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人眼里洒脱的擀毡人:我和我的手艺一样落寞

 雷渠梁 2017-08-31

本文系网易宁夏内容中心 《宁夏记忆》栏目出品,每周一、三、五准时更新。

擀毡,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擀毡的人叫毡人,擀毡这一工艺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擀毡是很流行的,家中毡子的张数,代表着自家经济状况,那是财富的象征。

1

打开落锁已久的木门,抚摸着我的家伙什儿,嗅着空气中积淀已久的羊毛味道,脑海中浮现师傅的话,

记得师傅曾经说过,擀毡技艺是从蒙古游牧部落传入的,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堡、用毡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技艺,从那时起,“毡匠”这个工种便在北方地区逐渐兴起,师傅的手艺是从我师爷那儿学来的。

弹羊毛时“嘭嘭嘭”的声音有节奏地回响在作坊里,扬起阵阵灰尘,夹杂着空气中羊毛的味道,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年。

俗语说,会一门手艺,能养活老婆孩子,上世纪70年代,因为家境贫穷,再加上家中兄弟多,初中毕业后的我,没办法继续接受教育,开始在家务农,可是种地挣不了几个钱,我开始想去学个手艺。

在那个年代,工匠是很吃香的,一次我和哥哥去邻村赶麦场收割麦子,中午休息时,在一家马姓的人家里目睹了毡匠擀毡的情景,羊毛在他手里上下翻飞,那飘逸的手法让我不舍得挪开目光,站在旁边痴痴的看着,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爱上了这门手艺。

当天割完麦子回到家后,我和父亲说了想去学习擀毡技艺的事情,没想到父亲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第二天一早,我简单收拾了几件行李,奔向了那户马姓人家,再次看到了那位毡人。

我站在门口默默地看着,不敢走进去,那毡人抬头看见了我,亮开嗓子冲着我说:“看够了嘛,是想进来,还是要走?”

我红着脸,壮着胆子走了进去,刚迈进门,毡人就接过了我手上的东西,就这样,我留了下来,正式开始了我的学艺生活,每天不停地撕羊毛、洗羊毛,我开始了和羊毛打交道的生活。

2

擀毡是制作羊毛毡工艺的统称,是件辛苦事,一般来说,要经过弹毛、铺毛、喷水、卷毡、捆毡、洗毡、擀毡、晒毡等工序,这些缺一不可,每个工序都用手工操作完成。

“选择羊毛时,要择出黑羊毛和不干净的杂羊毛,一定得看仔细了”,师傅一次次的叮嘱我。

弹毛既是苦力活,又是技术活,毡匠手里拿着一张长约七尺的弹毛弓,弹毛时左右开弓、上下翻飞,大弓的声音如琴似弦,毡房尘土飞扬,板结的羊毛一根根松开,一根根飞起,羊毛一遍遍地弹打,直到柔软像那飘飞的柳絮。弹毛是第一道重要的基本功,弹不好毛,擀出的毡自然也好不了。

等到满屋子的尘土和毛絮落定,羊毛里的脏东西也就差不多干净了,弹干净晒干之后,放在木制的案子上过秤计划做毡的尺寸。然后擀毡进入铺毛的工序,此时竹帘和打毛用的工具就派上了用场,铺毛时,要把如纸一样薄的毛层层叠叠铺匀、铺满在竹帘上,铺毛时要不停的洒水,水不能洒的太湿也不能太干,要掌握好干湿度,用工具把羊毛打理平整,然后卷起竹帘,用绳子捆紧浇上热水,踩于脚下两头来回滚动。大概来回滚动40分钟,直到羊毛充分粘合后拉展四角,再压边子,由于边子比较薄,薄厚不均的地方还要精心再加工,然后将初成的毡第二次放入竹帘中,再次来回滚动40分钟左右。洗毡就需要洗3个小时,每1小时放一次水,要清洗很多次,目的是彻底将羊毛里的杂质洗干净,毛毡也就结实了。

“擀毡时要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进行,必须环环相接,不能中途停止,停了质量就差。”每次师傅在看到我累的想偷懒时,就又开始了他耳提面命式的教导。

俗话说“毡匠3件宝,弹弓、竹帘、沙柳条”,这些繁琐的工序全都是通过着三大件来实现的。这些工具虽然简单,但在这些复杂的制毡工序中,尤以弹、洗、揉边技术性最强,尤其是最后一道工序揉弄毡边最为讲究。因为参差不齐的毡边不能用剪刀裁齐,只能靠手工揉弄。没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手艺的人,是做不出笔直带棱毡边的。因此,有谚语说:“擀毡把式高不高,就看最后一道道”。

“一根好毡,铺二三十年没问题,即使铺的时间长了,毡磨薄了,中间都不会开洞。”其实,干这一行也是个良心活,毡匠有没有用心擀毡,毡的质量好不好前期可能看不出来,但是铺的时间长了所有问题就都会显现,用师傅的话说 “我们可不能干那些事后告状的活,让别人戳脊梁骨”。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学会了各种擀毡的技术,如何选择羊毛、如何擀,如何保证质量,都心中有数,而且学会了春毛擀毡技术,学艺的日子里,我不仅学到了擀毡的真本领,而且深得师傅的喜欢。

“师傅老了擀不动毡了,再过几年这些就都是你的了”,师傅不止一次的看着他的擀毡家伙什儿说道。

没过多久,真的像师傅说的那样,我得到了他的家伙什儿,弹毛弓,还有擀毡的竹帘,师傅正式退休了,让女儿把自己接回了家。

我告别了师傅,带着擀毡的工具,回到了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擀毡生涯,而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3

回乡后,我和哥哥开始走村串户,到处揽工。主家雇毡匠是管吃管住的,工钱一般以毛的重量计算,每斤羊毛4毛钱,毡的款式也有大小之分。

擀毡的活儿得两人干,我们兄弟俩合作,我负责技术活,哥哥负责打下手,我和哥哥每天早上六点就要开始忙活,到次日凌晨才能睡觉,可即便这样一天最多也只能擀两根毡,挣10块钱。

那时在村里,家家户户的炕上都铺毛毡。炕上的毛毡,冬季既隔热又保暖,夏季又可以防潮,加之其耐磨性好,因此很多人都将毛毡视为家庭的必备物品,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请毡匠擀毡。

擀毡的工钱逐渐涨到了每斤2元,我们哥俩越干越出名,十里八村的乡亲都知道我们的活好,只要听到我们兄弟的吆喝声,人们便你争我抢地叫我们上门去擀毡。后来,我在村里盖了一间小屋,成立了擀毡手工作坊,人们开始上门来找我们擀毡,从那时开始,擀毡变成了我们家两代谋生的营生。

90年代的时候,因为手艺好,我们每月赚的钱比村里其他人都多,日子过得让全村人都羡慕不已。1998年,大儿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擀毡手工作坊,购买了擀毡的机器,专营毛毡加工,我把自己经营了近20年的擀毡小屋上了锁,到儿子的作坊专心辅佐他,做既耍手艺又不怎么费力的铺毛、喷水、卷毡、捆毡连等活,可惜好景并不长。

由于十里八村养羊的人越来越少,用来擀毡的羊毛开始稀缺起来,大多数从事擀毡的艺人们都转了行,儿子的作坊越来越艰难,终于支撑不下去,关闭了,只留下了我的那间擀毡小屋。

社会发展了,人们富裕了,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就算是在农村,铺毡的人也少了,而城里的人大都用上了毛毯、地毯,毡基本淘汰,擀毡这门手艺也渐渐的被更多的人遗忘。现代技术以及机械的应用对传统手艺产生了巨大冲击,某些手艺即将成为历史,在历史的长河里,那些曾经饱含深情的匠人们,他们的作品也成了陈列在各处参展的展览品。

50多年里,经我手的手擀制毛毡铺在了万万千千个农户家中的炕上。曾经的风光,让一代代擀毡人托起了温暖、恬静、宽厚的家,开启了属于那个时代独有的一份绚丽,但如今,在这个喧嚣的城市里,在鸡鸣狗吠的村庄里,擀毡小屋却显得那么的落寞冷清,格格不入。

文|王 芳

关于《宁夏记忆》平台的写作计划、题目设想、合作意向、费用协商等等,欢迎致电:0951-6196819,投稿邮箱:wynxnrb@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