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行纸厂在苏峪前前后后

 昵称46973768 2017-08-31

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以来,历经数千年演变,造纸业早已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宣纸的盛产地,更是闻名华夏,堪称中国造纸之最。武乡造纸业出现较晚,直到民国初才传入境内。
1919年(民国八年),武乡县蟠龙镇栗家沟村刘兆南、刘兆北、刘兆丰、刘兆武、刘兆斌、刘兆正等弟兄六人,深感本土没有造纸业的诸多不便,遂告别父母妻儿,前往襄垣县西营镇、水碾一带学习造纸技术。由于其弟兄六人刻苦用功,仅两年时间便学会了造纸技能学成出师。1921年(民国十年),苏峪村李德明出重金聘请刘氏六弟兄,在他的下院办起武乡历史上第一座纸坊,字号“万生祥”。工人十余人,自制纸池、白锥、纸廉、纸架等土工具,用麻头、绳缋,破布为原料,年产纸百余刀。新纸一上市,便引起轰动,四乡八邻争相购买,供不应求。翌年初春,东家李德明买下店则口堂兄南院让刘兆武负责筹建第二座纸坊,名号为“顶和艺”,两座纸坊规模相当,年产纸达到四百余刀,大大饱和了市场需求,而且还远销榆社、辽县、黎城等地。“顶和艺”与“万生祥”仅一河之隔,处在“万生祥”之西,故民间又俗称东、西纸坊。抗战前夕,李德明于悲愤中猝然离世,其子金登子承父业,与刘家兄弟继续将纸坊经营到抗战爆发。
1938年,日寇入侵武乡,根据地一片萧条,致使大部工厂作坊被迫停产,值此民族危亡时刻,太行区抗日民主政府作出重要指示,积极团结地方士绅,尽量恢复工厂作坊正常运转,为回笼根据地经济,共度经济灾荒,与敌人展开市场经济的生死博弈。由此,太行三分区劳动部职工联社的赵丑孩等同志来到苏峪村,与李金登先生秘密洽谈,深明大义的金登先生愿为抗战尽微薄之力,最终将自己的两座纸坊交由抗日政府管理。1938年秋,正式更名为“太行纸厂”,厂部办公室驻苏峪村南背上纸坊院,党支部书记兼厂长马俊住正房,会计刘全富住西房,职工会主席为李福祥。苏峪纸厂实际为八路军太行纸厂三分厂,总厂在黎城县源泉村。共有八个池,职工三十多名,大部分来自栗家沟、张庄一带,也有部分苏峪村人。领作杨政兴,原料工李九华,抄纸工刘书文,晒纸能手刘大山。工人有刘书琴、刘书奇、李堂英、李堂贵等。生产方式仍为纯手工操作,生产的白麻纸主要供应驻在洪水镇的太行三地委、三分区各机关单位,以及县牺盟会创办的《大众力量》杂志。
1939年,由美国留学归来的造纸专家杨十三,辗转来到太行山,投身革命运动,他对传统造纸进行改良革新在太行山得到推广,纸厂工人经几个昼夜的反复实验,终于成功制出两面光的报纸、钱币专用纸,专门供应此时进驻武乡安乐庄村的华北《新华日报》社。与此同时,抗日战争风起云涌,八路军大部机关进驻武乡,纸张需求量迅猛增涨,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需求,三分厂又在武乡县的栗家沟、前张庄、活庄等地新建三座纸厂。1939年至1940年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新华日报》印刷纸张均是由太行三分厂生产,从苏峪村到安乐庄村,再从安乐庄到整个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文化救国的生命线。三分厂全体职工,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工作,夜以继日战斗在生产一线,为保障报社及政府机关纸张供应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纸厂职工李堂英就是在这时参加了《新华日报》社,后在河北邯郸送报途中惨遭敌人杀害,年仅三十四岁。1940年,日寇对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华北《新华日报》奉命紧急转移,《大众力量》被迫停刊,太行三分厂旋即停产。大部分职工奉命调回太行纸厂总厂,解放后又随着总厂部调往大城市工作,后有刘书奇等人不愿离乡,回武乡后参与创建了武乡县关河纸厂。
1942年,经过时任武乡县工会主席耿万青同志的多方努力,闲置两年的太行纸厂再次恢复生产,行政上划归武乡工会领导。东纸坊由苏峪合作社经营,经理郝银昌、韩廷华,会计郝成明、郝生贵。西纸坊由杨贵堂(兑九背)任厂长,张富田(张庄人)任副厂长兼会计。领作李堂贵,原料李九华,抄纸刘大山、张海龙,工人有刘成富(栗家沟人)、李拐则(韩登人)、王来成(小活庄人)等,学徒工有李海安、郝金林、韩根儿、叶根尧等约有工人五十余名。月产纸240曲,每曲180余张,月工资45元左右。1952年工厂彻底停产,大部分职工调往中村或长乐纸厂,后调回武乡参与组建武乡关河纸厂,如杨贵堂、张富田等即是关河纸厂的创始人。李海安于1946年参加太行《新华日报》造纸厂,解放后调入太原造纸厂,后在国营保定造纸厂工作,曾任该厂工会主席。
苏峪造纸厂的出现,开创了武乡造纸业之最,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一种巧合,如若不是李德明先生当年的高瞻远瞩,如若不是刘家兄弟的潜心学艺,如若不是共产党八路军的接管,就不会有闻名根据地的太行纸厂,更不会有苏峪村在战争时期的鼎盛辉煌。历经31年风雨沧桑,苏峪纸厂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如今,驻足东、西两座纸厂遗址处,再难一觅昔日的辉煌,就是它曾留下的印记也被后人抹的伤痕累累,仅有那厂部驻地还矗立在原处,然也早已改头换面或摇摇欲坠,似乎在诉说着它曾经的不同寻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