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律:理解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

 gudian386 2017-08-31

■ 王献之比钟繇晚出近一百年,王羲之介于二者之间。我们认为钟繇的《荐季直表》是小楷制度化书写中的一个特例,而王羲之则是小楷制度化中的完善者,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则是小楷制度化中的杰出者,甚至可以说是巅峰式的代表作………

查律:理解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

整理编缉 |《书法当代》

文章来源 | 网络

★★★★★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与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魏晋小楷的重要代表,在形态上形成反差,深入认识两者的异同才能更好地把握魏晋楷书。

《玉版十三行》即晋王献之所书小楷《洛神赋》,抄录曹植《洛神赋》句。是王献之小楷的代表作品,也堪称小楷中的神品。

一、从钟繇到王献之

王献之比钟繇晚出近一百年,王羲之介于二者之间。我们认为钟繇的《荐季直表》是小楷制度化书写中的一个特例,而王羲之则是小楷制度化中的完善者,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则是小楷制度化中的杰出者,甚至可以说是巅峰式的代表作。

三国 钟繇 荐季直表(局部)

晋 王羲之 乐毅论(局部)

晋 王献之 洛神赋(局部)

二、“渐入渐出”与“顿起顿收”

1. “渐入渐出”是指在起笔的时候笔尖触纸后并不作明显顿切即行笔,收笔时也不作顿切即提笔收起。

2. “顿起顿收”则相反,在起收笔时都有意停留并作顿切的起收笔形态。

3. 前者以意行笔,后者以法行笔。

三、字形呈现方式

由于钟繇的笔画较粗,“渐入渐出”的行笔呈现为渐渐膨胀的笔画形态。因而,字整体呈现为“由隐而显”。

由于王羲之书写时“顿起顿收”,字形显示了明确的外形边界,字形边际清晰。

王献之的笔画清瘦,因此其“渐入渐出”的行笔呈现为笔画两端向字外的无形延展。字整体“由显而隐”。

四、“隐显”与“韵”

吾所谓隐显者,非独为山水而言也。大凡天下之物,莫不各有隐显。显者,阳也;隐者,阴也。显者,外案也,隐者,内像 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

无形则人不得而见之,幽也。无形,非无形也,人之目力穷于微,遂见为无也。心量穷于大,耳目之力穷于小。——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

王偁定观好论书画,尝诵山谷之言曰:“书画以韵为主。”予谓之曰:“夫书画文章,盖一理也。然而巧,吾知其为巧,奇,吾知其为奇;布置开合,皆有法度;高妙古淡,亦可指陈。独韵者,果何形貌耶?”定观曰:“不俗之谓韵。”予曰:“夫俗者恶之先,韵者美之极。书画之不俗,譬如人之不为恶。自不为恶至于圣贤,其间等级固多,则不俗之去韵也远矣。”定观曰:“潇洒之谓韵。”予曰:“夫潇洒者,清也。清乃一长,安得为尽美之韵乎?”定观曰:“古人谓气韵生动,若吴生笔势飞动,可以为韵乎?”予曰:“夫生动者,是得其神,曰神则尽之,不必谓之韵也。”定观曰:“如陆探微数笔作狻猊,可以为韵乎?”予曰:“数笔作狻猊,是简而穷其理,曰理则尽之,亦不必谓之韵也。”乃告之曰:“有余意之谓韵。”——宋范温《论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