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玲珑品评《红楼梦》15:任是无情也动人

 小拉面2 2017-08-31

16

借着滴翠亭泄密这件事,说说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之二:任是无情也动人。

贾环是个可恨的人,但是可恨之人亦有可怜之处。

宝玉是贾母的孙子,贾环亦是贾母的孙子。

但是在整部《红楼梦》中,贾母从来都没有表现出对贾环的关心,甚至连一句对话都没有。

记得七十五回的时候,贾母将自己的吃食分给众人,凤姐、宝玉、黛玉都有,连兰儿她都想到了,就是不记的自己还有一个孙子贾环。

贾母不喜欢贾环也就罢了,王夫人这个嫡母对贾环也是处处打压。

照理说,贾府养孩子,嫡庶之分不是很明显,探春和迎春就是庶出,也是和惜春一样的待遇。

但是贾环的日常穿着和所受的待遇和宝玉相比,那就是天差地远。

赵姨娘就曾抱怨过,说贾环“鞋耷拉袜耷拉”的没人看见,这其实是暗示王夫人这个嫡母的失职。

只是贾环本身长的猥琐,性情又乖僻,不得人心,贾母又不喜欢他,所以也没有人理论这件事。

在贾府,贾宝玉是人人捧在手心里的凤凰,与他一父所生的贾环却是人人可以嫌弃的草鸡。

所以贾环对于宝玉,多年以来心里郁结着一股愤愤不平和嫉妒愤恨之意,这种怨毒的感情,在这次“灯油事件”里面,得到了一次总的爆发。

同样是亲兄弟,贾宝玉在外应酬回来之后得到王夫人的百般怜爱,还怕他太累让他躺下来休息一会,而贾环只能在一边辛辛苦苦地抄佛经,王夫人都懒得搭理他一下。

探春和贾环都是赵姨娘亲生的孩子,但是探春与赵姨娘的感情一直淡淡的,倒是贾环与赵姨娘走的很近。

为什么?

因为探春从小就在贾母身边长大,她有祖母的怜爱,还有迎春、惜春等姐妹的陪伴,还有宝玉的呵护,她根本就不缺关爱,所以探春成长地很出色。

反观贾环,本来资质就不够出众,又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从小就生活在最阴暗的角落里,没人关心,没人呵护也没人在意。

赵姨娘的为人是阴暗鄙贱,但是再阴暗鄙贱她也是贾环可以得到的唯一的亲情的温暖了,总比王夫人对贾环冷落冰霜,不闻不问的好。

所以我甚至觉得,贾环长的如此不堪,有点王夫人“故意为之”的结果。

毕竟如果贾环生的如探春一般出色的话,对于宝玉实在是一种威胁。

当然,贾环这次明目张胆、迫不及待地用灯油直接泼宝玉的脸,也是因为宝玉干了最最犯忌的事情。

他竟然敢当面抢贾环的女人,想给贾环戴绿帽子。(在贾环的眼中的确如此)

彩云和贾环有私情,她是整个荣国府中唯一一个对贾环和颜悦色,肯和他“交往”的大丫鬟。

贾环其实并不真心喜欢彩云,但是他此时对彩云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

满府的丫鬟里面,只有彩云看的上贾环,所以贾环把彩云看做自己的私有产物,宝玉什么都有了,平时姐姐妹妹一大堆都围着他转,他还想来打彩云的主意?(其实宝玉此时是被冤枉的,他没有歪心思,只是平时和丫鬟玩闹惯了)

这就像一个家财万贯的富人放着满桌的珍馐美味不吃,偏要来抢路边一个乞丐手里仅有的肉馒头,这个乞丐不跟你拼命才怪呢。

嫉恨烧坏了贾环的头脑(他本来智商就不高,也没有什么克制力),就把手边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灯往宝玉的脸上一推,把宝玉的半边脸都烫伤了。

凤姐见宝玉被贾环烫成这样,自然心疼,但是她(凤姐和赵姨娘一直不睦)马上就把战火引到赵姨娘的身上,说贾环这么“慌脚鸡”似得,都是赵姨娘平时疏于教导的缘故。

但是明明在《红楼梦》的二十回,贾环和莺儿赌钱耍赖之后,凤姐是这么骂赵姨娘的:凭他怎么着,还有老爷太太管呢,你就大口啐他?他现在是主子,好不好,横竖有教导她的人,与你什么相关?

听见没有?

贾环是主子,赵姨娘还是半个奴才,贾环根本就不能认赵姨娘做“母亲”,赵姨娘也没有资格教导贾环(虽然让她教她也教不好)!

但是贾环一旦有错,赵姨娘就是一个背黑锅的。自己亲生的儿子从生下来之后就被剥夺了抚养权,但是一旦有什么错事自己还要被责骂,赵姨娘这么多年来就是这样被侮辱和被损害着,她焉能不恨,焉能不心理变态?

这里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王夫人对赵姨娘和贾环的真实态度。

对于贾环,王夫人是忽视、打压加忌惮,对于赵姨娘就是轻蔑加责骂。

王夫人虽然表面上吃斋念佛,但是内心是非常冷硬的,一旦骂起人来,话也非常难听。

她这里骂贾环是:黑心不讲理的下流种子,是非常有恶意的。

但是,贾环在名义上也是你的孩子,你在平时有关心过这个庶子吗?

哪怕你把爱宝玉的十分心思挪一分到贾环身上,贾环也不至于长成现在这种猥琐不堪的样子。

但是在王夫人的心目中,赵姨娘和贾环就是一对坏胚子,自己平时对他们诸多容忍已经仁至义尽,没想到贾环今天还会故意要烫伤宝玉,实在是可恨!

王夫人就从来没想过,贾环这样不堪管教,要她这个嫡母,到底是干嘛的?

赵姨娘本非良善之辈,又多年遭受这样“非人”的待遇,心理早已扭曲。

她嫉妒凤姐和宝玉比贾环更得宠爱,所以找到一个特殊的人物:马道婆为她施法作恶,谋害宝玉和凤姐。

这一章的章回名是“为争宠姐弟遭魔魇”,表面上赵姨娘这么害人是为了“争宠”,但是深究起来,赵姨娘有其更为狠毒而不可告人的目的。

宝玉是荣国府公认的继承人,若他在,以后荣国府的家业多半都是他的。

但是一旦宝玉死了呢?

那贾环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毕竟他也是贾政的儿子,而且到了七十八回贾环做《姽婳词》五律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这么多年被人看不起的贾环,作诗竟然还是很不错的,照这样下去,也未必没有科举中选的可能。

而凤姐是王夫人的内侄女,现在管着荣国府的家事,若是凤姐死了,对于王夫人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所以赵姨娘此时的行为,表面上是疯狂报复,其实却是为贾环以后的上位在铺路。

在黛玉探望宝玉的时候,王熙凤取笑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在古代风俗中,吃茶意味着“许婚”,即旧时女子受聘于男家。

王熙凤之所以会这么说,就是暗示黛玉:以后你是要嫁入我们贾府做媳妇的。

王熙凤这话不是随便乱说的,她是深知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有这个心思,她才敢大大咧咧拿宝玉和黛玉开玩笑的。

大家不要以为,只有“金玉良缘”的支持者(王夫人、薛姨妈,元春)才会制造舆论。

其实木石前盟的支持者(贾母、王熙凤)也会打舆论战。

贾母人前人后口口声声“两个玉儿”,“不是冤家不聚头”,王熙凤经常拿宝玉与黛玉这一对开玩笑,甚至到了最后,连贾琏的小厮兴儿都知道林黛玉以后一定会嫁给贾宝玉的,只是现在年纪小,再过几年就会定下来。

这就是贾母给她的“孝顺儿媳”王夫人无形中的压力,你不是要宣扬“金玉良缘”吗?我就是公开支持“宝黛之恋”的,整个荣国府都唯我马首是瞻,你能怎么办?

王熙凤一语道破天机之后,宝玉和黛玉深受触动,共读西厢宝玉与黛玉定情之后,宝玉虽然将爱情给了林妹妹,但是暂时还没想到婚姻大事(毕竟年纪还小),经王熙凤一点拨,宝玉终于明白了,他这一辈子,是非黛玉不娶的。

马道婆的这些歪门邪道竟然真的起了作用,凤姐和宝玉都中招了,宝玉昏迷不省人事,凤姐则形容癫狂,口口声声想要杀人。

赵姨娘不仅狠毒,而且愚蠢至极,这种时候她应该躲的远远的避嫌才是,竟然还有胆子上去凑热闹。

贾母视宝玉如性命一般,如今正伤心的肝胆俱裂,她一个出身卑下的姨娘,在这个时候去劝老太太“不要舍不得宝玉”,还说让宝玉穿好衣服(寿衣),早点回去,免得在这个世界不能安生。

贾母是何等精明之人,马上就听出了赵姨娘别有用心,她正巴不得宝玉早点去死,好为贾环的上位铺平道路。

贾母痛骂了赵姨娘,顺带连贾政一起骂上。贾母觉得,贾政之所以这么不喜欢宝玉,都是赵姨娘在身后挑唆的(的确有部分原因),如今宝玉还没死赵姨娘就跳出来幸灾乐祸,简直用心险恶。

如果宝玉这次真的死了,以贾母对宝玉的疼爱以及洞察力,她断然不会放过赵姨娘的。

听说宝玉的病好了,最最欣喜的莫属林妹妹了。

林黛玉双手合十,马上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这句话其实颇有深意,原著中,宝玉发病的时候,黛玉正好在场。宝玉叫了一句:哎呦,好头疼。黛玉还以为宝玉是在糊弄她,所以回了一句:“该!阿弥陀佛!”

谁知这一次宝玉真的病了,还病得如此严重。

我们的林妹妹站在门外的时候,不知心里有多少担心,多少愧疚,也不知在心里念了多少次阿弥陀佛!希望佛祖可以保佑宝玉,所以才会在听到喜讯的那一刹那脱口而出,情难自禁,以致被宝姐姐抓住话柄取笑,不免羞愧难当。

宝玉病好了之后,贾芸来看宝玉,小红躲在暗处偷偷窥伺她意气风发的如意情郎。只是贾芸虽然穷苦,但毕竟是贾府的正经主子,与家奴出身的小红身份有差。若不是贾府最后败落,他们的自由恋爱,必定会面临着无尽的阻碍和困扰。此时的小红,心里患得患失,既有初尝爱情的甜蜜,又有一些对于未来的迷茫。

在《红楼梦》中,小红是个比较特殊的丫鬟。

其他丫鬟,就算机敏果敢如鸳鸯,机智平和如平儿,或是温柔和顺如袭人,能干归能干,但是就思想高度而言,她们并不能从整体的或是长远的角度来发现整个大家族的衰亡过程或是个人命运的悲哀。

所以鸳鸯一直想着服侍贾母一直到归西,平儿想着如何周全在贾琏和凤姐之间,而袭人则尽可能地想挣到一个姨娘的身份,这三个人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处境,但是小红不一样。

她对于人生带着近乎哲学意义的思辨(这种古代士大夫才有的情怀,出现在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丫鬟身上,简直不可思议),早就看出贾府迟早会衰亡(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自己也早晚会出了这个园子(谁能守谁一辈子呢),所以她考虑事情比较长远,追求自身幸福的意念也比较果决。

小红和贾芸在蜂腰桥偶遇,四目相对,两人皆是有情,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搭讪。

所以小红找了身边的小丫头坠儿做牵线搭桥的人,表面上是对坠儿说:你方才给我的钱好似数不对,你待会来一下。其实是在暗示贾芸,待会这个小丫头会和我会面,你要有什么话,或是有什么信物,可以托她转给我。

贾芸不愧是小红一眼就相中的男人,立刻就明白了小红的意思。立刻有一句没一句地和坠儿搭讪,还试探说:听说她丢了一块手帕,我倒是捡着了一块,不知道是不是她的?

其实贾芸突然这么问坠儿是非常蹊跷的,他一个贾府的大老爷们,正经主子,怎么会“听说”小红这个丫鬟丢了手帕?就算听说了,一般人也都不当一回事,他偏偏捡到了,还要坠儿还回去。

这件事实在太明显了,贾芸和小红就是要借这件事私定终生,这手帕子就是所谓的“定情之物”。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喜欢宝钗扑蝶这一段的。

《红楼梦》的主人公,无论是贾宝玉还是林黛玉,几年光阴荏苒,读者都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个人的成长。

只有薛宝钗,她出场之后,我就几乎感受不到她的成长曲线。

并非薛宝钗为人处世没有进步,而是她一开始的状态就是非常成熟,成熟到乃至几乎不需要再成长了。

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对于外界的看法,对于自身的了解,以及对于自己一辈子想要走的路,已经有一个非常清晰客观的认识,乃至薛宝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比很多成年的大人还要圆融而通达。我都无法判断,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但是宝钗毕竟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她不可能完全压抑住自己的天性,所以经常在宝钗独处的时候,她会不经意地暴露出一些她的天性,这其实是非常动人的。

完全的“克己复礼”,完全地融入社会,固然容易赢得声誉,也容易成功,但是对于个人而言,过分压抑天性,过的并不开心。

所以“宝钗扑蝶”是薛宝钗难得放飞自我的时刻,就私心而言,我是希望她这样活泼快乐的时刻可以多一点。但是,曹公毕竟是曹公,他的神思妙想真不是我等凡人可以揣摩的,“宝钗扑蝶”紧接着的情节就是著名的“滴翠亭泄密”事件,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性格在这件事里面表现地淋漓尽致。

宝钗这个人,对于信息采集是非常重视的。就拿小红来说,她是连宝玉的内屋都无法进去的低等丫鬟。薛宝钗不仅光听声音就可以知道是小红这个人,而且还知道小红的性格“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这都是她平时日积月累采集信息的结果。

宝钗停下脚步倾听滴翠亭里面小红和坠儿的说话,这几乎是下意识的行为,但是当听到“小红竟然与贾芸互相传递信物”的时候,宝钗有一个明显震惊与惊诧的表情,她知道她无意间听到了不得了的大事(在古代,这种男女私自传递信物的事情是被主流社会所唾弃的,消息一旦泄露,小红名誉尽失,而且会被赶出大观园),所以以宝钗谨慎的个性,她应该这个时候就想撤退了。没想到这个时候小红竟然要开窗看看有没有人在外面偷听(真太巧了!),宝钗当然不想在这个时候被小红碰到,情急之下,使出了那“颇有争议”的金蝉脱壳之计。

为什么宝钗脱口而出是“颦儿”(黛玉)?

因为在原著中,这天正好是芒种节,各姐妹都在园中玩耍,独不见黛玉。

宝钗本来是要找黛玉去玩的,谁知在潇湘馆门口碰见宝玉也正好去找黛玉,她为了避嫌,就折回来了,然后再有宝钗扑蝶,滴翠亭泄密和金蝉脱壳种种后事。

脱口而出黛玉,是宝钗情急之下的本能反应,所谓“金蝉脱壳”,最重要的是个“脱”字,至于那个“壳”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而且我觉得宝钗这时候其实有点慌了,她平时明明不是话多的人,这时候为了唬住小红和坠儿,反而把“黛玉蹲在那里弄水”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最后还加上一句“一定又钻在山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这是平时稳重温雅,不干己事不张口的宝钗会说的话吗?

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这是宝钗自己急着脱身,故意用夸张的语言唬住小红和坠儿,然后趁着她们被转移注意力,自己好快点溜走。

当然最后,被她圆满达到目的了。

玲珑寄语

浅析宝钗在滴翠亭的“金钗脱壳”之计

终于要说到这次争议颇大的“滴翠亭事件”了。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之二:任是无情也动人(曹雪芹给她的评语)。

对于“滴翠亭事件”,红学界一向有正反两种比较极端的说法。

一种是完全为宝钗开脱,说宝钗在这件事上是完全无辜的。

另一种则是尽力抹黑宝钗,把宝钗说成是故意陷害黛玉的“伪君子”。

对于这两种说话,我都不是十分赞同。

今天,我就尽量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地来分析一下我眼中的“滴翠亭事件”。

1

若说宝钗凭此事要“故意”陷害黛玉,我觉得证据不足


首先,小红是个大观园的三等丫鬟,她伤害的了林黛玉吗?

伤害不了(以后这件事的确不了了之,在原著中再也没有提起)。

所谓“故意”,就是说主观上刻意如此。

如果宝钗真的主观上想要陷害林黛玉,以薛宝钗的心机与能力,她应该能找到比“小红觉得黛玉知道她私通贾芸”更严重事情来伤害黛玉,她不会把宝压在一个“三等丫鬟”身上的。

薛宝钗是个目的性很强的人,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她真想做什么事情,她会很细密周详地安排好各个细节,而不是在“滴翠亭泄密”这种突发事件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陷害”林黛玉。

套用一句很流行地话来说:你可以侮辱薛宝钗的人格,但是不要侮辱薛宝钗的智商。

林黛玉也不是那么容易被伤害的。

2

薛宝钗这么做在客观上是否有“转嫁危机”的嫌疑?有的,黛玉这次真是躺着中枪!

在主观上,薛宝钗并没有想要陷害林黛玉。

但是在客观上,薛宝钗这么做有没有“转嫁危机”的嫌疑?

有的,所以我们的林妹妹这次是躺枪了。

“金蝉脱壳”本来就是转嫁危机,至于这个危机转嫁给谁了,我就说句比较无情而现实的话吧,薛宝钗其实并不在意转嫁给谁,她的目的就是要转嫁出去,让小红认为她其实没有偷听到她的讲话,避免小红狗急跳墙,避免她与小红面对面的尴尬与冲突,以达到息事宁人,抽身退步的目的,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金蝉脱壳”就圆满成功了。

至于其他的事情,并不在薛宝钗的考虑范围之内,这就是她“无情”的地方。

3

说说薛宝钗的“任是无情也动人”

要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性格,不仅要了解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更要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只是“结果”,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要这么做才是“原因”。

“滴翠亭事件”薛宝钗之所以想要金蝉脱壳的原因是因为宝钗知道小红不好惹,自己又恰好听见了她“不可告人的秘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冲突,薛宝钗在情急之下选择了这样一个计谋,成功脱身。

我以前说过,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之一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人活在世上,什么事情最能牵挂世人?

当然是一个“情”字。

薛宝钗既然在内心深处认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在外向的处事上就会有“无情”的一面凸显出来。

薛宝钗的处事风格一向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只要她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为了达到目的,她是不会多想其他的,这就是她的思维方式。

在“滴翠亭事件”中,薛宝钗的目的是避免与小红正面冲突,所以她不会想到黛玉日后有没有麻烦。

在金钏死后,薛宝钗劝王夫人这件事上,她一心想要王夫人心里好受一些,她不会在意她的说法是不是会让金钏在天之灵感到难过。

柳湘莲跟道士走了之后,薛蟠伤心的不行,但是宝钗并不在意,她想到的是薛蟠应该酬谢酬谢与他一起去江南的伙计。对于那些伙计来说,宝钗的想法是多么的体贴和周到,但是对于柳湘莲来说,宝钗表现地就是“无情”。

还有抄检大观园之后,宝钗立刻执意搬出蘅芜苑这件事(当时湘云和她住在一起),她搬出来并没有事先知会湘云一声,就自己做主了。薛宝钗搬出大观园,她要维护的是自己的尊严和名誉,至于湘云对这件事会怎么想,也不是薛宝钗做决定的时候会考虑的事情。

我一直以为,薛宝钗若是一个男人,以她的才学能力和以目的为导向的思维方式,无论在官场还是在商界,必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因为无情,所以能够“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

因为无情,所以可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在古代生为一个女性,真是可惜了。

任是无情也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