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予之,取之》

 野之老 2017-08-31
有一句话叫做:“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很有意思,各种学术门派对此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诠释。

哲学上只用两个字便可以高度概括出它的内涵与外延,这两个字叫做“舍得”。即就是说,要想有所获得,则必先懂得给予、懂得付出;哲学上的逻辑是有舍才有得,欲得必先舍!正如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所云:“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

“有付出,则就有收获”!文学向来浪漫,故而文学对此的诠释当然也就富含感情。比如军人付出的是青春,收获的是和平;农民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粮食;恋人付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一生的幸福;企业付出的是"委"决,收获的是一本万利等等……

熟料,后来的兵家竟将这一哲学原理引入到了兵战的计谋当中,形成了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三计:“先委后得”之计!此计若用哲学上的话准确地来诠释,那便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当然,在实际的战谋上,兵家对此有着灵活多样的运用。比如,在某些情况下有意识地扔掉一些值钱的东西让敌人分心,从而产生轻敌之奇效。比如俗话所说的"吃小亏占大便宜",此实质上也是委曲求全,先委后得之意。再比如,"以利诱之"或暂时的放弃,实际上那都是为了长远的取得!也就是说,局部的损失,是为了换取全局的利益;少量的牺牲,则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胜利。

只不过,兵法在运用时,正面角色我们往往就说他这是智谋、是运筹帷幄是决胜千里,而对反面角色我们则说他这是“狡诈”是“阴谋诡计”;其实这两者是一回事!比如下面“郑武公伐胡”的例子人们往往就给他定性为“阴谋诡计”。据《韩非子-说难》篇记载说,在郑国的西北面有一个小国家叫胡国,郑国的郑武公其实早就觊觎着这个水草丰美的胡国了,总想一口吞并了它。可是胡国人个个擅长骑马射箭,勇猛彪悍,而且平时胡国上下也都是高度警惕着郑国,所以郑武公一直不敢轻举妄动。怎么办呢?狡猾的郑武公于是便策划了一个阴谋,就叫做“必欲取之而先予之”!他派遣大臣携带厚礼前去胡国求亲。胡君不知道是计,故就欣然地答应了,从此便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了一阵,郑武公召集文武百官问话:“寡人准备用兵夺地,你们看看,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啊?”大家都面面相觑不敢做声,唯独有位叫做关其思的大夫知道郑武公平素一直就对胡国垂涎三尺,于是便上堂回话:“大王可以先攻打胡国啊!”熟料郑武公听后勃然大怒,拍案大骂道:“混蛋!胡国乃是我们的兄弟邻邦,你却竟敢怂恿我去讨伐,快推出去给我斩首示众!”此消息传道胡国,胡国上下则更是因此而越发地信任郑国了;于是,胡国边防日驰,兵马不操。在一个深夜里,郑国突然用兵偷袭,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整个胡国……

郑武公的这一套是“计谋”还是“阴谋”,您自己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