照斩不误!李光弼说到做到,次日,他亲自带兵包围了崔众府第,将崔众拉至碑堂下枭首示众,还命其亲属来祭吊。此举,威震三军,却把朝廷钦差吓得惊惧而逃。李光弼用崔众的脑袋换来了他期盼的军中威权,却极大地折损了皇帝的自尊与面子。被惊吓而回的传旨宦官回朝后说尽李光弼坏话,唐肃宗虽恼怒,却迫于动乱年代正值用人之际,只得含羞忍愤,咽下了这口恶气,君臣表面平静如初,但彼此间的关系已出现了危险的隔膜与裂痕。

射杀友军鲁莽举 同室操戈现裂痕

如果说,李光弼为严肃军纪临战斩崔众,尚可理解,那么,这之后射杀友军之举,便纯属鲁莽之举了。在一次平定安史叛军的战斗中,大唐名将仆固怀恩打败了安禄山手下的骁将安太清,其子仆固玚(yáng)见安太清的妻子颇有姿色,一时意乱情迷将其劫夺至自己的营帐,李光弼令其放人,仆固玚抗命不从,并派士卒守卫。李光弼未作理论,率骑兵连续射杀了七名守卫,将安太清的妻子夺回归还。仆固怀恩闻讯怒斥李光弼:"你这是替叛军杀官军吗?!"

仆固怀恩是铁勒仆骨部人,唐朝中期名将,曾随郭子仪作战,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46人殉难国事,可谓满门忠烈。对仆固怀恩、仆固玚这样的国家栋梁将才,即便其行事有误,李光弼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哪能打上门去,杀人硬抢呢?

抗旨杀崔众,李光弼得罪了唐肃宗;冒失杀友军,李光弼彻底与仆固家族结了梁子……李光弼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唐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不听李光弼的正确意见,命李光弼强攻洛阳。唐肃宗为何不听李光弼的"正确意见",却"轻信"鱼朝恩?又为何非要逼李光弼冒险进攻史思明重兵镇守的洛阳?尤为令人费解的是,唐肃宗给李光弼配的监军,是与其平素不睦的宦官头子鱼朝恩;给李光弼配的副手,竟是他得罪透了的仆固怀恩!唐肃宗的种种安排匪夷所思,给人的第一直感是:他要"整"一下桀骜不驯的李光弼!

对这些人为的刻意安排,李光弼心知肚明却无可奈何。他留部将李抱玉守河阳,硬着头皮与两个冤家鱼朝恩、仆固怀恩进攻洛阳。不出所料,怀恨在心的仆固怀恩根本不听李光弼的军令,不在洛阳北邙山据险应敌,非在平原布阵,抗衡以骑兵为主的叛军,以己之短对敌所长,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归,落荒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若非安史叛军内部出了乱子,获胜的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侥幸获得喘息之机,洛阳之败很可能成为安史叛军翻盘的转折点。

受此重挫,唐肃宗好歹清醒了一些,未敢深责李光弼,将邙山之败归罪于仆固怀恩,但经此反复,李光弼对朝廷权贵更加戒备,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双方间的僵持关系不仅未因胜利而前嫌冰释,反而愈发势同水火了。

误会同僚心胸窄 子仪雅量释前嫌

李光弼与崔众、仆固怀恩等同僚交恶,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难言之隐,但他一度与待人宽厚的郭子仪也不能相容,就未免有些狭隘了。据《旧唐书》记载,郭子仪与李光弼俱为牙门都将,"虽同盘饮食,常睇(dì)目相视,不交一语。"睇,指斜目而视,足见二将关系之恶劣。按常理,郭子仪素有容人雅量,不大可能冒犯李光弼,而李光弼与有君子风范的郭子仪都难以和睦相处,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李光弼的几个老上司如王忠嗣、安思顺等,对他都不错,安思顺欣赏其才,曾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待郭子仪取代安思顺出任朔方节度使后,李光弼觉得自己的靠山没了,郭子仪上任势必对己不利,打算辞官归隐。正在犹豫间,朝廷命郭子仪率兵东征,李光弼敏感过度,以为是郭子仪施计加害于他,用近乎哀求的口吻对郭子仪说:"一死固甘,乞免妻子。"

这时,发生了一幕令李光弼意想不到的感人场景:郭子仪急走而下,半搂半抱地将李光弼扶上堂来,流泪道:"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李光弼被郭子仪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两人执手相持而拜,从此共谋破贼大计。不久,郭子仪向皇帝力荐李光弼出任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郭、李二人的胸襟气量,由此高下立判。

开罪权臣处境危 岂及郭公韬略深

李光弼这种刚猛严苛的性格,与郭子仪尚且龃龉抵触,就更难见容于那些心怀叵测、阴晴不定的当朝权臣了。李光弼对执掌朝廷大权的宦官头子程元振、鱼朝恩视若仇寇,而在程、鱼二人看来,不听摆弄的李光弼无异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后快!他们经常在皇帝面前说李光弼的坏话,对李光弼极尽削权、限制之能事……在讨伐安庆绪的相州大战中,鱼朝恩在唐肃宗前挑拨离间,九大节度使统率十万大军,居然不设主帅,各自为政,最终兵溃,痛失一举歼敌的不二良机。

李光弼对鱼朝恩等当朝权臣针锋相对,看似颇有骨气,但最终还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惨败于波谲云诡的权力争斗。相对而言,郭子仪的城府与韬略就比李光弼要深得多,懂得明哲保身的进退之道,最终得以善终。

说到挨整,鱼朝恩整郭子仪要比整李光弼狠得多。相州大战,鱼朝恩是总揽全军的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但唐军兵败后,鱼朝恩却把失败的责任悉数推给郭子仪,致使郭子仪被夺兵权,贬为闲官。

762年,唐代宗欲重用郭子仪,又是鱼朝恩从中作梗,令其复出失败。763年,吐蕃进攻长安,唐代宗出逃,最终靠闲置的郭子仪冒险单骑赴敌营,凭自己多年经营的军中威望与人格魅力方惊险解围,但论功行赏,功劳却被鱼朝恩夺了去。

最令人发指的是,唐代宗大历年间,为破灭郭子仪的官运,迷信的鱼朝恩竟听信堪舆师胡说,掘了郭家祖坟!几乎所有人都认定郭子仪必报此深仇大恨,一场朝堂风雨即将血腥扑来!谁知,郭子仪竟将此事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一场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大风暴,瞬间消弭于无形。

郭子仪如此豁达,一忍再忍,即便是内心无比阴暗的鱼朝恩也良心发现,有所忏悔了。为表愧疚之情,他诚邀郭子仪同游章敬寺。宰相元载闻讯提示郭子仪,警告这是"鸿门宴",最好不去,即便赴约也要带全副武装的卫队前往,以避杀身之祸。闻此言,郭子仪微微一笑,仅带几个家童赴约。

郭子仪到了章敬寺,鱼朝恩见其家童面带戒备神情,询问内因,郭子仪坦言相告,数次迫害郭子仪的鱼朝恩感动得热泪盈眶。

由郭子仪,再看李光弼。他深怕鱼朝恩等人暗中加害,连面都不敢见,始终保持冷对抗的高度戒备状态,也未见采取任何化解矛盾的善后举措,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与当朝权贵间的矛盾分歧,置己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由此可见,郭子仪即便对鱼朝恩这般歹毒之人,都能因势利导、化敌为友,而李光弼却是以硬对硬,绝不妥协,不仅未能自保,反而贻患无穷。

明升暗贬君王疑 亲母沦为俎上肉

与同僚、权臣别别扭扭,尚有情可原,但与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搞不好关系,可就大错特错了。唐肃宗在位时,李光弼当众杀了皇上提拔在即的大臣崔众,惊退皇上派来的钦差,还出言不逊伤了皇上的面子;唐代宗即位后,依旧信任太监,程元振、鱼朝恩等辈继续左右朝纲,两人皆与李光弼不协,不断中伤李光弼。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tiàn)遭程元振谗言被杀后,李光弼深感畏惧,自镇临淮(治所在徐州)后,战场上威风凛凛、自信满满的李光弼竟战战兢兢,数次拒诏,不敢入朝,内心之纠结、处境之艰危,由此可见一斑。

李光弼对皇帝、权臣胆战心惊,朝廷权贵对这位功高盖主的一代名将同样时刻提防。表面上,皇上对他不吝封赏,获赐铁券、名藏太庙、进封临淮郡王,但骨子里却对他很不放心。为加强对他的控制,唐代宗命郭子仪将李光弼的母亲秘密接到长安,作为未来摊牌的"人质",控制起来。李光弼的弟弟李光进本是禁卫军将领,和李辅国一起掌控禁军,朝廷一直视其为心腹臂膀,但为防李光弼作乱,唐代宗将李光进调任为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封为凉国公,担任渭北节度使,明升暗贬,解除了李光进的兵权。李光弼心里很明白,朝廷所做的种种"预案",都是冲他来的。

在应对皇帝猜忌一事上,李光弼的手段较之郭子仪可谓差之远矣!郭子仪对朝廷始终忠心耿耿,即便蒙受冤屈,也不辩白、不抗争、逆来顺受、听凭安排。即便这样,他还是觉得不安全,毕竟自己功高位重,来自皇帝的疑心不可避免的如影随形,为打消皇帝疑虑,他仿效秦朝名将王翦,采取了"自贬自污"之策。当年,王翦统率60万大秦倾国之兵灭楚,进兵途中不断向秦王嬴政求要良田美宅,让多疑的秦王误以为自己是贪财之辈,不慕权位,无有远志,以此免除了"主疑臣死"的后患。郭子仪也高调展露自己的奢侈一面,其实郭子仪并非奢华张扬之人,内心崇尚节俭,他如此摆阔乃故意为之,以消君王之疑,用心之深不言而喻,而这恰恰是直来直去的李光弼所远远不及的。

众叛亲离晚境悲 抑郁成疾将星陨

李光弼最后的结局很凄凉。他浴血奋战打下了平叛的胜利基础,但唐代宗却借邙山之败将其调离主战场,反把战败的主要责任人仆固怀恩升为主将,白捡了李光弼辛苦得来的战果。

这之后,李光弼与朝廷貌合神离,田神功等麾下将士一见李光弼失势,立即转舵站队,不服其令,李光弼众叛亲离,忧愤满腹,以致抑郁成疾,不久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其实,李光弼带兵虽不如郭子仪那般深得士心,但也有其宽仁一面,例如他义释叛将史思义,使其真心归顺、献纳良策; 又如他对幕僚张傪(cān)的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也曾传为美谈。但总体而言,李光弼治军崇严重威,将士稍有不从,立即斩首,麾下部属对这位主帅更多是"畏惧",与对郭子仪的"敬爱"截然不同。故而,李光弼手下虽有无数勇悍将士,却鲜见与己荣辱与共的忠诚心腹。

李光弼病重时,想到被"软禁"于京沦为人质的母亲,深感内疚。回首自己的戎马生涯,备感对将士过于严格,温情不够,便让家人拿出自己封存的三千匹绢布、三千贯文钱,分赐众将士,聊表歉意。

唐代宗听到李光弼的死讯,想起此人对李唐江山立下的汗马功劳,突然良心发现,辍朝三日,赠李光弼太保,谥号为"武穆",派宦官鱼朝恩赴李府吊唁,慰问其母,并诏令宰相百官为李光弼送葬,一直送至延秋门外。

纵观李光弼的一生,他的过人之处,助其成就了显赫军功;他的人性弱点,也酿成了其日后的悲情人生,这或许就是今天常说的"性格即命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