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网络狂欢是情感货币化表征

 青山淖尔 2017-08-31

常江 时评作者

比起社会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遭遇的其他问题,情感领域的货币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因为它预示着人的精神世界里最后一片净土的变质。

前两天,被现代商家成功打造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落下帷幕。一系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营销方案背后,依旧是那些在社交媒体浸润下,习惯了以自嘲作为防毒面具的年轻人疲惫不堪的脸。在今年的“七夕”网络狂欢中,还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且无一例外都与“钱”有关。

在微博上,一位女网友贴出一张截图:她的男朋友送她的七夕礼物竟然是200块钱的微信红包。微博下面数千网友留言,义正辞严地劝她分手:这么点儿钱居然也想谈恋爱?女网友的逻辑很清晰:用心准备的礼物,哪怕只值10块钱,也是珍贵的,但一言不合就甩来200元现金,让人难免觉得这个恋爱谈得很功利。

在大量类似的言论中,某长期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中为人指导婚恋问题的著名艺人的言论再度被大量转发,其内容大致就是:姑娘们,如果你男朋友不记得在七夕这天送你礼物,那么就可以直接分手了。

我这两年做网络领域性别关系的观察,发现如今在爱情(包括婚姻)与货币之间建立一种貌似科学的关联已是人们见惯不怪的现象。我收集和分析的大量网络讨论案例中,既有关于结婚彩礼与嫁妆数目的争议,也有关于“男朋友是不是太抠了”的吐槽。

前段时间某著名相亲角的“鄙视链”被媒体曝光后,几乎没有在主流舆论中引发任何系统性的反思。总体而言,我们似乎默许了在爱情与金钱之间画等号的合理性。一位网友在给我的留言中特别无力地说:我也想爱得纯粹,但是请你告诉我应该怎么办?

在我看来,比起社会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遭遇的其他问题,情感领域的货币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因为它预示着人的精神世界里最后一片净土的变质。将情感与金钱挂钩固然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清晰,也更实用主义,却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性的荒芜。若不相信,不妨重温一下巴尔扎克的小说,货币化带来的人的异化远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天真。

所以,“七夕”变成“中国情人节”这件事,是很多中国人的情感领域深度货币化的一个表征。在大资本的浸润下,市场和金钱的逻辑全面控制了人们的感情生活。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持缄默甚至赞许的态度,并将其视为解决日常生活中诸多困境的一种便捷的方法。

但不要忘记,人的精神世界本来就是感性而微妙的,正因如此,它才能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创造出那么触动人心的瞬间。时刻警惕情感领域的货币化,并不是给自己找麻烦,而是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加以救赎的必由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