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玲珑品评《红楼梦》12:薛宝钗的处世哲学

 小拉面2 2017-08-31

12

想要深刻理解薛宝钗的处世哲学,就要深刻理解两句话。一句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玲珑寄语

贾母为何要大张旗鼓地为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另一个问题。

既然贾母铁了心要把宝玉和黛玉凑成一对,为何不早早地把他俩的婚事定下来呢,让黛玉吃个定心丸呢?

这里牵涉到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贾母与王夫人的权力之争。

表面上看,作为婆婆的贾母占着绝对优势,但是其实王夫人一直在有计划地慢慢蚕食贾母的势力范围(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执意赶走晴雯就是明证)。

这种权力之争的核心问题就是,到底是贾母属意的林黛玉还是王夫人属意的薛宝钗成为荣国府下一任接班人贾宝玉的妻子。

如果只是王夫人属意薛宝钗,我想贾母并不会在意,毕竟那个时候婆婆对儿媳有着绝对的权威。但是王夫人的亲生女儿元春成为贵妃,而元春也更属意薛宝钗成为贾宝玉的妻子,那这件事就变得极其错综复杂。

贾母不能不顾及贵妃的意愿,明着表示要让贾宝玉娶林黛玉。

贾元春和王夫人也不得不考虑贾母的感受,只能暗暗施压,期望贾母妥协。

所以贾母想出了一个比较稳妥而不伤体面的办法,那就是“拖”!

因为薛宝钗的年纪比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可以再等等,但是薛宝钗的婚事不能一直等下去。

这次贾母大张旗鼓地为薛宝钗过生日,是因为薛宝钗到了“将笄之年”。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

贾母是用这种方式来提醒薛姨妈:你的女儿岁数不小了,都十五岁了,该嫁人了。

但是贾母对于宝玉婚事的态度却是(清虚观打醮那一回):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大一点再定吧。

宝玉不该早娶,等到十八、十九岁结婚都可以,到时候林黛玉十七岁,依旧堪为佳偶。但是宝钗那个时候都要二十了,她等的起吗?

老太太是在用这种婉转的方式告诉薛姨妈:我不同意你的女儿成为宝二奶奶,你还是另外找别的好人家吧。

众姐妹和宝玉刚入大观园一同嬉戏游玩这一段,是87版《红楼梦》拍摄的最有意境的片段之一。

无论是五美作画,平儿钓鱼,宝钗赏花,黛玉抚琴,还是妙玉下棋,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此时的宝玉,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富贵闲人,任凭岁月更迭,他只愿守在这帮子青春美丽纯洁的女孩子身边,做个无忧无虑的护花使者。

宝玉的“贪”,宝玉的“痴”,在于他妄想保护所有女儿,周全所有女儿,警幻仙子口中的“天下第一淫人”,就是这个含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博爱”的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

宝玉马上会意识到,他那“周全所有女儿”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而不切实际。

巧姐出喜了。

出喜就是发痘痘,古代有一种神,专门管小孩子发疹子发痘,叫“痘疹娘娘”,又叫“天花娘娘”。所以凤姐这里会说赶快把“痘疹娘娘”供起来,希望巧姐的病可以好的快一点。

供奉痘疹娘娘期间,不仅需要忌煎炒,夫妻双方还不能同房,所以凤姐才对贾琏说:委屈你到外院书房斋戒半个月。

凤姐知道,以自己丈夫那风流倜傥的个性,这半个月难免会有一些艳遇。所以凤姐对贾琏说这话的时候虽然粉面含春,但是眼里却带有警告的含义。

只是贾琏这个男人脸皮厚,死猪不怕开水烫,这个时候还花言巧语地哄骗凤姐:我舍不得你。

转眼他就去找多浑虫的老婆多姑娘鬼混去了。

87版《红楼梦》贾琏与多姑娘私会这一段也拍的特别有意思。

多姑娘是多浑虫的老婆,因老公喜爱喝酒又无能,都不怎么管她,她又生的美貌风流,所以与贾府上上下下的男人都勾勾搭搭。

这不,这次又给贾琏给看上了。

我曾经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花絮,说因为多姑娘的形象实在太淫荡,那时候社会风气还是很纯洁的,87剧组里的姑娘为了自己的名声考虑,都不愿去演多姑娘。后来剧组实在没办法,找了一个男的来演的。恕我眼拙,实在分不清剧中的多姑娘是男还是女,只是觉得这人面部线条好硬朗,实在当不起书中“美貌异常”这四个字。

多姑娘与贾琏春风一度之后,送给贾琏一簇头发以表留念,只是贾府的男人(贾珍、贾琏之流)偷情留下来的信物从来都不好好藏好。秦可卿的碧玉簪子最后落在了尤氏手里,而多姑娘的这簇头发后来也被平儿发现了。

平儿是从贾琏的包袱里面抖出多姑娘的头发的,这说明贾琏根本没有花心思要好好藏好他与人偷情的信物。

精虫上脑的时候没智商,精虫下脑的时候更没有智商。

瞧平儿拿着那簇头发,嘴角那一抹似有似无的浅笑,八成是在想:瞧我们那个只顾自己风流快活却没脑子的糊涂二爷,这要是让二奶奶知道了,估计要闹翻天了吧。

我们的琏二爷这时还不知道他的奸情已经暴露,还花言巧语挑逗平儿:昨天晚上我可想着你呢!等平儿拿出头发之后又立马翻脸,威胁她如果不交出头发,就要把她的胳膊折断。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其实平儿在贾琏心中的分量不重。

凤姐是个醋坛子,虽然平儿是通房丫头,但是贾琏也不能随性和平儿上床,只能平时言语挑逗一下占占便宜。但是一旦重要的事情发生,贾琏就会默认平儿是凤姐的人,是“奸细”,所以他会用丈夫的权威威压平儿:“不听话就折断你的手”,丝毫都没有宝玉的怜香惜玉之心。

这一段情节,非常充分地表明,曹雪芹为什么要赋予平儿一个“平”字。

这个“平”字,你可以说是“温柔平和”,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平”字,更有“息事宁人,平衡各方势力”的意思。

在《红楼梦》中,平儿的身份其实很尴尬的。她是凤姐的陪嫁丫鬟,因为凤姐一嫁给贾琏,就把贾琏原先的房里人都撵了出去,然后为了面子上好看,凤姐又逼着平儿给贾琏做通房丫头。平儿担着通房丫头的虚名,又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凤姐不让她与贾琏过分亲近),却要周旋在凤姐之威,贾琏之色之间,如果没有超高的情商与智商,是做不到这个“平”字的。

就拿这件事来说,如果平儿去向凤姐告密,依凤姐的性子,她必然会大闹一场,造成贾琏凤姐夫妻感情的隔阂,但是平儿一点好处都捞不到。

她已经是凤姐的心腹,不需要靠这种事情再来向凤姐表忠心。

但是贾琏虽然是个有着棉花耳朵的糊涂爷,到底也是她名义上的丈夫和主子,在这种隐私的事情上卖他一个好处,以后自己的日子也好过一些。

可惜贾琏无法理解平儿的苦心,过河就拆桥,转眼就把多姑娘的头发骗了回来,说要去烧了(狗屁),还不是他自己悄悄藏好了。

这件事是贾琏自己留下的祸根,若多姑娘的头发在平儿手里,凤姐以后万万不可能知道。

就是因为贾琏后来抢回来藏在自己的拜匣里,后来才给凤姐发现,顺带还连累了平儿。

接下来这一段是极其精彩的平儿与凤姐相处过程中“下克上”的情节。

没错,平儿是凤姐的丫鬟,论出身,论地位都无法和凤姐相提并论。

但是平儿也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是任人搓圆揉扁的软柿子。(即使是凤姐也不行)

凤姐之所以选平儿做贾琏的通房丫鬟,是因为她深知平儿是“正经人”,不会因为做了通房丫鬟就争风吃醋,跟自己内斗。

平儿也的确不负凤姐所望,基本不与贾琏同床,还为凤姐尽心尽力,无论言语还是行动都维护着凤姐的利益。

还要怎么样?

凤姐还得陇望蜀地时时用言语弹压平儿,这实在太过分了。

若平儿此时不适时反抗,以后凤姐对她的欺压只会变本加厉。

所以平儿当着贾琏的面对凤姐说:做人可别做的太绝了,你做的事我可都知道,别把我惹的不高兴,全都抖出来。

平儿能成为凤姐的心腹,不仅因为聪慧能干,而且因为她掌握了很多凤姐的小秘密。

这些小秘密就是凤姐捏在平儿手里的把柄,可以让平儿在和凤姐斡旋的时候留有一定的底气。

从这里可以看出,平儿是极其聪明的。

一味的忠心根本不可能保证平儿在凤姐身边第一得力助手的位置,只有如此聪明权变又知进退的人,才能担当重任。

贾母为宝钗大张旗鼓地过生日,让宝姐姐先点戏。

宝钗为了迎合贾母的品味,先点了一出《西游记》(其实贾母不喜欢热闹戏,这个《红楼梦》的后文有提及),后来又点了一出《醉打山门》,这出戏才真真正正是宝钗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寄生草》: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喜欢这支《寄生草》?

因为这里有一句话,就是薛宝钗一生奉行的处世哲学之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我以前曾经说过,薛宝钗的处事哲学是:外儒内道。

在外,她奉行一切封建淑女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在内,她看穿一切世界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一切皆有缘法,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她心无挂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所以,作为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她才能做到“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说的再通俗一点,薛宝钗的处世哲学就像“水”一样,完美贴合外界环境。

如果是方的杯子装这水,这水看上去就是方的;如果是圆的杯子装这水,这水看上去就是圆的。之所以能够流水绕物,因需赋形,是因为薛宝钗认为没有什么是值得她真正在意的,而只有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她应该在意一些什么。

戏唱完了,凤姐觉得她有必要活跃一下气氛,所以特地把龄官拉出来说: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看像谁?

这就是凤姐的精滑之处,明明这话头是她挑起来的,但是她就偏偏不说清楚是谁,得罪人的事情让别人来做。

为什么说把林黛玉比作戏子是奇耻大辱?因为在古代,戏子是下九流,社会地位是连娼妓都不如的。而且古代学戏的孩子大多都是父母双亡,家境极其贫困的,否则有父母在,断不舍得让孩子这么小就去吃苦头学戏供别人取乐。

林黛玉毕竟是林家的正经小姐,一边说她长的像连娼妓都不如的戏子,一边又讽刺她父母双亡(黛玉母亲早丧,父亲新丧),就算黛玉没有那么敏感,这种玩笑也是万万开不得的。

宝钗其实是第一个看出来的,但是她含笑不语,不肯说。这里不得不佩服宝姐姐的涵养,看破不说破。这种图一时口快得罪人的事情,真的是少做为妙。

宝玉是第二个看出来的,但是他不“敢”说。他怕自己心爱的林妹妹生气,所以虽然看出来了,就是硬憋着不说。

倒是湘云,她既不像薛宝钗那么有涵养,顾忌别人的体面,又不似宝哥哥这么把林妹妹放在心上,怕林妹妹伤心,她是既愿意说,又敢说的,一下子就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湘云说便说了,还要加一个“活像”林姐姐的模样,这是唯恐这刀捅的不够深,还要加个形容词呀。

湘云本来就与黛玉不睦,这回又这般拿她取乐,黛玉自然是恼了。

本来没有宝玉什么事,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宝玉非要做“和事佬”,维护湘云,怕她得罪黛玉,被湘云看出来了,偏不领情,也恼了。

只有宝钗闲云野鹤一般,坐等看好戏,这才是真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玲珑寄语

浅析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之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今天来稍微说一下,我对薛宝钗这个角色的理解。

其实《红楼梦》的主要人物,都不是非常容易理解。

最好理解的应该是王熙凤,因为她太具有烟火气了,一句话以蔽之:“实在”!

而《红楼梦》中,具有“性灵”追求的主要人物,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统统都不好理解。

很多人能够很容易喜欢上林黛玉,但是到底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林黛玉深藏在骨子里的在这世俗浊世中对于诗意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于坚持美好自我的纯之又纯的执着?

也有很多人很容易喜欢上薛宝钗,但是在薛宝钗“时时处处端方稳妥周全”的外表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知晓她近乎“完美而自洽”的一整套处世逻辑?

想要深刻理解薛宝钗的处世哲学,就要深刻理解两句话。一句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内核,“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外延。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知”,“任是无情也动人”是“行”。

薛宝钗是一个近乎达到“知行合一”的人,你可以看不惯她,你也可以反对她,但是在薛宝钗那“成熟而自洽”的处事逻辑下,几乎没有人可以打败她。(所以在整部《红楼梦》中,只有薛宝钗教育别人的份,没人可以教育薛宝钗)

今天就来稍微说一下薛宝钗处事哲学之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其实对于现实世界的污浊不堪,《红楼梦》的三位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是看的很清楚的,但是看清楚之后,这三个人的选择截然不同。

宝玉看清后,他选择的是逃避,作为荣国府铁定的接班人,宝玉丝毫不上进,不学八股文章,不想参加科举,以这种消极的方式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

黛玉看清后,她选择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才会有《葬花吟》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其实很早就预感到她的悲剧命运,但是她从来没有选择过要妥协。

宝钗也是看透这现实的丑恶,所以她才会在《咏螃蟹》里讽刺世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她讽刺的是单个人吗?不是的!她讽刺的是所有人!在她眼里,几乎所有人都汲汲营营,追名逐利,却根本不知道路在何方。

但是薛宝钗与贾宝玉和林黛玉不同的是,她既没有选择逃避,也没有选择抵抗,她选择的是“看穿一切,心无挂碍,与现实共舞”!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现实就是丑陋而残酷的,但是逃避不解决问题,抵抗也没有好的结果(至少在薛宝钗看来)。

所以在薛宝钗选择的是在“心理上看穿一切”,在“行为上恰如其分”的道路。

这个世界需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只有真正“出世”的人,才能真正“入世”。

只有真正无“我执”的人(贾宝玉、林黛玉都是“我执”太重),才能成就外在的“完美人设”!

好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今天就讲到这。

等到以后的“滴翠亭事件”,我再来分析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之二:任是无情也动人!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苹果IOS读者赞赏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